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力的分解(简案)

力的分解(简案)

板书设计
§3.5力的分解
1、定义:求一个力的分力的过程
2、遵循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
3、分解原则:力的作用效果
4、实例分析:
设计思想
1、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就定则而言,一个力的分解有无数个解,教材通过实例来说明力的分解的依据及如何根据力的实际效果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并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渗透了物理中的等效替代思想和研究方法的教育。学生通过力的合成的学习,已基本明确了力的特征和力矢量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合力与分力的概念、等效与替代的思想。比较容易接受力的分解的含义和遵循的规律,但对力按效果分解的方法较难理解。这节课在设计中增加了多处学生参与的活动,通过亲身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增进学生对力按效果分解方法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直观显示力的作用效果,帮助学生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通过简单的例题让学生体会力的分解的一般方法
将模型还原回生活,让学生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让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了解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
作业:探究题目
1、说说为什么晾衣绳不易过紧?
2、查看有关拱桥的图片,说说你的感想?
让学生将新的物理应用于生活,展开研究活动,养成研究习惯,感受成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力的分解
哈十九中学
张少怀
课题
第四节 力的分解
课型
实验探究课
授课班级
高一
教材分析
“力的分解”是物理必修Ⅰ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力的基础知识”及“力的合成”之后而编排的。由于分解法是处理力的运算的手段和方法。它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并且它对矢量运算普遍遵从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作了更加深入的应用。所以说本节内容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
交流展示成果
学生总结力的分解方法
建立模型,观察楔块所产生的效果,确定压力的两个分力方向并做出力的分解图
学生自己揭开课开始时设置的谜底
总结本节收获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起学生对本节课将要研究的问题的兴趣
回顾、铺垫
对比,得出力的分解概念,力的分解也遵循的规律
学生动手练习作图,知道没有限制时力的分解不唯一,体会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的意义
实例分析2(视频:滑梯)
建立模型:倾角为的斜面上,有一个重力为G的物体。
探究1:重力在哪些方向产生了作用效果?
探究2:画出重力G的分解示意图,并用重力G和倾角表示分力的大小。
应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这一规律?
结合上面两个例子,总结力的分解的方法。
实例分析3(教师演示切菜的过程)
解压力。
(二)探究:无条件限制时力的分解不唯一。问题:那么实际问题中如何进行力的分解呢?
我们在解决实际物理问题时,通常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
实例分析1(视频:拉杆箱)
建立模型: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一个斜向上的拉力F作用,该力与水平方向夹角为。
探究1:拉力在哪些方向产生了作用效果?
探究2:画出力F的分解示意图。
联系实际:展示简单的榫卯结构
实例分析4
呼应引入课题部分的谜题,让学生画出力的分解图,并揭开奥秘所在。
三.课堂总结:
力的分解关键——分力方向的确定
力的作用效果、实际需要
观察、怀疑
思考、回答
知道实际中力的分解的原则
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提供的器材设计显现力的效果的实验方案。
观察所产生的效果,从而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画出力的分解示意图,并运用三角函数关系计算分力大小。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掌握了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的方法,并通过力的图示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知道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知道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2.将在水平面上拉动拉杆箱运动建立模型,通过台秤显现拉力的作用效果,确定拉力两个分力的方向,并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
6.关注物理与生活相互联系,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重点
掌握在实际中依据力的效果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
难点
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并确定两分力的方向。
教具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细绳套、橡皮筋若干、一端带螺丝的直尺、塑料板、重物、体重计、能活动的木板、楔块,废旧的椅子腿等
方法
实验探究演示讨论归纳
教师引导学习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
在班级找两名力气比较大的同学和一名力气比较小的同学上台。
过渡:四两拨千斤的秘诀就蕴含在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力的分解》中。
二、新课教学
提问:什么叫合力?什么是分力?什么叫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什么法则?
(一)对比得出:1、力的分解概念:2、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互为逆运算;3、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3.将小孩打滑梯的过程,建立模型,通过倾斜放置的直尺显现重力产生的效果,确定拉力两个分力的方向,并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
4.将简单的榫卯结构建立模型,观察演示实验,确定压力的作用效果,并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将压力进行分解。
5.参与显现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探究过程,了解利用放大的思想显现力的作用效果的方法。
2、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通过展示、分析日常生活中应用力的分解的现象,由生活实例引出问题,再通过相应的实验,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给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质疑的机会,感受物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现象的习惯,用物理语言解释生活现象,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建立物理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本节课的教学中,设计了探究性实验,通过知识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有更深刻的感受,其目的在于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达成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即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还要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