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山纪念堂导游词

中山纪念堂导游词

讲解词库 团队服务部 1 中山纪念堂导游词 (在去中山纪念堂的车上) 各位团友: 世界各地的华人对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如果此时你还在回味游览过的羊城美景,那么,现在我将带各位到气势宏伟的中山纪念堂,参观这座纪念伟人的独特建筑,这里将给你留下一个更深刻的印象。 中国有许多地方都为纪念中山先生修建了建筑物,比如中山市的翠亨村孙中山故居、南京的中山陵、台湾的国父纪念馆等等,而今天我们要游览的广州中山纪念堂,则是七十多年前广东人民和海外华侨出于对中山先生敬仰而捐款资助兴建的。话得从头说起,孙中山逝世的第二年,即1926年,当时的广东国民政府为纪念这位伟人的功绩,决定拨款白银一百万两在广州兴建中山纪念堂,由当时的广东省政府主席李济深亲自主持此项工作,堂址选在越秀山南麓的总统府旧址。总统府在清朝为抚标箭道,后改为督练公所,辛亥革命后被军阀龙济光据为“振武上将军府”,1921年孙中山回粤就任非常大总统,成为总统府,1922年6月被叛军陈炯明部队炮击夷平。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纷纷筹资共建纪念堂,纪念堂选用著名设计师吕彦直的设计方案,由上海馥记营造厂承建,1929年奠基,1931年落成,共耗资110万两银元。解放后政府曾8次拨巨款对中山纪念堂堂体进行修缮和整治环境,现在已安装中央空调、高级舞台音响、灯光控制系统、消防监控中心,并修建了贵宾接待大厅,成为各界缅怀孙中山先生和文艺演出的重要场所。1985年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各位,中山纪念堂到了,请各位随我下车,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座闻名海内外的壮丽宏伟的宫殿式建筑。 (在中山纪念堂外) 各位团友,这座壮丽宏伟的宫殿式建筑就是中山纪念堂,中山纪念堂是一座八角形宫殿式建筑,建筑面积为1.2万平方米,由东西南北四面重檐拱托着中央高耸的八角顶,堂顶镶盖宝蓝色的玻璃瓦,瓦面分高低四层,层层飞檐出卷。大堂正面檐悬挂着孙中山手写的“天下为公”的金字匾。檐下朱色大石柱拱托着彩绘的廊檐和具有拼花图案的天花板。大堂四周基座和石阶梯级为花岗石,既庄重又典雅。整个建筑装饰辉煌富丽,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色,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经典之作。 好了,我现在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有哪位知道,当时为什么要把这座华丽宏伟的建筑建在这个地方?对了,广州市的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北面的越秀山是市区内最高处,登临远眺,全城景物尽收眼底,南麓靠主要通道,交通方便。这里有一个别处所没有的条件,就是在山麓下疏落和杂乱的房屋中,有一幢清朝时间的督练公所,辛亥革命后改为督军衙署,孙中山先生1921年5月5日就任非常大总统,总统府就设在越秀山南面,也就是现在纪念堂东侧和广东省人民政府一带,越秀山腰有座粤秀楼,这里是孙中山当年读书治事处。20年代初,孙中山和宋庆龄曾在这里从事革命工作。总统府与粤秀楼有一条约一里长的桥梁式过道也就是“天桥”相连接。所以,粤秀楼也可算是总统府的一部分。但1922年陈炯明叛讲解词库 团队服务部 2 变,炮毁了总统府与粤秀楼。纪念堂建在此处,不仅地理位置好,而且还具有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纪念意义。当时广东省还决定在越秀山最高点建中山纪念碑,之后又于1932年在孙中山读书处建立一个纪念碑,这样,人们在参观纪念堂之后,进入越秀公园,从“百步梯”而上,在半山腰一棵英雄树下,就可以看到孙中山读书治事处的纪念碑,在往上去就可以瞻仰孙先生的纪念碑,站在越秀山这个制高点,俯视纪念堂全貌,十分壮观。 另外,我还想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北面的越秀山山顶有条穿过南北的直线,这条直线是广州的中轴线(传说是广州市的风水线),各位可以看到,山顶的中山纪念碑和这里的中山纪念堂的圆形金顶,以及市人大、市政府都在这条风水线上,所以,有人说,中山纪念堂建在此地,也是希望中山先生能时时保佑广州城。 请大家移步,随我进入大堂内。 中国过去的大型建筑物,大都是宫殿和庙宇,大集会用的大会场是没有的,1933年10月,这座高四十九米、建筑面积达八千三百多平方米的中山纪念堂建成时成为中国空前的群众大会场,剪彩礼的消息 一经报道,立即轰动一时,中外人士纷纷前来参观。 各位可以看到,纪念堂的建筑结构非常巧妙,哪位知道大堂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很多人都以为,纪念堂是全木结构,其实,它整个由钢筋混凝土构成的。大堂中间是30米跨度的钢嵌架,堂内地下至顶高47米,南北各宽71米。堂内分楼上楼下2层,大堂内有8座楼梯,11个进口,供4739名观众上下和进出。