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统合失调幼儿的个案研究感觉统合失调幼儿的个案研究网络感觉统合失调幼儿的个案研究一、个案情况姓名:楚楚(化名);性别:女;年龄:4岁。
根据教师和家长的反映,楚楚在行为发展方面,注意力极不集中,易受环境影响,自控能力差,容易发脾气,爱哭闹;在语言发展方面,口语发音不清,语言表达不明;在社会交往方面,经常自言自语,无故嬉笑,目光游离,不与人对视,喜欢自己一个人躲在区角独自游戏,平时很少和小朋友交流;在身体发展方面,躯体动作发展比同龄幼儿滞后。
根据《中国儿童发展量表(3岁~6岁)》的评定结果显示,楚楚各方面发展水平低于正常水平的15%,认知水平、身体素质及动作技能各方面发展滞后。
经过《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测试显示,楚楚在情绪、行为、社交等方面都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
根据《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来看,楚楚感觉统合重度失调,前庭觉与触觉失调情况严重。
二、成因分析楚楚行为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生物学因素国外研究提示,遗传、脑损伤、怀孕期及围产期受损等可导致儿童神经系统发育迟缓或异常,是构成日后儿童行为问题的重要因素,其中,母孕期有害因素是儿童行为问题中重要的生物学因素。
据楚楚母亲自述,她怀孕时36岁,整个怀孕过程不太稳定,曾经打过保胎针,照过六次B超。
当时经抽血检验,医生怀疑胎儿有患唐氏综合症的风险。
在等待羊水检验结果的期间,母亲由于担忧,情绪极为焦虑。
在分娩的过程中,一度因羊水过少而需要催产。
国内学者刘宝花等研究提示,感觉统合失调是儿童行为问题的生物学因素,行为问题儿童多有前庭功能协调障碍,还伴有脑神经发育迟缓的现象。
经量表测试表明,楚楚有重度感觉统合功能失调,导致她注意力缺陷、多动,造成交往和学习困难,进而引发了一系列情绪和行为障碍的问题。
(二)早期成长因素楚楚6个月前由母亲带养,之后一直由保姆照顾,但是保姆更换比较频繁,而且被保姆恐吓和打骂过,甚至还被邻家的保姆抢过新鞋子。
在两岁时楚楚上过一家私立幼儿园,大半年后突然强烈抗拒去幼儿园,哭闹得很厉害,但由于言语表达能力有限,父母至今不清楚原因。
到了2岁~3岁阶段,楚楚开始出现体弱多病、胃口差、食欲不振的问题。
由于父母平时工作忙碌,亲子互动的时间很少,楚楚的生活环境过于封闭,这些使得孩子缺乏肌肤接触,身体器官、神经组织及大脑之间的互动不足。
另外,楚楚曾经有一个住在同一小区的玩伴,但由于楚楚经常打人家,引起同伴还击,导致相互不再交往。
正是由于交往机会少,且交往经验不愉快,导致楚楚产生了交往阴影,形成了交往障碍。
(三)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是影响幼儿行为环境因素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父母的养育技能与教养态度影响着楚楚的成长。
父母有效的养育技能对培养孩子正确的行为方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缺乏养育技能的父母往往也缺乏自信和自我效能感,在教育方式上常常会采用惩罚、批评或放任不管等方法,教育的目标也常反复无常、前后矛盾。
据了解,楚楚的母亲在她1岁~2岁时经常采用打骂的教育方式,而父亲则主要以讲道理的方式进行教育,但当道理讲不通时也会大声吼楚楚。
另外,父母亲在教育目标上摇摆不定,对楚楚的要求常常前后不一。
父母的教养态度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如果父母抑郁程度越高,孩子产生行为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
