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分布与环境

生物分布与环境

生物分布与环境知识点解读:1. 了解生物在陆地环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作用,以及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2. 了解土壤的形成及其在陆地环境中作用,掌握我国主要土壤的特性及治理方法。

3. 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4. 理解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包括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

5. 以地理景观图和分布图为切入点,掌握世界陆地自然带的成因、分布和特点。

知识精讲:第一课时:一、生物分布与环境(一)环境影响着生物分布气候是影响陆地生物分布,尤其植物分布的最重要的因素。

光照-- 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喜光植物-- 分布于向阳的地方,或林中的上层喜阴植物-- 分布于背阳、荫蔽的地方,或密林的底层。

例:图3.39西双版纳地区的人工多层经济林热量和水分条件赤道向两极植被带的变化-- 热量和温度例如:沿海向内陆过度为森林、草原、荒漠-- 水分山麓到山顶植被带的垂直分布-- 热量和水分(二)植物对生长环境的适应性现象及其指示作用例一水生植物(莲)和旱生植物(骆驼刺)图3.40和图3.41莲湖沼等水湿环境叶硕大、柔嫩根系欠发达骆驼刺干旱沙漠环境叶变成细刺根系发达例树冠(旗形)指示风向教材图3.42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运用:植物对气候的指示作用华北地区"枣发芽,种棉花"。

干旱地区借助植物来寻找水源。

有些植物(如矮牵牛)对环境污染的指示作用小结:生物尤其是植物作为自然景观的标志(三)动物分布也受如植物分布、气候差异、地形起伏等自然环境的制约。

除自然因素外,生物分布还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其中的根本原因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

光能6CO2 + 6H2O C6H12O6 + 6O2叶绿素生物循环: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而光合作用的产物又是动物的食物来源;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

这种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A 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地理环境中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改造了大气圈:大气中的氧来源于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部分来自生物作用。

改变了陆地水的化学成分;也改善了陆地的水分状况。

参与了沉积岩的形成;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

B 绿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的作用-即环境效益1)净化空气:吸收CO2,放出O22)保障农牧业高产稳产: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从而改善生态条件,保护农田、牧场。

3)城市绿地的作用:吸烟除尘、过滤空气、降低噪声及美化环境等作用。

第二课时:一、土壤的形成过程岩石成土母质原始土壤成熟土壤二、土壤肥力特征及其重要性1.土壤的本质属性: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这是土壤的本质属性,也是土壤与其他地理要素的一个根本区别土壤肥力是一种天然的能力,并非施了化肥才具有肥力。

它是指能同时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2.土壤的物质组成:土壤矿物质--由成土母质风化而成,是土壤的主要成分,与肥力有密切关系。

土壤有机质--集中在地表层,是土壤中最重要的成分。

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土壤水分和空气--贮存在土壤孔隙中,流动性大。

两者比例随外界气候条件发生变化。

3.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一方面,土壤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即没有土壤也就没有农业;另一方面,土壤是一种可更新资源,但有一个前提条件,即须合理使用和保护。

否则,会使土壤肥力下降,土地贫瘠,变成荒漠。

我国的地带性土壤:黑土和红壤第三课时: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相互渗透如:①河流切割、侵蚀高原形成沟壑,又堆积泥沙形成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等,说明水文与地形要素的渗透。

②生物圈与其它圈层的渗透③渗透实质上是指各个要素的变化过程发生重迭关系。

如,大气的运动、水份的循环、地壳的物质循环以及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过程都发生重迭。

地理环境中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于距海较近,降水丰富,形成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由于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这里的地表水相当丰富,河流水量大且流程长,大多为流入海洋的外流河;由于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强烈,所以在中游地段形成峡谷地形(如三峡)、下游地带形成冲积平原和三角洲;这一地区生物资源丰富,土壤发育较好,为典型的红、黄壤地区。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据史料记载:黄土高原在汉代时,曾是草肥水美、山青水秀的景色,但自唐代以后,由于大兴土木、连年战争,森林植被被大量砍伐,再加上近代的"以粮为纲"的影响,就变成今天千沟万壑、水土流失相当严重的地表形态。

