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路施工方案

道路施工方案

4 道路施工方案一、土路基施工施工执行的技术标准和验收标准必须符合合同要求。

结合本工程情况重点对路基进行处理,施工特点采用措施分述台下:(1)、施工准备在路基施工前,首先认真做好测量放、清理现场、场地排水等准备工作。

(2)、测量放样为了确保施工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前需认真做好线路领桩、补桩、施工放样等工作,以保证施工顺利进行和保证施工质量。

施工前采用全站仪(SET-2B)、经纬仪(DJ2)和水准仪(S2),做好路线复测工作,对修筑的路基线路根据设计文件中和领桩时确定的开挖、填筑的中心线进行现场测量,验证在定线进所测定的位置标桩、高程、转角点是否准确无误。

在路线复测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临时水准点、控制点进行复核。

复测时应将中线控制点和水准基点延伸至相邻路段进行联测,以确保正确无误。

对所有的复核测量要进行记录,并整理所有资料,然后将测量记录本及成果资料送交监理和工程师审查签字认可。

(3)、清理场地施工前必须清除施工现场内的所有有碍施工的障碍物。

根据施工需要,可以分期分批进行场地清除工作。

(4)、场地排水(包括土路基施工的临时排水)施工场地积水需要及时排除,为路基顺利施工提供良好的作业条件,因此,在清理场地的同时,在工程范围的两侧开挖边沟,临时排水,将水引入到附近的排水系统排除。

