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完美版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完美版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节课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我们的理念是从生产生活中提炼出模型,再走向生产生活。

坚持以学生体验为中心,创设大量丰富的实验和情境:拉车,平面,斜面,三角支架等,让学生充分体验和认识具体问题中力产生的实际效果,轻松突破重难点。

【关键词】实验教学;模型;导学案;探究体验,合作讨论。

【教学目标重难点】
1、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教学目标应多元化。

结合新课程理念,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力的概念,知道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

(2)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作图并计算。

(3)掌握根据力的效果进行分解的方法,初步了解正交分解法。

(4)能用力的分解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培养学生观察及设计实验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培养研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2)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意识和勇气。

2、教学重点、难点
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是:在具体情况中如何根据实际效果,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过程】
引入:
创设情境:将课堂延伸到户外,户外实验“单手拉双车”。

我们的学生缺乏这样的生活体验,他们认为车很难拉动,“拉动双车”更是难以想象,通过亲身参与或观看其他同学的实验,可以使课堂教学立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探求新知识的愿望,调动
内在学习的动力。

同时从这个具体问题很自然地提炼出“等效”思想和“分力”的概念,轻松地解决“为什么要进行力的分解”,一气呵成地引入课题《力的分解》。

新课教学:
概念形成和问题提出:力的分解的概念,怎样进行力的分解,为什么可以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具体做法怎样?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学生较易完成,而对于逆运算——力的分解用平行四边形来完成,我们认为:不能只说,而要让学生做起来,在“做”当中做好准备并且在“做”后发现问题——力的分解有无数种可能。

对于问题探究:如何确定力的实际效果,教学中设计三个模型,层层递进。

模型一:放在水平面上物体所受斜向拉(或推)力F的分解
模型二、放在斜面上物体所受重力G的分解
模型三、三角支架拉力(悬绳拉力)的分解
前两个模型普遍且典型,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大胆地说,直接地观察,独立尝试分解过程,教师对分解过程规范示范,同时训练学生用数学工具解决好物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对于三角支架模型,学生接触不多,经验缺乏,受力学结构的干扰,学生进行拉力的分解时,难在“确定效果”上。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利用前面所学进行分解,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示,激发新的思考。

然后创造条件,利用身边的三角支架亲身体验效果。

通过体验,确定效果,纠正错误认识,通过交流,互相激励,取长补短。

再将支架变形,鼓励学生猜测效果,究竟对不对,教师用自制教具“三角支架结点拉力效果显示仪”来验证。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在这一过程中主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体会力的分解的应用。

让学生意识到物理既源于生活又走向生活,培养研究周围事物的习惯,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意识和勇气。

既消化理解新知识,有主动将理论知识带到生活中去,为此设置两个递进的问题
(1)为什么高大的桥要建很长的引桥?
(2)为何单手可以拉双车?
作为呼应和反馈检测,请知识储备、研究能力已具备的学生解释户外实验“单手拉双车”。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开放探究:请设计一个实验,测出一根棉线的最大承受力。

研究性学习作业:中国古人云“船行八面风”,就算是逆风,有经验的船工也可以让帆船前进,请通过实物调查和查阅资料,了解帆船的结构,并解释逆风行船的原理。

继续启发提问:怎样分解一个力?学生思考作答。

又问:为什么能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力?综合学生观点,引导形成正确认识。

再问: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力的具体做法是什么?学生尝试练习,教师示范。

学生在尝试中迅速发现问题:已知对角线,画出的平行四边形无数个!学生直面“力的分解”中的难题:一个已知力究竟应该怎样分解?引导学生联系“单手拉双车”实验,具体问题中,具体的力,会产生具体的效果,依据已知力的实际效果,力可以确定分解。

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将教学重点放在探究:如何确定力的实际效果?对于生活经验较少的学生来说,最难以把握的也是力的效果。

依据“发现学习”的教学思想,尝试以探索,经历,阶梯、渐进为主线,使学生体验周围事物,发现问题,教师为促进学生解决设置合适的阶梯,使学生在逐渐的进步中,满足地求知。