各位可能很惊讶,这么大的堂内,怎么看不到一根支撑顶盖的柱子?原来柱子是有八根,但都藏在周围的内墙,这些柱子支撑着四个跨度约三十米的大型钢结构桁架,上面再支承着四个跨度约三十米的大型钢结构桁架,构成一个八角形顶盖,像一把张开着的没有伞柄的雨伞一样。这个顶盖以桁架为骨干,分三层砌成。最下层是云纹色彩的斜形方格,中层镶嵌在玻璃天窗,最上层是一个乳黄色的弧形圆顶。光线通过大面积嵌花玻璃射入堂内,使偌大的会堂,不用亮灯也可见物。由于钢桁架跨度大,构成的空间也非常大,人们坐在堂中的每一个座位上,都不会被柱子挡住视线,而且,堂内没有回音,坐在任何一个角落,都可清晰地听到舞台的音响。这种构造,可说是建筑师对声学和力学的匠心独运。 请大家到前面来,(带客人上舞台)大堂里北面的这个舞台,宽19米、深15米,舞台后墙镶刻的便是著名的“总理遗嘱”,请各位细看,各位团友,站在这里,可以看到,大堂的东西南有连起来的挂楼,周围有六座巨梯供观众上落。堂内四周的墙壁上面有山陵的设计图样,彩斗拱和花板作装饰。大堂有11个进出口通往外边宽阔的走廊,近五千人只需五分钟便可离场完毕。这又是建筑师考虑得十分周到的地方。 纪念堂除结构独特之外,还非常讲究坚固和色调的和谐。它的基座和石级是花岗石砌成的,基座以上是青色大理石护墙,护墙纸上是乳黄泰山石砖墙。这些砖墙全部是四十五寸厚。砖墙上面是五彩颜色的屋檐,屋檐之上是宝蓝色琉璃瓦面,瓦面最高处有一圆形金顶。瓦面分高低四层,每层飞檐出卷,构成宫殿式样和民族传统色调的气派。各位团友,兴建中山纪念堂,融入了许多建筑师和能工巧匠的心血。中山纪念堂于1928年4月26日动工兴建,1929年1月15日举行奠基礼,由上海馥记营造厂承建这讲解词库 团队服务部 3 项工程,北京彩绘技工负责内部装修,越秀山顶的纪念碑则由香港联益公司负责施工,整个工程于1933年10月10日竣工,各项费用总造价超过三百万银元,也许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对银元的价值了解不多,但是,在当时,一个银元就可以卖大米四十斤,可以想见,这是标准很高的造价。 而且,纪念堂采用了当时最优质的建筑材料,佛山石湾的琉璃瓦,香港的花岗石,辽宁的青色大理石,都水陆兼程地运来了,给人们印象最深的,是从虎门运来的那块特大花岗石,它正面积达45平方米,用来镶在越秀山顶的纪念碑正门上方,刻着孙中山先生遗嘱全文,当时几只并排的大木船把它载到广州的西濠口,扛了上岸,而那时的运输工具无法把它拉到工地了,民工们只好在石块下面垫上几根大木棍,用人力硬撬,每天滚动二、五尺,一步一步的把它堆上越秀山。 说到中山纪念堂,就不能不介绍一下中国杰出的建筑设计师吕彦直。 吕彦直,字仲宜,又字古愚,原籍山东省东平县,出生于天津市,八岁那年死了父亲,第二年便随姐姐去巴黎居住,他在建筑艺术上的成就,是与他小时候喜爱绘画分不开的,他在法国时就学写画,画人象人;看了马戏后,回家默写狮子、老虎,莫不栩栩如生。吕彦直回国后,进北京王城学堂读书,由著名文学家林琴南教他国文,他的文章是同学中最好的一个。吕彦直1913年在清华大学毕业,接着到美国康南耳大学深造。留学期间,他的钻研精神和建筑方面的才能受到师友赏识,刚毕业就当了美国建筑师茂斐的助手。曾协助设计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和北平燕京大学的建筑图样,那是他尝试运用我国传统建筑风格设计现代建筑物的开始。回国后,吕彦直在上海开设建筑事务所,此间,适逢纪念堂筹建委员会登报悬奖征求建筑图样,应征者不少是中外著名的建筑师。后来在南京汇集中外专家举行评审会议,结果评入前三名的设计都是中国建筑师的作品,而首奖入选的设计者是年仅三十二岁的吕彦直。他设计的图案,在外形上具有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而在结构上则采用当时最新的营造技术、不仅华丽壮观,又能适应现代集会的需要,在国内堪称首创。他同时还设计出了越秀山孙中山先生纪念碑的图样。在这之前,他应征提出南京中山陵的设计图样,也超越了中外许多专家的精心设计,以首奖入选。 可惜的是,这样一位多才多艺而有卓越成就的建筑师,因患肝癌和肠癌,未曾看到中山纪念堂建成,便在1929年5月去世,年仅36岁,毛泽东主席曾于1958年来到中山纪念堂,他仔细端详纪念堂的每一个地方,频频点头赞许,说中山纪念堂是“中国人自己设计的”。而今,吕彦直的名字被收入了十年前出版的《辞海》,人们将永远缅怀这位给后人留下宝贵遗产的杰出人士。 (带客人出大堂正门,到中山先生塑像前) 各位,刚才我向大家大致介绍了中山纪念堂的建筑风格。大家一定会为六七十年前中国人的建筑艺术而感到惊叹。在中山纪念堂落成之后,又适逢中国社会动荡和日军侵入,使它的饱受沧桑和摧残。抗战期间,日军曾多次对它进行轰炸,使它中弹三枚,造成八角形屋顶受到严重震动,混凝土预制块被震松,琉璃瓦片出现了裂缝,造成堂内到处漏水。民国三十四年即1945年,中国的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当年9月17日,驻广州的日军就是在这里签了投降书。大家请看,(指着中山纪念像)这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纪念像,基座下刻有国民政府建国大纲。 在1945年以前,纪念堂只建有孙中山纪念像的基座而没有纪念像,1945年春,中山大学把该校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