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5民俗学研究方法 2

15民俗学研究方法 2


口头程式理论
此流派的理论创始人美国学者米尔曼·帕里和 阿尔伯特·洛德从20世纪30年代起,以古希腊 荷马史诗为主要研究对象,确立了一套严密的 口头诗学的分析方法。帕里对希腊《伊利亚特 》和《奥德赛》此两大史诗进行文本分析,认 为它们是无数史诗演唱艺人在其演唱生涯中练 就一套掌握口头程式的编作技巧。它们还在南 斯拉夫进行活态的民族志田野考察,把众多演 唱史诗的文盲诗人与荷马诗人予以对比。1960 年洛德在帕里他们工作的基础上出版了《故事 的歌手》,总结了他们对史诗结构和演唱模式 的分析方法,这就是口头程式理论,也叫“帕 里-洛德理论”。
与以往民间文学(folklore)研究领域中盛行的“以 文本为中心”(text-centered)、关注抽象的、无实 体、往往被剥离了语境关系的口头艺术事象(itemcentered)的观点不同,表演理论是以表演为中心( performance-centered),关注口头艺术文本在特定 语境中的动态形成过程和其形式的实际应用,以下视 角:①特定语境中的民俗表演事件;②交流的实际发 生过程和文本的动态而复杂的形成过程,特别强调这 个过程是由诸多因素(个人的、传统的;政治的、经 济的、文化的、道德的等)共同参与,并且也是由诸 多因素共同塑造的;③讲述人、听众和参与者之间的 互动交流;④表演的即时性和创造性,强调每一个表 演都是独特的,它的独特性来源于特定语境下的交际 资源、个人能力和参与者的目的等之间的互动;⑤表 演的民族志考虑,强调在特定的地域和文化范畴、语 境中理解表演,将特定语境下的交流事件作为观察、 描述和分析的中心。
陶立璠《民俗学》列出调查要目:
• • • • • • • • • • • • • 第一,物质民俗 1、居住 (1)居住地周围的自然环境(土质、气候、水利)、各类资源、生产状况(农、林、牧、副 、渔各业)、交通设施等。 (2)住宅(选取典型的)的布局、结构,绘出平面或立体图。住宅内房间的分配、位置、名 称,供何人使用(区别不同身份等)。 (3)火塘或灶的位置,有无特别的意义,有无灶神。 (4)屋内家神供奉的位置。 (5)家具的种类、名称、制作、使用。 (6)住宅的修建(材料、过程)和仪式。 (7)房屋建筑的类型。区别不同身份的人家加以调查。 2、服饰 (1)日常生活中,包括平时、劳动、节日、不同季节、婚、丧时的不同服饰。分男女老幼、 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人加以详记。 (2)服饰的质料及制作。 (3)有关服饰的仪礼(如成年礼)、信仰和传说。 3、饮食 (1)日常饮食的种类、时间、次数。节日及特殊场合的饮食种类、名称。 (2)日常及特殊饮食的原料和制作程序、方法。 (3)平时与节日等场合的食谱,进餐时的礼俗。 (4)有关饮食的仪式和传说。
“事件”是指由文化所界定的、有一定边界的 一系列行为和经历,它构成了行动的一个有意 味的语境。事件的结构是由许多情境性因素的 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其中包括物质环境、参与 者的身份和角色、表演的文化背景原则,互动 和阐释原则,行动发生的顺序等。这些因素将 决定选择什么来表演、表演的策略、突生文本 的形态,以及特定情景自身结构。鲍曼还指出 应该把历史语境(Historical Context)包括 在内。
表演中的创作:表演者在每一次演唱中的创造,但这种创造要受 到很大的限制。一方面,受制于传统;另一方面,他们的即兴表 演不是随意的,而是要受到一定“程式”的规范。口头程式理论 的初衷就是对这种制约创作的口头程式的研究。口头程式是一种 结构,是一种行动的结构,“这一理论可以被看作是形式主义和 结构主义的一个变型”。口头程式理论对结构的重视,已经从普 罗普所致力的深层“文本的结构”走向了“表演的结构”。 听众:“由帕里和洛德所从事的田野作业和分析,旨在去理解那 些文盲歌手是怎样在没有文字的帮助下创造出篇幅宏大、辞藻华 美的史诗的。简而言之,集中关注的是以听众的接受为消费的史 诗创作„„由于已经具有对口头史诗是怎样生成的某些理解,我 们便可以将一部分注意力从创作转向接受,那就是我们应当开始 积极主动地考虑听众的作用。这里既包含原来意义上的听众,也 包含演唱记录的阅读者。这一对接受方的同等强调,使得口头的 和书面的两者相互影响的观念更加清晰起来,而且加深了对‘词 ’的广义的理解”。(表演者对于细节的描述及表演长度,很多 时候取决于观众的反响)
• •



