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山纪念堂导游词介绍5篇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下面是搜集的广州中山纪念堂导游词介绍5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广州中山纪念堂导游词介绍(1)
广州市中山纪念堂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集资兴建的。
1929年1月动工,1931年11月建成。
1956年,重铸的高5米的孙中山先生铜像屹立在纪念堂前。
1963年对纪念堂进行了大规模翻修,屋顶全部采用蓝色琉璃瓦。
在6万多平方米的公园四周增建了铁栅栏,在园内栽种了很多树木、花卉。
广州中山纪念堂是一座八角形建筑,外形庄严宏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设计师巧妙运用了建筑力学的结构原理,采用钢架和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跨度达71米的建筑空间内不设一柱。
广州中山纪念堂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八角形建筑,外形庄严宏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设计师巧妙运用了建筑力学的结构原理,采用钢架和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跨度达71米的建筑空间内不设一柱,更显气势恢宏。
纪念堂及庭园用地面积为62000
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高52米,舞台口宽15米,深20米,座位3238个。
广州中山纪念堂是广州最具标性的建筑物之一,又是广州市大型集会和演出的重要场所。
它见证了广州的许多历史大事:1936年,广州市各界人士在此举行禁烟大游行;1945年9月,驻广州地区的日本侵略军在这里签字投降解放后,每年各种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活动、省市的重要集会和文艺演出都在这里举行,如教育基金百万行、广州国际集体婚礼、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纪念红军长征60周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等等。
解放前夕,纪念堂因年久失修,已严重损坏。
解放后,人民政府从五十年代初开始至1988年曾七次拨出专款对各项设施进行修葺和完善。
1998年再次拨款6000万元,对纪念堂进行一次全面的综合性大维修,更换了中央空调、灯光、音响、座椅,重新改造了贵宾室,化妆间、舞台,增加了消防喷淋系统和保安监控系统,堂前中山塑像改用铜材铸造,对广场、环境亦作了进一步的美化,使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物焕发出勃勃生机,从80年代初向游人开放以来,它更是成了广州主要的游览胜地,成为中外人士喜爱的参观游览胜地。
可以说,中山纪念堂的政治影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得到了较好的表现。
中山纪念堂是一座宏伟、壮丽的八角形宫殿式建筑。
整座建筑面积约为3700平方米,高49米,由前后左右四个宫殿式重檐歇山抱厦建筑组成,就像四层卷叠的龙脊,组成一个整体,拱托出中央巨大的八角形攒尖式屋顶。
重檐歇山顶的中央,高悬着一块蓝底红边的漆金大匾,上面有孙中山手书的“天下为公”4个大字,雄浑有力。
正面檐下,内外各八根大可三人合围的朱色水磨大石柱,拱托着彩绘的磨水石米斗拱、花梁和拼花图案的天花板,做工精细。
那五盏巨大的长方形挂重穗嵌玻璃青铜大吊灯,悬在高大的走廊半空,映着镂花丹门,衬托得殿堂越发的富丽堂皇,古色古香。
纪念堂总体布局呈方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为6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
纪念堂的主体建筑为大礼堂,高49米,系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宫殿式建筑,上部是八角攒尖重詹歇山顶。
红柱黄砖衬着宝蓝钯琉璃瓦盖,富丽堂皇显得庄严肃穆。
梁柱周围装饰着世族风格的彩画图案,金碧辉煌。
大礼堂正门上方,挂有“天下为公”四字横匾,是孙中山所书。
大礼堂的建筑充分显示了我国高度的建筑水平,礼堂内看不到一根柱子,支撑大屋顶的8根柱子隐藏在壁内,给人一种新颖、宽敞、明亮的感觉。
礼堂的座席有上下两层,可容纳5000人。
中山纪念堂的金顶呈椭圆形、高达3.79米,直径最大处有4.075米。
这么一个巨大的熠熠生辉的金顶表面,全部使用黄金镶贴,
共用了从香港购进的质量上乘的金箔36166张,折合重量0.92公斤。
除了金顶外,“天下为公”字匾、总理遗嘱、建国大纲、奠基石字体、也都是用金箔镶贴的。
中山纪念堂的平面略呈八角形、建筑面积为8700平方米,加上东西附楼、后台休息室及地下化妆室,面积共达1.2万平方米。
纪念堂采用木桩基础,钢架和钢筋混凝土结构。
八角形的大厅设计了30米跨的钢桁架,大屋顶由八排钢桁架结合为一个整体。
四角墙壁为厚达50厘米的钢筋混凝土的剪力墙,以期能负荷屋顶的全部重量。
楼座以钢桁架悬臂挑出,楼板则用钢筋混凝土浇铸而成。
