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隧道主体施工方法(完整已排版)

隧道主体施工方法(完整已排版)

矿山法区间隧道主体初期支护施工方法
矿山法隧道区间左右线间距12m,全长1035米,为马蹄形断面(类似A型断面),采用CD法施工,其断面形式分为3种:A型断面,B1型断面和B2型断面;根据上述不同的断面形式,分成3种开挖方法:对于B1及B2型断面,因为其跨度大,断面大,采用CRD法开挖,对于A型断面,采用台阶法开挖,表8-1
新店车辆段~象峰站区间断面类型及开挖方式表8-1
1、施工工艺流程
1.1台阶法施工工艺
图8-2 台阶法施工工艺流程图1.1.1台阶法施工流程图,见图8-2。

1.1.2台阶法施工工序示意图,见图8-3。

图8-3 台阶法施工工序示意图1.2 CRD法施工工艺
1.2.1 CRD法施工工艺流程图,见图8-4。

图8-4 CRD法施工工艺流程图1.2.2CRD法工序示意图,见图8-5。





文字说明
施工示意图序号4
3
2
1
④洞室土体开挖,施作边墙、仰拱初期支护,隧道初支完成。

拱部超前小导管预注浆加固地层,③洞室初期支护,打锁脚锚管。

②洞室土体开挖,施作边墙、仰拱初期支护。

拱部超前小导管预注浆加固地层,①洞室初期支护,打锁脚锚管。

图8-5 CRD 法初期支护施工工序示意图
2、超前支护
一般区间隧道,地表无建筑物或离建筑物较远时,拱顶超前支护采用Φ42,L=3500mm 、环向间距300mm 、纵向间距2000mm 的超前小导管,形成小导管支护开挖地层,并紧跟超前注浆,加固地层,提高围岩的自稳能力。

施工过程若遇到较多地层残留水聚集掌子面,并造成掌子面的土体坍塌、涌水、涌砂等情况时,除拱顶超前支护外,掌子面也要采取积极措施,或水平导流等措施均应现场情况而定。

3、开挖方法
3.1正台阶法施工
正台阶法施工是一般隧道开挖施工常用的方法,适用于开挖断面跨度较小的隧道,本标段中的施工横通道、小断面隧道适合采用正台阶法施工。

3.1.1正台阶法开挖断面分块及台阶长度的控制
一般情况下,台阶长度控制在1~1.5D (D 为洞宽)以内,可根据地质实际情况,控制台阶长度,在遇水开挖困难地段台阶可以适当延长,如图8-6。

图8-6 正台阶法开挖台阶长度的控制
图8-7 台阶法施工作业流程图
3.1.2施工要点及技术措施:
1)采用“正台阶法”施工,开挖循环进尺宜为每榀格栅间距。

2)严格控制隧道开挖的中线和水平,开挖轮廓要圆顺,防止超挖,局部欠挖处人工修凿,但要充分考虑施工误差及预留变形。

3)隧道开挖时保留核心土,待拱部初支完成后再开挖核心部分土体。

4)当隧道围岩自稳能力较差时,应尽可能缩短开挖台阶长度,尽快使初期支护闭合。

5)在过楼房段时,为严格控制地表沉降,在上台阶可增设临时仰拱,待下半断面初支封闭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

