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文库()/总结报告/开题报告教育硕士开题报告(精选)论文题目初中生厌学思想品德课的成因与对策专业(方向)教育管理论文工作计划简述(开题报告内容)一、问题的提出美国的教育提出要培养“世界的领袖、地球村的村长”,日本提出“做有能力参与国际事务的人”,香港提出“乐雨靴习、善于沟通、勇于承担、敢于创新”。
作为中国现代人,我们首先必须是一个政治人、文化人、经济人,必须是具有一定思辨能力的人,来适应竞争,适应社会。
可见,思想政治课是我国教育中的统帅学科。
新世纪之初,第八次课程改革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将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
作为学科统帅的思想政治课一直走在课改前列。
近几年来,不断更新教材,修订《课程标准》,特别是开卷考试的推行,使中学政治课教学出现了新的矛盾和变化。
新课程改革存在很多优点,比如,知识体系依然是以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法律基础知识教育-社会发展常识教育-国情教育为知识主线,教材的内在联系加强了,也更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更有利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对知识的把握。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教学交往活动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实现学生主体的回归。
新课程改革一改以往传统教学中教师机械地灌输知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的方式,变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教学中学习知识和获得生命情感价值体验的主体,它真正地体现了教育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
目前新课程改革的特点体现的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生活化的教育,发展型的教育。
中学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具有自身特色,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新课程解读对政治学科作了这样的定位----“初中思想政治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必修课”。
从这一定位我们明白思想政治学科的重要性,为新课程改革以来取得的卓有成效的教学成果感到欣喜和自豪。
但是,新课改在思想政治课堂中也存在不少问题:(1)根本原因是我省政治学科高考方案的变化,造成一线教师在政治课堂教学上感到迷茫和彷徨,不少教师依然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不敢在课堂教学上进行大胆改革。
师生的思想仍未摆脱中、高考指挥棒的束缚,课堂仍以知识为中心,以考试为目标,同时课堂又增添了不少形式主义的色彩,例如“满堂灌”变为了“满堂问”,换汤不换药,穿着新鞋走老路。
(2)新课改后,许多学校采取学分制来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政治课堂上的学生活动性比较强,评价的环节多且复杂,不少教师由于教学内容常与课时发生冲突,难以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各种表现形成评价。
(3)新课程的政治课堂上,学生通过自由发言来取代举手发言,但是现代学生常会带着批判的思想来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如何维护这些学生的独特见解并将其引导到政治的主流教育上,如何维持同学们自由发言时的课堂纪律,都成为许多中学政治教师课堂管理上的难点。
基于以上原因,再加上在社会上人们常对政治学科有一种偏见,认为政治学科就是讲述国家大事、政治学理论,不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门做人的学问,不明白中学的政治课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做人,而不是教学生成为所谓的“政治家”。
受社会观念的影响,许多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思想和行为。
在中学的教研活动中,许多老师说学生不喜欢上政治课,课堂发言少或言之无物,没有探究问题的热情,作业也是敷衍了事,学习非常被动,有些学生上课经常睡觉,而部分学生甚至大声聊天扰乱课堂纪律。
可见,新课改以后思想政治课里产生的矛盾并没有解决,学生的厌学成为其自身发展和教学的障碍。
本研究立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原初中思想政治课)里的矛盾,调查和分析初中生厌学的原因,探索改进的对策。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一)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基本没有直接讨论“厌学(bewearywithschool;bedisgustedwithschool;disli keofschool)”的资料,相关资料是关于“逃学(truancy;hooky)”“辍学(dropout)”的研究。
国外用“逃学”一词表达一种行为,行为是客观的,相应地西方就会有细究“逃学”背后的社会原因、经济原因、学校原因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大量的改变这种行为的计划方案。
国外文献中有许多个案研究,有的是对某一民族学生厌学原因的综合研究,通过访谈、问卷等,看主要由哪些因素决定;有的是对某一特定年龄群学生作研究,探寻导致其辍学的一些特定的因素:如九年级学生的青春期障碍、非个人的学校等;有的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辍学与哪些因素高度相关,与哪些因素不太相关。
此外,在许多国家,辍学现象成为教育的一大难题。
“在法国,每年大约6万名学生中途辍学,这种现象在初中尤其严重。
[黄晓红.世界义务教育遭逢挑战——当今辍学现象探析.比较教育研究,XX(2):42~45]辍学有部分原因是由于贫困所致。
另外学校管理也存在问题,德国的一些社会工作者最近指出,学校通常忽视“警惕信号”,诸如旷课、逃学等。
慕尼黑青少年研究中心的hannapermien说:“学生逃课时,许多学校并没有做出相应的反应;相反,有些老师甚至很高兴,因为这些逃学的孩子往往是害群之马(disruptiveones)。