为帮助学生将已知力的实际效果“探个究竟”,在教学设计中,围绕三类典型模型,尽量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体会力的实际效果,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自简洁易行,切身实效在实践中确认力的实际效果,不搞老师代言,给学生阶梯,使学生领悟,使学生渐进。

模型一:对放在水平面上物体所受斜向拉(或推)力F的分解,模型二:对斜面上物体所受重力G的分解,具有基础性,典型性,通过将常用的演示实验改进,更真实更直观地显示力的效果(运动、形变等)。

第一步:在平面背景下,引导学生观察斜向拉力F的效果,并大胆表达清楚拉力的效果,以此为据,确定分力的方向,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导学案上问题一;第二步:从平面到斜面,学生观察到物体下滑和斜面的形变现象等,引导学生表达清初放在斜面上物体所受重力的实际效果,再进一步启发学生在观察中对比,同一物体使平面产生的形变与使斜面产生的形变大小。

在一端固定有钉子的长塑料板上用橡皮筋栓住一铁块,让学生观察当塑料板与水平面间的夹角逐渐增大的过程中,橡皮筋与塑料板有何变化?在有步骤推进的实验观察中将思考逐步深入,抛出问题,可否用对分力的求解解释这一切现象?要求学生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导学案上问题二,要求学生规范作图,准确计算分力。

并以此为据解释现象。

让学生在感受周围中求知,在求知后更通晓事理。

在两个模型探究后,引导学生及时归纳出据实际效果分解已知力的一般步骤,使学习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台阶。

模型三:三角支架拉力(或悬物拉力)的分解,这是一个难点。

首先用课件展示塔吊装
置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产和生活,大胆放手让学生用刚学到的力的分解的知识和方法将拉力F分解。

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尝试,并现场展示不同见解和做法的代表作,有争议,有质疑,就会有新的探求和思考。

碰壁找路,进入实验探究:将学生分成三组。

用教师准备的或学生身边的简单物品,设计不同的简易三角支架,尽情体会在连接处施加一个拉力后,对轻杆或绳产生的效果。

第一组:利用细绳、铅笔。

第二组:用圆规、钥匙串。

第三组:两人一组用自己的身体做实验器材进行探究。

学生在设计和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巡视并对实验设计进行指导。

实验探究结束后,每组的发言人,阐释自己的设计方案和实验中的感受。

拨乱反正。

为了进一步加深认识,教师通过自制三角支架力的分解演示仪,清楚的展示三角支架结构承受拉力的的实际效果。

独立完成导学案问题三。

学有所用开放探究
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讲解力的分解的应用。

让学生意识到物理既源于生活又走向生活,培养研究周围事物的习惯,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意识和勇气。

为了帮助学生消化理解新知识,把理论知识带到生活中去,设置了三个递进的问题
(1)公园的滑梯倾角为什么比较大?
(2)为什么高大的立交桥要建有很长的引桥?
(3)为什么四两可以拨千斤?
或让学生独立解释,或小组交流,讨论后,推荐代表阐述。

作为呼应和反馈检测,请知识储备、研究能力已经具备的学生解释最开始播放的户外实验。

总结扩展突出重点
(1)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2)在具体情况中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分力的方向,然后再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计算两分力。

作业布置开放练习
除常规作业外,布置一开放探究题:要求学生设计一实验测量棉线的最大承受力。

实验器材不限。

但要求学生把实验设计的器材、步骤都写出来。

四说板书设计
一、分力力的分解
法则:
一般在具体情况中,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
探究:如何确定已知力的效果
二、应用
五说课后心得
本节课执行导学案引导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尽最大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中,经历中,体验中学习,使教学观点和模式从传统的重结论、重传授转变为重过程、重发展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师在课堂中只起到设置情境、、激励、发现、欣赏、穿针引线、推波助澜的作用,学生毕竟,而且必定是学习的主体和真主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