再如,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的大量开采使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不断增加,而且呈越来越快的趋势,这样就使大气保温效应加剧,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变暖,并引起两极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陆地。

由此可见,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使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从总体上看,全球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严格地说,全球没有两个地域的环境是完全一样的,即表现出非常显著的地域差异。

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1.地理环境中存在着地域差异为什么在地理环境中存在着地域差异呢?分析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图,引起地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个道理其实是很简单的。

因为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自然环境显然是不一样的。

如果我们有可能做一次长途旅行,如从我国炎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北方,或者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从高山的山麓攀登到山顶,都会有明显体验。

2.陆地自然带的形成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

(打出投影胶片图3.54或利用挂图,并板书) (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同学们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地区的自然带从南向北(或从北向南)大致与纬线方向分布一致,即作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自然带的这种分布规律称为纬向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图中分布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纬向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而不同的热量条件又会引起水分条件的变化。

因此,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实际上也是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用图3.55、图3.56两幅景观图说明。

由于各地降水量多少不一样,便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植被、土壤,从而呈现出不同类型的景观和自然带。

这种呈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大致与经线方向平行的地域分异规律,称为经向地域分异规律。

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如亚欧大陆中部,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两边靠大洋,所受风向不同(东面为季风,夏季吹东南季风,而西面为西风),降水量由沿海向内陆递减,所以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有规律变化。

图3.57、图3.58两幅景观图,就是一个明显的对比。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利用投影胶片或景观图分析图3.59)珠穆朗玛峰由于海拔高度大(8848.13米),垂直自然带发育是比较典型的。

从它所处的纬度来看,它的基带(最下面的一个自然带)与平地上的自然带是一致的,即为常绿阔叶林带。

随着高度的增加,自然带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教师依图分析)处于赤道附近的高山,如非洲的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95米),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分异同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有些相似。

以上我们简要地分析了陆地环境的三种地域分异规律。

实际上,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有其一般性,也有它的特殊性。

在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陆地环境因为受到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出现一些不规律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非地带性。

(三)不规律的非地带性现象例如,我们在初中地理中学过绿洲。

还记得什么叫绿洲吗?在干旱沙漠中,只要有水,就可以植树、种草、种庄稼,这样的地方就叫绿洲。

绿洲可以出现在温带沙漠中(如我国新疆),也可以出现在热带、亚热带沙漠中,所以它是一种没有一定规律的非地带性现象。

再比如,在南美洲的西海岸(太平洋沿岸),有一条狭长的(热带)荒漠带,而缺少热带草原带,热带雨林带主要是分布在赤道以北地区(引导学生读3.54图分析)。

这主要是受大的地形起伏的影响。

因为南美洲西部是一列高大的安第斯山脉,受其影响,两边的气候状况不同,所以就出现了分布规律不同的自然带,这也是一种非地带性现象。

周末练习:1、影响陆地上的生物分布,特别是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是:[ D ]A、地形B、土壤C、水源D、气候2、下列植物中,对环境污染有指示作用的是:[ D ]A、莲B、茶树C、骆驼刺D、矮牵牛3、下列组成土壤的四种物质成分中,最重要的是:[B ]A、矿物质B、有机质C、水分D、空气4、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D ]A、气候B、地形C、水源D、生物5、读图回答:(1)在图中直线上画箭头完成居民区与绿地间的空气对流运动。

(2)由于对流运动,使清洁的空气由_____ 流向_______ ,使居民区的空气湿度____ ,气温日较差_____ ,从而改善了局部的小气候。

(3)空气对流运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在居民区与工业区之间建绿地,绿地具有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等作用;如果在居民区与公路之间建绿地,绿地还具有__________、________等作用。

参考答案1、D 2、D 3、B 4、D5、(1)略(2)绿地居民区增大减小(3)绿地与居民区之间热力状况的差异(4)吸烟滞尘净化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声保持水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