抑郁型的家长常常不能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正确感知,他们倾向于将孩子的行为判断为不良的或是有问题的。
这类家长对孩子的控制较多,多倾向于采用批评的方式评价孩子。
据观察,楚楚的母亲每次来访都会喋喋不休地讲述楚楚的各种问题,并表示出相当大的焦虑,觉得孩子的问题很严重,怀疑孩子有精神疾病甚至痴呆、自闭等问题。
三、矫治方案(一)幼儿园角度:感觉统合矫治根据楚楚的情况,教师为其制定了有针对性的课程帮助其矫治,主要包括前庭功能、触觉刺激与本体感三个方面的训练。
1 前庭功能训练人类的前庭器官是人体对自身运动状态和头在空间位置的感受器。
前庭觉必须与平衡感取得协调,才能正确分辨和认识自身的空间位置。
前庭系统中的网状组织是帮助大脑保持清醒和警觉状态的重要部分。
前庭觉不良的孩子,容易受来自地心引力的干扰,难以维持内在平衡,大脑保持清晰的警觉状态功能出现障碍,就会表现出多动、注意力涣散。
同时,孩子还会产生视觉空间判断的障碍,无法判断距离和方向,在人多的地方常有迷失的感觉,因此易出现交往障碍,并由此产生恐惧感和不安全感,引发情绪问题,如,易伤心、生气、过度兴奋等。
针对楚楚前庭觉发展不良的情况(其前庭功能标准为13分,远远低于正常值40分),教师为楚楚设置了多项训练前庭功能的项目,如,滑板爬、滑梯、拍球、独脚椅、趴地推球、平衡台、平衡木、网缆、圆筒、阳光隧道、木马、跳床等。
其中,圆筒项目是一个通过有节奏地摇摆或旋转来刺激前庭感觉的项目。
一开始,楚楚对前庭的刺激非常敏感,常常大哭大闹,甚至尖叫不止。
为了缓和楚楚的情绪,教师尝试让她自己用双手轻轻推动地板以带动身体旋转,或是拉着旁边的绳子来摇摆自己,而不是由教师推动旋转。
同时,教师创设轻松的情境,告诉楚楚“我们坐宇宙飞船到迪士尼去”,并在旋转的过程不停地与她讲话聊天,缓解她紧张的情绪,使其逐渐适应前庭刺激的训练。
主动参与的过程促进了楚楚的顺应性反应,进而达到了改善其感觉统合功能的效果。
2 触觉刺激训练对于触觉感失调的孩子,任何细微的刺激都会引起他们的反应,他们由于忙于应付各种触觉刺激,因而无法集中注意力。
触觉感不良的孩子还易受各种触觉刺激的干扰,情绪不稳定,容易紧张,爱哭,害怕人多的地方,比较孤僻,不会交朋友。
这些症状在楚楚身上表现得很明显。
楚楚的小动作多,爱吃手指、咬指甲,嘴唇、脸部抽动等,这正是由于其嘴巴部位触觉过度敏感。
触觉感失调还造成楚楚听觉辨识不全,影响发音组织的小肌肉发展不足,进而形成音感差及发音不正确的问题,致使语言发展迟缓。
感觉统合理论认为,人类大脑从初生阶段开始接受不同水平的触觉刺激,并且能够进行细腻的辨识和记忆,触觉刺激对于儿童神经系统整体感觉的统合以及感觉认知、感觉运动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为了改善楚楚在情绪、交往、语言发展等方面的问题,教师设置了以下触觉训练项目:滚垫、大笼球、软垫挤压、触觉球、球池、阳光隧道等。
在训练中,楚楚对触觉的需求非常强烈,喜欢触觉的刺激和摩擦,而且经常出现用脸蹭地板、用手力抓触球、习惯性倒地的动作。
楚楚的这些反应说明,教师选取的触觉刺激物是较为适宜和恰当的,但似乎还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
因此,教师延长了对背部、腹部、腕部、手部、脚部和脸部等部位触觉训练的过程,并且加强了口腔周围皮肤的摩擦,改善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
如,在球池里,教师与楚楚一起玩捉迷藏游戏,楚楚将身体全都埋进球堆里躲起来,让教师去寻找,楚楚很喜欢这个游戏,玩得很投入。
教师也有意识地让楚楚与同伴一起玩,引发同伴互动,改善她的交往能力。
3 本体感训练本体感是人对自己身体的感觉,例如手眼协调、体脑协调等。
本体感不足的孩子,手脚笨拙,动作缓慢拖拉,身体运动能力较差。
另外,由于控制小肌肉和手脑协调的脑神经与控制舌头、嘴唇、肌肉、呼吸和声带的神经是相通的,所以,本体感不足还会造成孩子的大脑对舌头、嘴唇、声带的控制不灵活,容易造成语言障碍,如语言发展迟缓、发声不清等。
在本体感训练中,教师选择了独脚椅、跳床、平衡台、滑板、平衡木等项目对楚楚实施矫正治疗。
