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陶瓷的概念详解

陶瓷的概念详解

陶瓷的概念详解陶瓷的概念是指所有以粘土为主要原料与其它天然矿物原料经过粉碎混炼、成型、煅烧等过程而制成的各种成品。

包括日用陶瓷、建筑陶瓷、卫生陶瓷、电瓷等等。

陶瓷与玻璃、搪瓷、水泥、耐火材料同属于硅酸盐材料的范畴。

广义的陶瓷已是指使用陶瓷生产方法制造的无机非金属固体材料的通称。

国际上陶瓷通用名为“Ceramics”。

陶器为“pottery”;瓷器为“china ”原为“昌南”(瓷都景德镇旧称昌南镇),外族口传为“China”即指中国。

传统意义上的陶瓷是指所有以粘土为主要原料与其它天然矿物原料经过粉碎、成型、煅烧等过程制成的各种制品。

广义上陶瓷是用陶瓷生产方法制造的无机非金属固体材料和制品的通称。

陶器和瓷器的主要区别凡是通俗地讲: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 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陶瓷包括的范围较广,有些能耐水,有些并能耐酸.广泛应用于建筑, 化工, 电力,机械等工业及日用装饰等方面.此外,用粘土以外的其它料,依陶瓷制造的工艺方法制成的制品,也叫做陶瓷,如块滑石瓷,金属陶瓷,电容器陶瓷, 磁性瓷等. 广泛应用于无线电,原子能,火箭,半导体等工业.目前,将所有陶瓷制品通称为"无机非金属固体材料。

凡是陶器和瓷器是人们经常接触的日用品,有时从表面看来很相似,但是,它们毕竟各有其特色而不同。

陶器一般是用陶土作胎。

烧制陶器的温度大体在900-1050℃之间。

若温度太高,陶器就要被烧坏变形。

陶器的胎体质地比较疏松,有不少孔隙,因而有较强的吸水性。

一般的陶器表面无釉,即使有釉也是低温釉。

我国烧制陶器的历史约有1万年之久。

原始社会制造陶器,开始是用手工捏制的方法制成一定器形,后来发展为将陶土搓成粗细一样的泥条,再把泥条盘筑成一定器形,将其内外用手抹平。

到父系社会阶段出现了轮制法。

进入封建社会后,又发明了模制法,即将陶泥填入模中,脱出器物的全形。

人们推测,最原始的烧制方法是堆烧法,把晒干的陶坯放在露天柴草中烧。

在六七千年前,开始使用陶窑烧制陶器。

文物考古工作者根据陶器的颜色,把陶器分为红陶、灰陶、彩陶、白陶、彩绘陶、黑陶和釉陶等系列。

红陶是原始社会最常见的一种陶器,它的颜色有如红砖色。

这是在烧窑时,充分供应气体,形成氧化气氛,使陶土中的铁转化为三价铁,便呈现出红色了。

(一)灰陶灰陶是在烧窑后期,采用还原焰,使制陶原料中铁的氧化物大部分转化为二价铁,在这种情况下,烧成的陶器呈灰色或灰黑色。

灰陶是人们日用陶器中最多的一种,质地较疏松、粗糙。

(二)红陶红陶是在氧化焰气氛中烧成的,质地较坚硬细致。

(三)彩陶彩陶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最精美的陶器,仰韶文化的彩陶堪称其代表作。

彩陶花纹是陶坯未入窑焙烧前,用铁、锰等颜料在坯体上绘画纹饰,入窑后用氧化焰烧成。

彩绘牢固地结合在器物表面,不易脱落。

彩陶上的纹饰有变化多端的植物纹、形态各异的动物纹和几何形纹饰等。

常见的器皿有饮食器、贮藏器和吸水器。

如钵、碗、盆、盘、杯、罐、瓶等。

西安半坡遗址的人面鱼纹盆即为一例。

还有一种彩陶是在陶器烧成后进行彩绘的,称"烧后彩绘陶",彩色易剥落。

秦始皇陵兵马俑即为彩绘陶。

是彩绘陶也是带彩色的,它和彩陶的区别是陶器烧成后再着色。

由于颜色没有经过焙烧,与坯体粘结不牢,很容易脱落。

西安出土的秦兵马俑就属于彩绘陶。

(四)黑陶黑陶是在焙烧时,前期采用氧化焰,烧窑快结束时投入木炭产生浓烟(这时火焰是还原焰),经短时间渗透,便呈现黑色。

烧成温度在1000℃左右。

有的黑陶表面乌黑发亮,胎体薄如蛋壳。

黑陶是指光亮漆黑的陶器主要见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

这是在焙烧后期用浓烟熏翳,使烟中的碳微粒渗入,充填陶器的空隙,便能呈现黑色。

黑陶制品中有的壁像蛋壳一样薄,被称为“蛋壳陶”,十分珍贵。

(五)白陶白陶是用高岭土烧成的白色陶器,胎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在1000℃左右。