6)钢格栅接头采用连接板和螺栓连接以方便安装。

7)为防止格栅承载下沉。

钢格栅下端设在稳固地层上,或设在扩大钢板、混凝土垫块上。

3.2.2 CRD法施工要点及技术措施
1)注意控制先行导洞的开挖中线和水平,确保开挖断面圆顺,钢格栅安装位置正确。

2)加强量测监控,做好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施工方法。

3)尽可能缩短开挖台阶和各开挖分部的施工间隔,使初期支护尽快闭合,以控制围岩变形。

4)因为CRD法工序较多,工序转换使得结构受力复杂,为保证拆除临时格栅时的安全,必须保证各部格栅之间的连接质量。

3.2.3开挖质量标准
1)区间隧道开挖轮廓尺寸要求
应符合表8-2的规定。

2)施工措施
为确保区间隧道开挖的安全、顺利,特制定以下的施工措施:
①区间隧道开挖前应备好抢险物资,并在现场堆码整齐,专料专用。

②区间隧道的开挖除采取超前支护和地层加固措施外,还应特别注意预加固、开挖和支护等作业工序的紧密衔接。

③对将要停工时间较长的开挖作业面,不论地层好坏均应作网喷混凝土封闭。

④下半断面采用单侧或双侧交错开挖,严禁上部结构同时悬空,杜绝多榀一次开挖。

⑤区间隧道不得欠挖,对意外出现的超挖或塌方应采用喷混凝土回填密实,并及时进行回填注浆。

浆液采用无收缩浆液。

4、初期支护
初期支护是防止因围岩失稳造成隧道结构破坏、变形等而影响结构安全和使用的重要手段。

本标段由格栅拱架和喷射混凝土联合组成初期支护体系。

初期支护的施作主要包括格栅拱架+纵向联接筋+钢筋网的架立安装架立和喷射混凝土作业两大部分。

4.1格栅拱架、联接筋及钢筋网的架立安装
4.1.1质量标准
1)格栅钢架拼装允许误差
①周边拼装允许偏差:±10mm;
②平面翘曲:小于20mm;
③每榀钢架的各段格栅之间应能互换连接。

2)允许误差
格栅钢架安装允许误差如表8-3所示。

4.1.2架立安装要求
1)格栅钢架安装前应清除底脚下的虚碴及其它杂物,超挖部分用混凝土或砖块垫实。

2)钢架在开挖作业面人工组装,各节钢架间应以螺栓连接拧紧。

3)钢架与土层之间应尽量接近,留5厘米间隙作为保护层。

格栅钢架安装允许误差表8-3
4)格栅钢架应精确定位,严格控制“标高、中线、前倾后仰、左高右低、左前右后”等各个方位的位置偏差。

5)纵向联接筋、钢筋网与网构钢架联结牢固,喷射混凝土时钢筋网不得晃动。

6)第二层钢筋网在第一层钢筋网被喷射混凝土覆盖后铺设。

4.2 喷射混凝土
区间隧道拱部及边墙初期支护采用300mm厚的C25喷射混凝土。

混凝土喷射采用湿喷,详见“6.4”湿喷混凝土施工技术。

4.2.1质量标准
1)拌制混合料时,称量(按重量计)的允许偏差为:
①水泥和速凝剂均为±2%;
②砂、石均为±5%。

2)喷射混凝土不应出现滴水和淌水现象,当出现时应查找原因根治(例如可采取引排后补喷混凝土的办法)。

3)喷射混凝土不应有大于0.5mm的贯通裂缝及大面积(≤400cm2)的空鼓现象,当出现时应凿除重喷或采用背后注浆补强。

4)在网构钢架连接板和预埋件处,其背后喷射混凝土必须密实,不可留有孔洞,当出现时必须补喷密实。

5)每30m范围内不多于1处外露钢筋,露筋长度小于15cm。

6)隧道喷射混凝土基面无遗留残渣堆积物。

7)网喷支护隧道轮廓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表8-4的规定。

4.2.2混凝土喷射要求
1)喷射作业应分段、分片、分层,由下而上,依次进行,如有较大凹洼时,应先填平。

2)分层喷射时,后一层喷射在前一层混凝土终凝后进行;若终凝1h后再进行喷射时,应先用风水清洗喷层表面。

一次喷射厚度可根据喷射部位和设计厚度确定,拱部应为3~5cm,墙部为5~9cm。

3)有水地段混凝土喷射要求
①喷射时,先从远离出水点处开始,逐渐向涌水点逼近,将散水集中,安设导管,将水引出,再向导管逼近喷射;
②当涌水范围大时,可设树枝状排水导管后再喷射;
③当涌水严重时,可设置泄水孔,边排水边喷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