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郭初阳《愚公移山》课堂实录

郭初阳《愚公移山》课堂实录

郭初阳《愚公移山》课堂实录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很高兴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一篇课文,《愚公移山》,请大家看这个题目,其实就其中的“大”和“小”而言,这样四个字的排列似乎不是很合理,合理的应该是这样一种排列。

师:愚公,移,山。

因为山实在是太大了。

(郭老师将板书作了重新设计,“山”字很大,“愚公”很小,“移”这根杠杆似乎很脆弱)师:我们接下来思考这样四个问题:第一,山是怎么样的?第二,愚公是怎么样的?第三,“移山”,“移”的过程是怎么样的?第四,最后的结局又是怎么样的?我们一边听录音,一边来思考这四个“怎么样”。

(听录音)师:这段朗读里面,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读错了的字,“惩山北之——”?生:塞(sè)。

师:好。

那这四个问题,我就请同学直接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好不好?这位同学,你来说好吗,山是怎么样的?生:方七百里,高万仞。

师:很好,请坐。

把话筒往后传,后面的同学,那么,愚公是怎么样的?生:年且九十。

师:愚公年且九十,这是他的一个特点。

不过愚公的特点更加明确的概括,是在智叟对他所说的话里面,哪四个字?生:残年余力。

师:残年余力。

请坐,非常好。

(话筒)再往后。

师:移山的过程,有八个字,最能体现出这中间的艰辛——生(犹豫):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师:非常好。

移山是这样的漫长,冬去夏来,才能够往返一次,太累了。

后面一位同学,最后结局怎么样?生: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师:非常好,请坐。

”无陇断焉”,再也没有垄断了,一马平川。

其实,山、人、过程、结局,这可能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的体验。

师:这是一个隐喻。

幻灯右边有几个空格,我请同学来把空格里的词语补充完整。

后面这位男同学,你来说。

“方七百里,高万仞”,这是一个艰巨的——生:艰巨的“任务”。

师:非常好,请坐。

(话筒)往前。

“残年余力”——生:微弱的“力量”。

师:请坐。

面对一项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无论是一个老头还是一个年轻人,年龄显得不重要了。

(示意)继续。

生:长期的“努力”。

师:不错,请坐。

(话筒)继续往前。

生:“无陇断焉”,是最后的“胜利”。

师:所以我说这是一个人生寓言,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过这样的体验。

来,前面这位男同学,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生:(停顿)没有。

(众笑)师:(笑)有时候,放假了有这么多作业,就像一座大山一样,怎么做得完呢?但是在开学前几天疯狂地赶,好不容易第二天上学了,把所有作业都带去了,也稍微有点移山的感觉……那么,这个故事,它这样一种说法,其实和我们传统的一种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儒家的一种非常朗健的、非常积极的精神。

师:这里选了三句话,我们一起来念一下好吗?第一句,“知其不可”一二开始。

生:“知其不可而为之!”师:第二句,“子曰”——生: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师:一个男子汉,却不能强迫他放弃他的主张。

最后一句,开始——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师:中国有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叫高行健,名字就来自于这个句子。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经常和另外两个故事,一起出现。

一个是“夸父逐日”,这个我们非常熟悉,夸父在那里追赶太阳,最后道渴而死;还有一个就是“精卫填海”,精卫她本来的名字叫女娃,炎帝的女儿,后来在游泳的时候被淹死了,魂魄化成一只精卫鸟,经常衔一些微小的土、石、木头,要把大海给填平。

师:这三个故事中,显然有共同的东西,对吗?(话筒往后传)有什么共同点?生:都经过不懈的努力,完成自己的梦想。

师:请坐。

前面最好加一个词语——“试图”——试图完成自己的梦想,对不对?最后能不能完成可能还不知道,而且他们努力的目标,好像过于艰巨,艰巨的任务。

那么,有没有不同的地方?(停顿)愚公移山的故事,和夸父、精卫的故事,至少有三处不同。

想一想。

(停顿二十秒)我给一点提示好吗?出示(人数、外援、结局)师:(示意)请你来谈一谈。

生: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都只有一个人。

师:都只有一个人,而愚公移山呢?生:很多人。

师:到底几个人?生:四个。

师:四个?愚公以及子孙荷担者三夫,还有一个小孩不要忘记,一共有——生:五个人。

师:请坐。

一家子人。

(示意往后)还没完,请你继续就刚才那位同学的话题讲下去。

这一家子人真的只有五个人吗?生:不是。

因为后面还是“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

师:噢,其实有无穷多的人,N个人。

好,(话筒)往后。

(示意PPT投影)“外援”呢?生:愚公移山的话,最后是有夸娥氏二子帮他们把两座山背走。

师:夸娥氏二子看愚公很辛苦,主动地来说,愚公啊,我们来帮你搬掉吧,是这样吗?生:没有,是天帝命令他们去把这两座山搬掉的。

师:(点头)是天帝给派来的。

继续讲。

生:但是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他们两个都是*自己的力量,没有其他人来帮忙。

师:非常好,请坐。

没有外援。

“愚公移山”里面,有外援。

(示意话筒往后传)区别三,结局呢?生:愚公移山是最后成功了,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应该是没成功的吧。

师:很好,请坐。

夸父和精卫,都是失败的故事;而愚公移山,这是一个成功的结局。

那我们继续思考下去——愚公移山,他最后的成功,究竟是因为他“子子孙孙无穷匮”,究竟是因为“人数”呢,还是“外援”?众:(轻声)外援。

师:好,我们还是这位同学来回答好吗,轮到谁就是谁。

你认为——生:愚公移山的成功是因为外援。

师:是因为天帝的帮助,是吗?生:(点头)师:好,请坐。

(示意话筒)继续往前。

愚公是怎么认为的?愚公认为他成功的保障,是不是因为有天帝的帮助?生:不是。

他认为是(因为)子子孙孙无穷无尽而山不加增。

师:愚公显然认为,他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吗?生:(点头)师:你把愚公那段话给大家朗读一下好吗?我们听。