屋顶则用一大可四个合抱的呈椭圆形的圆柱压顶。
大厅跨度30米,内无一柱,体积达50000立方米,有5000个座位,空间高大、雄伟、宽敞,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会堂建筑,也是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用于大体量的会堂建筑的大胆而成功的作品。
纪念堂的建筑吸收了我国传统建筑的优秀元素,整体呈现恢宏壮美、金碧辉煌的特色。
从屋头檐角的细部装饰处,均体现这一特质。
广州城市传统中轴线是历史上形成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南越国时期赵佗在越秀山上建筑的朝汗台(歌舞岗),明代建筑的观音阁。
自北向南依次为:越秀山的镇海楼、中山纪念碑、中山纪
念堂、市人大大楼、市政府大楼、人民公园、起义路、广州解放纪念碑、海珠广场、海珠桥至刘王殿(昌岗路街心花坛),全长大约8千米。
中山纪念堂就位于这条中轴线上,成为广州城市的历史脊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的城市景观标志。
广州中山纪念堂导游词介绍(2)
世界各地的华人,对我们伟大的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有为纪念孙中山而修建的建筑物。
比如说中山市的翠亨村孙中山故居、南京的中山陵和的国父纪念馆等等。
广州的中山纪念堂,就是60多年前广东人民和海外华侨为了表达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仰而捐款兴建的。
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的名字并不是叫“中山”,他是姓“孙”名“文”,号“逸仙”,他的雅号才是“中山”。
孙中山生于1866年11月12日,他年青的时候在学医,之后在广州和澳门治病救人。
在这期间,他受到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开始投身。
他成立了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
同盟会先后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平均地权”的纲领和“民族、、民生”三义。
1911年,孙中山做了他一生中影响最大的一件事,就是领导辛亥把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给了。
孙中山在广州曾经三次建立:第一次是1917年,非常在广州召开,成立一个“军”,孙中山任大元帅,誓师北伐;第二次是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就在现在中山纪念堂这个地方;第三次是在1923年,孙中山了陈炯明之后,在广州又重建了大元帅府。
1924年,为中国费尽心血的孙中山病倒了,他患的是肝癌,但是他仍然在为中国的前途奔波劳碌。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就在不幸病逝,终年59岁。
孙中山先生出生和逝世都是在12号。
由于孙中山生前喜欢种树,便把每年的3月12日这天定为“中国植树节”。
在孙中山死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26年,当时的广东国民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就拨款100万两白银在广州兴建中山纪念堂,堂址就选在越秀山南麓的旧址。
这个,在清朝原是抚标箭道,后来改为督练公所。
辛亥之后被军阀龙济光占据了。
1921年,孙中山在这里当上非常大总统,这里就成了。
在1922年,叛军陈炯明的军队用大炮把给夷平了。
当时孙中山和家人都是跳墙逃走才避过的。
后来,广州人民和一些爱国华侨听说要建中山纪念堂,都纷纷捐资。
纪念堂的设计者是我国著名的设计师吕彦直。
吕彦直是山东人,他在国内的建筑界很有名望,南京的中山陵也是他设计的。
很可惜,他英年早逝,35岁就死了,未能
亲眼看到纪念堂落成。
纪念堂在1929年1月奠基,1931年10月落成,历时3年。
解放后,多次拨巨款对纪念堂进行装修。
现在,纪念堂的设备都很先进,有中央空调、高级舞台音响、灯控系统、消防中心,还有贵宾接待大厅,真是一年比一年漂亮。
中山纪念堂介绍
纪念堂前面的广场分为东、西两部分。
东西广场各有一根旗杆和一个华表,它们是以纪念堂的南北中轴线为轴心分别对称的。
这个广场内种着木棉、白兰、桂花、合笑等共70多种花草树木,它们开花的季节各不相同,所以一年四季都有鲜花盛开。
这几棵就是木棉树,也叫英雄树。
木棉花是广州的市花。
在广场的北门,有一棵已有300年历史的木棉树,是广州的“木棉花王”。
堂前矗立着孙中山纪念铜像。
在1945年以前,纪念堂只建有这个底座而没有铜像。
在1945年春天,中山大学把校内的孙中山铜像借给纪念堂安放在这里。
直到1956年,雕塑家尹积昌等人创作了孙中山的铜像放在这里,原来的铜像才送还给中山大学。
尹积昌所造的孙中山铜像一共有4个,其中3个在广东。
除了这一个之外,一个在黄埔军校,一个在中山医科大学,另一个在南京的中山陵。
这个铜像的造型是有讲究的——孙中山的左手用三只手指叉腰,代表着“民族、、民生”三义,右手用五只手指拄着拐杖,代表着五权。
铜像寓意深刻,可见创作者的心思常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