在训练的初始阶段,楚楚坐在独脚椅上无法平稳地抬脚,走在平衡木上摇晃得厉害,玩滑板时身体无法协调。
这是由于动作的目标超出了合理性范围,楚楚无法理解身体感受到的信息,对自己能否获得身体平衡缺乏足够的认知,因此无法完成训练项目的动作。
为此,在进行本体感训练前,教师为楚楚提供了一些基本的本体感受活动,如让楚楚扶着教师的手坐在独脚椅上,试着将脚离地做踏步状,感受坐在独脚椅上的平衡控制,自发形成顺应性反应。
顺应性反应是个体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发出的目的性动作,幼儿顺应性的水平是反映平均治疗效果的重要性指标。
幼儿的顺应性反应不是强制发生的,而是对适当情境的动作反应。
只有当个体对身体感觉和前庭平衡反馈具有正确理解时,才能习得顺应性反应。
所以,教师积极创造恰当、适宜的矫治情境,调动楚楚的积极情绪和内在动机。
如,在平衡木训练中,教师将走平衡木说成是去“旅行”,将各段平衡木分别形容成踩在“软软的草地”上,蹚过“凉凉的小溪”,看到“圆圆的鹅卵石”,踏在“柔滑的细沙”上,跨过“高耸的山峰”……当游戏结束时,告诉楚楚“美好的旅行结束了”。
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楚楚能根据教师的指导参与游戏,不仅让足底的触觉得到刺激,而且其视觉、听觉、空间想象力也得了到有效的整合。
(二)家庭角度:家园教育协作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家长的配合对孩子的感觉统合能力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影响。
因此,应当加强对家长的育儿指导,帮助家长更新观念、改善自身状况、调节家庭氛围和家教方式,增进亲子关系。
针对楚楚的家园教育协作,教师主要做了以下工作:第一,在训练前,让楚楚的父母了解育儿新知识和方法,帮助家长解放思想,正确认知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第二,请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给孩子动脑动手的机会,学会理解孩子,多鼓励、表扬,耐心帮助孩子树立自信;第三,定期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感觉统合训练和家庭教育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针对性改善感觉统合训练方法;最后,针对孩子感觉统合失调的具体情况,要求家长睡前帮孩子做半个小时的全身按摩,多带孩子到户外活动,多让孩子进行跳跃、游泳等活动。
四、成效说明在训练初期,楚楚经常自言自网络感觉统合失调幼儿的个案研究语且无故嬉笑,且有脸部反复抽动的现象;触觉需求强烈,喜欢触觉的刺激和摩擦,经常出现一些“不良”动作,如,用脸蹭地板、手用力抓触觉球、习惯性倒地等动作;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处于游离状态,教师跟她讲话要重复多次才能得到反应,从不与小朋友沟通或互动;语言表达不清,对教师的问题只能用“好”“不好”“知道”等词语来回应,自发语言少,且很少有完整的句子表达。
到了训练中期,楚楚训练的积极性逐渐增强,动作协调性较之前有所提高,注意力也有所改善,对教师的指令开始有反应,且能回应并积极配合;与教师的交流增多,有了表达的欲望,语言变多,喜欢问问题;非常喜欢教师的拥抱,经常主动用脸蹭教师的脸,但在同伴交往上还是不主动,不善于与同伴进行言语和行为上的交流;说话刻板重复,会不停地多次说同一句话;情绪敏感,固执己见,认定事情不容改变,否则会以发脾气或哭闹来反抗。
经过两个周期40次的训练,楚楚的情绪得到明显改观,活泼、开朗了许多,脾气也缓和了,开始懂得讲道理;语言表达欲望与能力逐步提高;动作协调性增强;交往能力有所提高;接受信息能力也提高了,对他人的指令、周围事物有了较为明确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