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药病害最新研究进展

山药病害最新研究进展

生物灾害科学 2014, 37(1): 74-78 Biological Disaster Science, V ol. 37, No. 1, 2014 swzhkx@ DOI:10.3969/j.issn.2095-3704.2014.01.014山药病害最新研究进展黄婷1,蒋军喜1*,余国庆2,熊爱芳2,王园秀3(1. 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江西南昌 330045;2. 江西省瑞昌农业局,江西瑞昌 332200;3. 江西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西南昌 330045)摘要:山药是一种颇具食用和药用保健价值的蔬菜作物,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大有发展前途。

近年来,随着山药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其病害发生也随之加重,其中包括真菌病害、细菌病害以及病毒病害等,而这些病害的发生在雨水多的季节尤为突出,其为害程度也随之加重,严重制约着山药的发展。

通过对山药病害发生种类、为害症状、病原、病害发生流行规律及防治方法等方面对山药病害进行综述,指出了山药病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山药病害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山药;病害;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S76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3704(2014)01-0074-05Latest Advance in Researches on Dioscorea opposite Thunb DiseasesHUANG Ting1, JIANG Jun-xi1*, YU Guo-qing2, XIONG Ai-fang2, WANG Yuan-xiu3(1. College of Agronomy,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45, China; 2. Agricultural Bureau of Ruichang County, Ruichang 332200, China; 3. College of Biolo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iangxi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45, China)Abstract: Dioscorea opposite Thunb, having high medicinal and edible values, is a promising vegetable crop. In recent years, as the planting area of Dioscorea opposite Thunb increased, its diseases beca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Dioscorea opposite Thunb diseases was reviewed from their symptoms, pathogens, occurrence regularities and control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further study on the diseases of Dioscorea opposite Thunb.Key words: Dioscorea opposite Thunb; diseases; research advance山药(Dioscorea opposite Thunb),也称薯蓣、淮山药、山芋,为薯蓣科薯蓣属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以块茎作蔬菜食用。

山药既因其突出的食用和药用保健价值受到消费者之亲睐,也因其种植效益好受到生产者之欢迎。

山药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1],我国则在河南[2]、湖北[3]、山东[4]、江西、广西[5]等省有大面积栽培。

根据文献报道及近年笔者对江西瑞昌[6]、泰和等山药产区的调查,山药病害已成为制约山药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充分掌握目前山药病害的研究现状,以便有效地开展山药病害的研究和防治,笔者对山药病害研究进展进行了如下综述。

收稿日期:2014-02-13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GJJ13269)作者简介:黄婷,女,硕士生,主要从事分子植物病理学研究,E-mail:jxfzncht@;*通信作者:蒋军喜,教授,2014年第1期黄婷等:山药病害最新研究进展・75・1 山药真菌病害1.1 山药炭疽病山药炭疽病是我国山药生产中分布最广、发生最重的一种病害,在四川雅安[7]、黄淮地区[8]、鄂西南地区[9]可分别造成山药减产90%~100%、10%~50%和20%~50%。

本病在国外,如西非[10]、加勒比海地区[11-12]等国家也有报道。

该病主要为害山药的叶片和茎蔓。

初期叶尖或叶缘呈暗绿色、水渍状斑点,随后逐渐扩大为褐色或黑褐色、圆形至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大斑,病斑通常有轮纹。

湿度大时,病斑上出现红色或黑色小点。

茎蔓感病后出现梭形、稍凹陷的褐斑。

山药炭疽病主要由胶孢炭疽菌(Cloeosporium. gloeosporioides)[5-6,13]引起,少数由辣椒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psici)[7-8,14]或薯蓣盘长孢菌(Gloeosporium pestis)[15]引起。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病残体上越冬,田间湿度大是该病流行的主导因素。

主要防治措施有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和药剂防治,有效药剂有30%爱苗、50%施保功[16]等。

1.2 山药褐斑病也称白涩病、叶枯病及斑纹病,常与炭疽病并发,主要为害叶片和茎杆,一般发病时减产20%。

其与炭疽病最明显的区别在于病斑后期边缘微凸,中间淡褐色,散生黑色小点,严重时病斑融合,导致叶片枯死但不易落叶。

茎秆感病时为长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病斑,严重时病斑融合在一起,茎蔓枯死[17]。