”枯燥的课本和死记硬背的记忆也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还有学生在学校得不到教师情感上的关心和爱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缺乏正确的就业辅导和毕业辅导,导致学生不喜欢学校生活,有的学生认为学习“对找工作毫无用处”。
家长的影响也很大,有些家长缺乏知识和技能,他们以自己的经历来对待孩子的成长,因而对孩子的期望不高,何况他们不得不终日为生计奔波,既缺乏指导孩子的能力,更没有足够的精力。
有的家长甚至本身就处在危险中:酗酒、吸毒、虐待孩子,而单亲家庭也日益增多。
在厌学问题上,家长不仅不能和学校好好配合,甚至鼓励、支持孩子逃学、辍学。
国外研究分析表明,初中生由于厌学,无法从学校教育中获得正确引导,影响了其健康成长,引发一系列问题,比如学校暴力、青少年自杀等,有些青少年离开学校游荡街头、吸毒、贩毒,少年犯罪率也逐年增长。
(二)国内相关研究我国早在春秋末期,孔子在教与学的态度上提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生要“当仁不让于师”,其实就已经提出了学生做学问应有的态度。
近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教学对策上提出“教学做合一”,主张形成“生活教育”教育思想体系,这就道出了教育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在西方,教学史上著名的“启发式教学法”来源于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学家苏格拉底的问答法。
瑞士儿童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致力于儿童智力、心理发展规律的创造性研究,认为影响儿童智力发展的四大因素是:神经系统的成熟、物质环境的经验、社会环境的影响及活动中通过自我调节而获得的主客观平衡。
这些,都对后来教育教学中对学生厌学的原因分析和策略研究产生深刻的影响。
学生厌学是教育实践中经常出现的现象,是令教师和家长感到非常棘手的一个问题,甚至也是令厌学者本人感到很痛苦的事情,因为在许多时候,学生自己也不希望自己厌学,但他们却无法有效地控制自己。
有关调查显示:当代中小学生有52%的人不同程度存在厌学情绪,有近12%的人厌学情绪较严重,已经使学业成绩受到影响。
[张大钧.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78~80]1998年,“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状况调查”发现,因为“喜欢上学”而上学的学生中,小学生占6.2%,初中生占8.9%。
可见,初中生的厌学表现是很严重的。
而在现实中,初中生对各个科目的学习,思想品德课往往首当其冲成为了厌学的对象。
这一问题如果在较长时间内得不到很好的解决的话,其累积效应不仅会使课堂教学形同虚设,使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严重的还会使学生逃学甚至辍学。
1、关于厌学成因的研究综述自1994年以来,全国中小学入学率逐年提高,在校生辍学率逐年下降。
但近年来,初中在校生辍学率有所增加,主要原因是学生“厌学”。
关于学生厌学的原因,一些期刊、网络转载的论文、论著、信息和调查报告认为:一是部分家长素质偏低,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极少了解孩子的思想,时间长了,孩子怕苦怕累,遇到困难绕道走,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二是一些教师教学方法呆板,课堂效率低下,满堂灌,考试前为了补救,不顾学生的课外活动,一味加课、拖堂,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使学生无暇进行自己喜欢的活动和学习自己喜欢的知识,从而出现厌学心理。
有学者对初中生做过调查研究得出:有69%和64%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不满意,60%的学生有不喜欢的课任教师,20%的学生从未受过教师的表扬,92%的学生受到过教师的批评,26%的学生认为作业量太大,69%的学生感到作业有点儿难。
[王君,赵世明,中小学教育科研指导丛书问卷编制指导[m].教育科学出版社,XX.10(1):301~305]而有的学者认为厌学基于以下原因:(1)学生内在需求与外界供给之间的矛盾是学生厌学的根源。
(2)超负荷的学习压力是初中生厌学的催化剂。
(3)无教育或错误教育课堂时初中生厌学的导火线。
河北大学的金传宝和山东菏泽学院的王学军曾对美国179份手册和年鉴的综述章节、授权论文和其他权威性综述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影响学习的因素有地区变量、校外背景变量、校级变量、学生变量、程序设计变量、实施课堂教学和气氛变量等。
[金传宝,王学军.影响学习的因素有哪些——对美国文献资料的内容分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XX[50](2)]广东省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洪晓红、李振国等人曾对中学生厌学情绪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认为学习的目的是厌学情绪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由于厌学,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还出现了不良的行为表现,导致教学失控,教师难堪,师生之间消极对抗,从而导致教学失败。
不少学者把这种现象的成因归纳为教与学方式方法上的原因。
比如说,“碎片式的教学难以让学生理解生活的含义”,“学生各自为政的学习方式导致教学效果的低下”,“教师、学生及课程之间精神能量的流失造成生命的浪费”,“单向的知识传递方式导致学习动力减弱”,“统一的任务布置让学生无法因材施学”,“偶然事件的处理不当带来全局失败”。
[李树峰.教学失控的非线性因素分析.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XX.3:65~67]2、关于思想政治课厌学成因的研究当前,思想政治课面临着某种危机,其育人效果没有得到社会普遍的认可。
根据前人的研究,困扰思想品德课的误区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教材的误区。
教材内容不稳,互相之间缺乏联系,教学内容以及教材的语言表达过于成人化,过于说教,缺乏语言艺术,吸引力不强。
(二)目标要求上的误区。
现行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要求的规定偏高,教学任务偏多,强调德育功能过多,致使思想品德课负担偏重,目标要求与实际教学效果有很大的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