生:(朗读)“汝心之固,固不可彻(误读为‘chì’),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师:非常好,请坐。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chè)”,翘舌音,“通”。

你的心太顽固了。

愚公他非常深切地坚信自己会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是吧?他的话是在和另外一个人的争辩中说出来的,是和谁?众:智叟。

师:智叟,对吧,智叟起先是怎么说的?生:他说,愚公是以残年余力,不能毁山之一毛。

师:你,年纪这么大了,力气都没有了……(请坐)你连山上的一根草都拔不掉,你还怎么去移这么两座大山呀?但是,经过愚公这么一番话说下来以后,智叟却……什么以应啊?念什么?生:亡(无)以应。

师:通假字哦,亡(无)以应。

河曲智叟却什么话都说不上来了。

师:因为愚公说,我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孙子又有儿子,孙子又有孙子……子孙会无穷无尽;山不会变,终有一天会移平。

非常理直气壮,所以这幅画(示意幻灯),我觉得表现得很好——愚公很凶的样子,智叟吓死了,智叟吓得说不出话来。

但是我们要知道,有一个成语,叫作“后息为胜”,它是意思是说,两个人在争辩,最后停下来的那个人,最后发言的那个人,其实就是隐含着的胜利者。

师:那么在我们的课文里面,谁最后停下来,最后留下的是谁的声音?生:(众)愚公。

师:是愚公的声音呀,对吧——“何苦而不平”!然后就在那边回荡,何苦而不平,何苦而不平,何苦而不平……然后智叟就呆掉了。

那么假如,我们再给智叟一个发言的机会,假如让智叟最后一个来发言。

其实智叟有两个地方可以发言,文中有两处。

师:一处就是,愚公反问他,“何苦而不平”?这个时候,智叟可以说,他会说一番话;还有一处,就在文章的结尾,等到“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的这个时候,智叟还是可以站出来,再来说一番话,是不是?好,那分一下工好不好,我们这样吧,一二两组,探讨一下,上面智叟如果他应一应,他应该怎么说,他可以怎么说?三四两组,探讨,最后山搬掉了,智叟如果再跳出来,再叽里呱啦叽里呱啦,永远做一个反对者,他会怎么说?想一想,独立思考。

学生思考(14:20-15:00)师:(插句)不要忘记,智叟智叟,他智商很高噢,他说的话很有水平的。

师:好,我们讨论一下,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小组讨论(15:02-17:15)师:好,请转过来。

首先请这边两组的同学,“河曲智叟曰”,你来应对一下,怎么说比较好,怎样才能说得有针对性,有说服力?谁想发言,举一下手。

好,请那位同学,(递话筒)简单谈一谈,请你来“应”一下。

生:我觉得,首先智叟可能会说,你能保证你的子子孙孙全部都是男的吗?(众人笑)师:万一不小心生了个……生:生了个女儿,然后就断子绝孙了。

(众人大笑)师:生了女儿嫁人了,怎么办?非常好!这是一个基本前提——不但每一代都要有小孩,而且必须保证是男的——这太难了吧?(示意)请继续讲,好像还有话要讲。

生:还有的话,智叟可以认为,移山这是愚公他本人的行为,而他的子孙可能会有自己的理想抱负,比如说读书、当朝廷大臣之类的。

可能有些人不愿意去参加搬山这么傻的活动。

师:(点头)说得太好了。

说不定他的哪一代想移民到美国去了呢,你还要一定叫他在这里搬山?好像有点困难。

所以说,这里他有着双重的要求:第一,血缘的不断。

第二,思想的不变。

对吧,只有符合这两个前提,这个工作才可能继续下去,愚公的观点才得以成立。

这边还有同学要补充吗?哦,这边有位同学要补充(属于三四组的一位同学),你是补充他们的观点?生:是的。

师:太好了。

(递话筒)生:我还认为,他完全可以这么说,引用现代人的,邓小平的话。

师:哦,用邓小平的话来反驳愚公。

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你能完全*你们家族的力量,搬掉这座山,如果我还能看见,我就会相信。

师:说得是非常好,但是让我想起两句话,就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啊,你们移山事业的成功要等到很多年以后,在这个时候,这两个人恐怕老早就已经作古了,对吧?旁边有一位同学,还有什么要补充的?生:河曲智叟会说,不要忘记地球还在不断地进行造山运动。

(众生笑)师:喜玛拉雅每年都还在增高几厘米,说得也有道理。

好,那么请这边两组的同学来谈一谈。

最后,我们继续刚才这位同学的话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结局出来了,山被搬走了,他们在有生之年就看到了山被搬走,就看到了这样的坦途。

那么这个时候,如果智叟继续站出来,他还要再说一番话,他还要坚持自己的观点,他可以批判什么,怎样才能讲得又合情又合理呢?谁来?怎么老是这么几位同学举手呢?我请一个不太爱说话的。

(递话筒)你来!生:因为当初愚公说“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见他是想依*自己的能力和他的子孙,来搬掉这两座山,而结果是他的行为感动了天帝,天帝来帮助他完成了这样的愿望。

最后实际根本不是由他自己来完成的,所以说……那个……(沉默,笑)师:没事,请坐。

意思已经表达清楚了,归结为一句话——没错,山是移走了,但是,是*你自己的力气的吗?*别人帮忙的呀,有什么了不起的!是这个意思吧?生:(点头)师:还有没有?喔,那么遥远的地方,有一位同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