山药褐斑病主要由薯蓣盘孢菌(Cylindrosporium dioscoreae)和薯蓣叶点霉(Phyllosticta dioscoreae)[18]引起。

该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借雨水传播。

主要防治措施有轮作、选育抗病品种、培育无病壮苗和加强栽培管理等。

1.3 山药灰斑病主要为害叶片,病叶先出现淡黄色病斑,后扩大为褐色椭圆形边缘不明显的大斑,叶背有紫灰色霉层[2]。

该病主要由薯蓣色链隔孢(Phaeoramulana dioscoreae),异名薯蓣尾孢(Cercospora dioscoreae)引起。

本病危害性不大,发病初期可喷施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等药剂。

1.4 山药疮痂病本病主要危害山药块茎,发病时产生褐色小斑点,表皮木栓化坏死,有大小不均的瘤状凸起或疮痂状破裂。

主要由放线菌疮痂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引起。

病菌主要在病茎中越冬[4]。

可对块茎进行药剂处理,有效药剂有80%重茬保可湿性粉剂。

1.5 山药黑粉病主要为害叶脉和叶柄,叶片产生灰褐色疣形斑,可引起畸形,表皮破裂后,露出黑色粉末[2]。

病原为山药条黑粉菌(Urocystis dioscoreae)。

病菌以孢子团在土壤中越冬。

生产中应禁止施用混有病菌孢子而未经腐熟的有机肥做底肥,播种前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等药剂浸种。

1.6 山药白锈病本病主要为害叶片和叶柄,发病初期叶片上有淡黄色斑点,叶背着生白色粉状疱疹,破裂散出白色粉状物,发病严重时叶片畸形,叶柄肿大。

病原为卵菌纲白锈菌属真菌(Albugo ipomoeaepanduranoe)[2]。

病菌以卵孢子在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春秋长期低温多雨发病重。

发病时多采用药剂防治,如波尔多液或75%百菌清等。

1.7 山药枯萎病山药枯萎病也称死藤病、死秧病。

主要为害茎基部及地下块茎,染病时茎基部有梭形褐色病斑,而后表皮腐烂;块茎染病后形成圆形至不规则形褐色病斑,严重时整个山药变细、变褐。

病原为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cmrium)[19],也有报道为尖镰孢薯蓣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dioscoreae)[18]。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块茎内或以厚垣孢子在土壤中越冬,主要靠流水和农事操作传播,通过选用无病种茎或喷施7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等进行防治。

1.8 山药斑枯病本病主要为害叶片,病斑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中央褐色,边缘暗褐色,其上着生黑色小点,发病・76・生物灾害科学第37卷第1期严重时,叶片干枯,全株枯死。

病原为薯蓣壳针孢(Septoria dioscoreae)[18]。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叶上越冬,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

防治药剂有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或25%雷多米尔可湿性粉剂等。

1.9 山药立枯病本病也称山药茎腐病,通常在苗后直立生长期(5—6月)发生,地上部出现萎蔫继而倒伏症状,地下茎先产生黄褐色不规则形或长形凹陷病斑,随后逐渐干缩腐烂。

病原为半知菌类丝核菌属茄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20],病菌主要是以菌丝体或菌核在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存活期可长达3年。

1.10 山药根腐病本病主要表现为根部皮层变褐腐烂、脱落,维管束呈褐色,地上部叶色变黄,叶片干枯直至整株枯死。

病原主要为镰刀菌(Fusarium sp.),包括厚垣镰刀菌(Fusarium chlamydosporum)和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21],还有报道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22]引起。

贾海民等[22]报道河北麻山药出苗后,遇上高温多雨有利于该病的发生,7月上旬为始发期,7月中、下旬为盛期,发病率80%以上。

采用新的生物药剂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21]能有效防治麻山药根腐病的发生。

1.11 山药黑斑病本病主要为害叶片,在叶尖或叶缘产生半圆形黑色大病斑,有不明显轮纹,严重时常造成叶片枯死。

病原为半知菌类链格孢属细交链孢菌(Alternaria tenuis)[20]。

该病6月开始发病,7月中旬进入盛期。

可通过在播种期对栽子及土壤进行消毒处理来防治该病害的发生。

1.12 山药黑痣病(山药黑皮病)本病也称山药黑皮病,主要为害山药根状茎,发病时表皮形成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小斑点,发病严重时,病斑硬化,根状茎干瘪,病斑仅限于山药表皮,不影响山药产量但对山药的外观有影响。

其病原为甘薯毛链孢(Monilochaetes infascans)[18]。

2 山药细菌病害山药细菌性病害只报道了山药叶斑病的发生。

该病害系统性发生,主要为害叶片,基部叶片开始发病,产生暗褐色、圆形、直径2~8 mm病斑,叶片发黄易脱落,茎基部维管束褐色,由萎蔫短小杆菌的一个新的致病变种(Curtobacterium flaccumfacienus pv. Discorea)[20]引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