边沟纵坡应大于3%,边沟为梯形,底宽为50cm。

在地势低洼处设置集水井,井内放置电动潜水泵抽水。

(5)、确定最佳含水量与最大干密度土最佳含水量与最大干密度因土质的不同而有差异。

土的最佳含水量的最大干质量密度由实验室通过实验确定。

施工前,将拟用于本工程的土现场取样,做出多组对比试验数据,作为指导施工的依据。

(6)、基底处理基底处理是路堤稳定、坚固极为重要的因素,必须认真做好基底处理工作。

本工程表层30CM的地表土清除外运并压实,如果达不到压实要求必须翻挖压实,使压实度达到要求。

其顶面若位于天然含水量超过最佳含水量4%~5%土层上,采取翻挖、晾晒、粉碎等处理措施后进行压实。

如果再达不到要求,则采取路基顶面换以透水性良好的土、换土厚度由监理和工程师现场决定。

土路基填筑开挖以机械化施工为主,配备足够数量的推土机、平地机、轻型压路机、重型压路机以及振动压路机,并配合足够人力。

土路基所用材料应在监理和工程师认可的最佳含水量状态下摊铺,通过摊铺,通过摊晒、洒水等方法,控制最佳含水量,以达到规定的压实度。

为达到规定的压实度所需的压实遍数,将通过试验及监理和工程师的要求而定。

土路基压实:路基压实是保证路基质量的重要环节。

为了使路基压实有较高的质量,必须采取下列措施。

正确选用压实设备对于本单位工程我部将配足轻型和重型压路机,用于路基的压实。

采用摊土机、平地机等有效摊铺设备,在推土机或平地机细微平土的同时,控制合适的含水量,然后压路机碾压,这样达到均匀一致的平整度。

控制碾压速度。

通常压路机进行路基压实作业行驶速度控制在4KM/h以内,确保碾压速度均匀,碾压轮迹重叠,前后两次轮迹要重叠20~30cm。

当采用多个施工段同时施工时,压路机碾压轮必须超过相邻施工段的接茬处。

压路机碾压时,应遵循先轻后重、先稳后振、先慢后快、先边后中、先高后低以及轮迹要重叠等原则,且碾压轮应超过相邻两施工段的接缝。

碾压进应顺道路中心线方向进行。

碾压速度均匀,轮迹重叠宽度,二轮压路机为30CM,三轮压路机为后轮宽度的一半。

土路基压实后不得有松散、弹簧、翻浆及表面不平整现象。

若下层未达到压实要求,不得铺筑上层,压路机压不到的部位,应用小型机夯实。

土路基压实后不得有松散、弹簧、翻浆及表面不平整现象。

若下层未达到压实要求,不得铺筑上层,压路机不到的部位,应用小型机夯实。

在压路机压不到的部位,可以采用小型机夯锤等。

当工作量小并的监理和工程师许可情况下可采用人力夯认真循序夯实。

夯击面在纵横方向均做到相互重叠一半,防止漏夯。

二、二灰碎石基层施工本工程采用2*15cm 石灰粉煤灰碎石作为路基层,初步设计石灰粉煤灰碎石的配合比为6:14:80。

以现场实验室出具报告为准。

(1)施工准备基层施工前,底基层表面要平整、坚实,符合设计要求,无松散材料和软弱地点,施工前要用振动压路机和18t~21t光轮在路基全宽范围内复压2~3遍,同时进行压实度及弯沉检验,检查土基中是否有不合格点。

若有,应采取合适的措施使之达到设计要求,再进行施工。

(2)施工放样在底基层上恢复中线,每20m设一桩,平曲线段每10m设一桩,并在路肩两侧边缘带设有指示桩,桩用十字指示桩,便于挂线,控制摊铺时的高程。

进行水准测量,在两侧指示桩上用明显标记标出,二灰碎石的铺筑设计标高。

将放设的桩加密成10m间,并挂上钢丝,钢丝的应力达到规定标准。

(3)二灰碎石拌和、运输施工前安装、调试好拌和设备,根据确定的配合比进行试拌,找出各料斗闸门开启位置与各种材料流量的关系,并绘制成曲线,如因材料批次、含水量不同等因素而调整,须由试验室确定,以确保施工配合比符合设计规范要求。

拌和场生产应注意以下几点:1、配料准确,准确性与否直接影响工程质量;2、碎石粒径大的要碎小,剔除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材料,拌和要均匀,充分;3、混合料的含水量要略大于最佳含水量1~2%,在拌和生产中要计算好加水量与定时供水参数,检查自动开启闸门装置。

运输: 二灰碎石的运输均采用自卸车运输,运输车的数量根据摊铺机摊铺能力,拌和机生产能力及运距进行合理地调配。

(4)二灰碎石的摊铺和整型本标中二灰碎石层25cm,先摊铺一段试验段,检查一下石灰粉煤灰碎石的配合比并测出松铺系数。

根据松铺系数,检查摊铺机熨平板的宽度,高度是否适当,测量准确后,固定好,熨平板进行挂钢丝,调整好自动找平装置,混合料必须缓慢均匀,连续不断地摊铺,中途不得随意停顿,混合料卸料,摊铺不能出现离析现象,应缓慢均匀卸料,送料器不停转动。

在摊铺过程中,不断检查摊铺层的厚度,纵断高程及横坡,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试验人员要经常抽检拌和均匀度、配合比,无侧限抗压强度等技术指标。