在我国江南地区和东南沿海一带,还出土了独具特色的印纹硬陶。

(六)釉陶釉陶常见的有两种,一是胎呈灰色,胎质坚硬,器表带有灰色透明青釉,烧成温度达1200℃的釉陶。

其物理性能已接近瓷器,原料为高岭土,吸水率很低,火候1200℃,叩之有金属声。

因此称这种釉陶为原始青瓷。

另一种是在西汉晚期已经出现的胎呈红色的陶器,其表面施绿、黄、黄褐色的低温釉,釉料中有铅作助熔剂,因之称铅釉陶器。

唐三彩便是低温釉陶。

凡釉陶是指陶器表面有一层石灰釉的陶器。

釉的主要成分是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钠等,用石灰加粘土就能配制成,烧融后呈一种玻璃态。

在釉中若再加进一些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铜、氧化钴等,焙烧后就会出现绿、蓝等色泽,常见的唐三彩就是釉陶.凡是用瓷土烧制而成的器囗就叫瓷器。

但目前对瓷器的具体定义,还没有取得统一的意见。

一般人认为,必须具备以下几条才能称之为瓷器:凡是第一,瓷器的胎料必须是瓷土的。

瓷土的成分主要是高岭土,并含有长石、石英石和莫来石成分;含铁量低。

经过高温烧成之后,胎色白,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胎体吸水率不足1%,或不吸水。

凡是第二,瓷器的胎体必须经过1200℃-1300℃的高温焙烧,才具备瓷器的物理性能。

各地瓷土不同,烧成温度也有差异,要以烧结为准。

凡是第三,瓷器表面所施的釉,必须是在高温之下和瓷器一道烧成的玻璃质釉。

凡是第四,瓷器烧成之后,胎体必须坚硬结实,组织细密,叩之能发出清脆悦耳的金属声。

瓷系与窑系凡是某一区域在某一时期内,在胎体成份、烧制工艺、造型、纹饰等方面具有共同特点和风格的瓷窑产品, 称为瓷系。

根据各窑产品的工艺、釉色、造型、纹饰的流变、异同,可划分为多种窑瓷体系,简称窑系,如青瓷的越窑窑系;宋代的定窑窑系、耀州窑窑系、钧窑系、磁州窑系、龙泉青瓷窑系、景德镇瓷窑系等。

凡是瓷系与窑系的形成,是我国古代各地制瓷工匠互相学习,不断创新的结果;也是制瓷工艺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受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生活习俗的影响而产生的。

瓷器在东汉早期浙江出现后,很快地在长江下游一带传播开来,井逐渐波及长江中游、上游地区,以及福建、广东一带。

约在6世纪初叶的北朝时期,中原地区也出现了自己的烧造瓷器。

从此我国的制瓷业便形成了南北两大瓷系。

凡是南方瓷系产品的特点是:凡是一、造型比较秀气,胎色瓦灰,胎质颗粒较细,有的略呈红色或黄色;气孔细,孔隙度小,胎中黑点少。

凡是二、瓷器胎料的化学组成是:三氧化二铁的含量一般在2%左右,高于北方。

二氧化钛和三氧化二铝的含量都较低;而二氧化硅的含量则较北方为高。

凡是三、釉层青绿发翠,有的略带暗黄色,有羊木光。

凡是四、瓷器烧成的温度较低,一般为1200℃左右,甚而还达不到这个温度就出现过烧现象。

凡是北方瓷系产品的特点是:凡是一、器物造型新颖,粗犷雄伟;胎体比较厚重,胎色浅灰,颗粒结构粗糙,胎内有黑点和气孔,孔隙度大。

凡是二、胎料的化学组成接近于质量差的粘土原料,三氧化二铝含量较高,一般都在26%以上,最高的达32%;二氧化钛含量超过1%,二氧化硅的含量普遍都低于南方,所以胎的呈色较南方偏深一些。

凡是三、釉层较薄,玻璃质感强,颜色灰中泛黄。

凡是四、瓷器烧成温度较高。

如河北省景县封氏墓出土的青瓷,在1200℃的烧造温度下还是生烧。

凡是汝窑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

为“五大名窑”之首。

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

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

器、物本身制作上胎体较薄,胎泥极细密,呈香灰色,制作规整,造型庄重大方。

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

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

汝窑瓷器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其釉色。

后人评价“其色卵白,如堆脂,然汁中榨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挣针”。

可见汝窑烧制的青瓷确有独特魅力,被人们推举为五窑之首,名副其实。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

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

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

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

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

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

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

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

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哥窑,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

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

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

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

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

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

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

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

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

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

钧窑分为官钧窑、民钧窑。

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

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

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

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

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

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

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纲”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定窑为民窑。

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

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

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

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