(5)碾压混合料摊铺成型后,用压路机开始碾压,碾压过程中,二灰碎石表面应始终保持潮湿。

如表面蒸发得快,应及时补洒少量的水,碾压直至二灰碎石的密实度达到设计要求为止。

严禁压路机在已压完或正在碾压的路段上“调头”或急刹车以保证二灰碎石层表面不受破坏。

(6)碾压完成后应立即进行养生,养生时间不少于7天,采用洒水养生,养生期间,不允许车辆通行。

如果由其他工序造成稳定层的损坏应立即进行修补。

三、混凝土路面浇注本工程面层为20CM混凝土面层。

(1)轧筋要求25cm*30cm。

对钢筋混凝土所用原材料要严格检验,不合格的原材料坚决不用。

(2)按放测的指示边桩和标高进行浇注混凝土,以控制面层标高及路面厚度,并使接缝顺直、紧密。

(3)混凝土路基浇注应严格按操作规程控制,对每车进场混凝土料,由专人进行检查,其内容主要有配合比情况、塌落度并做试块;施工过程必须振捣。

4、浆砌块石明沟(1)石料的选择砌筑用片石石质须坚硬,片石用作镶面石和角隅石时选择表面较平整的材料,尺寸较大者,要加以修整,风化石料严禁用作砌筑。

(2)砌筑施工要点采用座浆法砌筑,准确放线,砌筑曲面作到曲面圆滑,不能砌成折线面相连。

分层砌筑,砂浆饱满,丁顺结合。

5 土建施工方案5.1主要施工要求5.1.1材料要求1)、混凝土:强度等级:基础采用C30,垫层采用C15。

基底采用碎石换填、压密注浆处理。

耐久性规定:处于2b类环境。

2)、普通钢筋:φ6~φ10(级差2mm)采用HPB235级钢筋φ12~φ22(级差2mm)及φ25、φ28、32采用HRB335级钢筋3)、钢材:型钢、钢板采用Q235-B5.1.2施工方法5.1.1、平面控制采用外控法。

用DJ2全站仪根据EPC单位提供的基准点为依据进行定位放线:a)根据工程特点,我们决定采用平面矩形控制网。

b)为保证建筑场地平面控制网的相对精度,根据业主提供的点位进行测设。

c)采用直接测法,根据提供点位,先测定各个装置四个角点,经校核报验合格后,再向装置区内测设各单体的中心控制轴线。

d)当控制角桩测定后,应立即对桩位采取保护措施,浇筑机柜室的桩,混凝土桩顶面覆以200mm×200mm×3mm的钢板,钢板面上刻十字线或钻1mm小孔,并经常性进行闭合校核。

e)精度要求:控制网的容许误差应符合下表规定。

1)根据建筑物的外形及业主提供的原始水准点,采用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建立,首先建立一个有六个点组成的标高控制网,并构成闭合图形,以便闭合校核,其下用四等水准加密。

2)水准点的观测在水准点埋设两周后进行,两水准点间前后视累计差Ⅲ等不大于5mm,Ⅳ等不大于10mm。

3)水准点附合校对时,闭合差应小于±6mm/n(n为测站数),闭合差核限后,应按测站数成正比例分配之。

4)实测时应使用精度不低于S3的水准仪,视线长度不大于80m,且要注意前后视线等长,镜位与转点均要稳定,采用两次镜位法按“后--前--前--后”次序观测,转点间两次镜位测得高差小于±6mm时取其平均值。

5)整个场地内各装置区的水准点标高和±0.00水平线标高经自检及有关技术部门和业主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各水准点应妥善保护,以保证标高的正确性。

5.1.2、施工过程测量控制施工过程中,测量人员主要进行如下过程测量控制:1)人工挖土挖到一半深度时在基坑壁测设标高控制点,监测挖土标高,确定垫层施工控制标高。

混凝土基础预埋地脚螺栓安装完成后,复测螺栓的平面位置和顶面标高,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再对螺栓位置进行复测,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若遇特殊情况应增加复测次数,保证基础完成后螺栓位置与顶面标高的准确性。

2)沉降观测沉降观测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布设,根据规范及设计要求进行观测。

每次观测结束后,检查记录3)手薄中的各项计算是否正确,精度是否合格,文字说明是否齐全,然后把各项观测点的高程列入成果表中,计算两次观测之间的沉降量和累计沉降量。

直到沉降量至符合要求,到工程交工验收前统一观测一次,以便向建设监理单位测量管理部门移交沉降观测资料,并作为竣工资料技术文件的一部分。

5.1.3土方开挖5.1.3.1、土方开挖施工程序:定位放线→报验→挖土→人工清槽→基坑自检→共检、验槽。

5.1.3.2、本工程的基础较浅土质为沙砾回填土,摩擦角度小,易坍塌,开挖按1:0.67的系数放坡,原土层可视土质情况减少放坡系数,但不小于1:0.33。

为防止超挖,根据本工程特点采用机械配合人工挖土,由于设备基础密集以及根据现场文明需要,挖出的土方全部运至指定的堆土场。

为防止塌方,土方坑底预留300mm宽工作面。

基础挖至设计标高上300mm时,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清理基底,清理完后,验槽合格后,立即做垫层,以减少晾槽时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