• • • • • • •
4、生产 (1)农业。土地所有权,农业耕作的自然条件。作物种类,一年四季生产过程。 农业机具。仪式、禁忌、传说。 (2)林业。山林所处的自然条件。树木种类,育林、护林、采伐过程、方法。特 种经济林木的种类、称呼、用途。有关林业生产的各种信仰、仪式、禁忌和传说 。 (3)牧业。牧业民族所处的地理、自然环境,不同季节的生产方式。牲畜的种类 和名称。由放牧影响的牧民的特殊生活习俗。有关牧业的信仰、仪式、禁忌和传 说。 (4)渔、猎。有关渔、猎的自然地理环境,渔、猎对象、种类、名称。四季生产 方式。渔、猎用具及其制作、用途。产品的交换。有关渔、猎的信仰、仪式、禁 忌和传说。 (5)其他。家禽、家畜的饲养,养蚕、染织、编织等。对于手工业、工匠的调查 也属重要内容。 5、交通 (1)水、陆交通设施(航道与道路的开辟、管理)。影响水、陆交通的自然地理 环境条件。 (2)水、陆交通工具的种类(人力、畜力、自然力、机械等)。运输工具的种类 、制作。和交通有关的贸易交往。 (3)有关交通的信仰、禁忌和传说等。 (4)古老的通讯、联络方式。 6、交易 (1)民间物资交易的传统场合、市场种类、交易时间、货物名称、种类、制作。 (2)与交易有关的社会活动(文化交流、自由恋爱等)。 (3)与交易有关的仪式、禁忌、传说等。学派,如神话学派、仪式学派和进化人 类学派等,曾用比较语言学、比较宗教学和人类学的 观点和方法来解释民俗现象,而且大都是把民俗作为 文化“遗留物”来对待。 芬兰历史地理学派的创始人尤里乌斯·科隆(Julius Krohn,1835-1888)曾对芬兰史诗《卡勒瓦拉》起源 的研究,其儿子卡尔勒·科隆(Karrle Krohnn,18631932)使历史地理学派及其方法最终定型。 卡尔勒的学生,安蒂·阿马图斯·阿尔奈(Autti Amatus Aarne,1876-1925),此方法可从民间故事 的历史演变过程中,追溯每类故事的原型,又可以从 地理流布途径和变化,去追寻故事的发祥地。
程式:一组在相同韵律条件下被经常使用以表达一个特定的基本 观念的词汇,它旨在强调情节单元的稳定性、模式化及其结构组 织功能。“在口头传统中存在着诸多叙事范型,无论围绕着它们 而建构的故事有着多大程度的变化,它们作为具有重要功能并充 满着巨大活力的组织要素,存在于口头故事文本的创作和传播之 中”。 话题或典型场景:这个叙事单元被界定为“成组的观念群,往往 被用来以传统诗歌的程式风格讲述一个故事”。凭靠着它提供给 诗人以现成的和一定规模的典型描绘,这些描绘略加润色便会适 合于某一特定史诗故事中的特定场合,因而它也有助于诗人的即 席创作。 故事型式:最大尺度的词被口头理论定义为“故事型式”或“故 事类型”。这是一个依照既存的可预知的一系列动作的顺序,从 始至终支撑着全部叙事的结构型式。故事型式提供的是一个普泛 化的形式,它对于诗人在演唱时的创作十分有用。同样地,此基 础亦允许在一定程度之内的变异,也就是说,在统一的大构架中 允许特殊的细部变化和差异。
追寻故事生活史 提出“类型”、“母题”的术语:一种类型是一个独 立存在的传统故事,可以把它作为完整的叙事作品来 讲述,其意义不依赖于其他任何故事。当然它也可能 偶然地与另一个故事合在一起讲,但它能够单独出现 这个事实,是它的独立性的证明。组成它的可以仅仅 是一个母题,也可以是多个母题。” 建立民间故事分类系统 阿尔奈编制的民间故事类型,是将大同小异的民间故 事按地区分布进行排列,并给各个资料标上分类编号 。此分类法经美国民俗学家斯蒂斯·汤姆逊(Stith Thompson)补充修订,成为“阿尔奈-汤姆逊体系” ,即“AT分类法”(历史演变及地理分布)。 钟敬文于1930-1931年拟定《中国民谭型式》,概括 出45个中国民间故事的型式。美籍华裔学者丁乃通编 纂《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
公众民俗学
公众民俗学(public folklore),又称为“应用民俗学”( applied folklore),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美国兴起的一个 分支学科。它首先指的是关于民俗的实践活动,即在产生民间传 统的社区内或其外的新的语境中对这种传统的表现和应用,这种 表现与应用通常是通过传统承载者与民俗学者或其他文化专家的 协作努力完成的。 罗杰·亚伯拉罕、理查德·鲍曼、亨利·格拉西、鲍勃·伯恩顿 (Bob Byington)等一批学者积极倡导民俗应用的研究,成立了 应用民俗学委员会。 所谓公众民俗学者,通常指的是那些主要在艺术委员会、有关历 史的社会组织、图书馆、博物馆、非营利性民间艺术或民俗团体 等机构工作的民俗学者。工作包括:通过研究与写作来描述和阐 述民间文化;教育学生认识、尊重并进一步研究多样性的文化形 态;制作媒体资料和主持表现传统社区及其面临问题的展览和节 庆;创立公众政策及市场条件,从而对同传统文化之延续息息相 关的有形与无形资源的应用产生影响;与地方学者合作以帮助他 们对其文化进行调查和立档处理等。
鲍曼将民俗分为两大层面:文化语境(Cultural Context,理解文化需要了解的信息,主要是指意义系 统和符号性的相互关系)和社会语境(Social Context,主要指社会结构和社会互动层面),六个小 层面:①意义语境(Context of Meaning)“这意味 着什么?”,例如人们的生活方式、信仰和价值观、 符号和隐语关系;②制度语境(Institutional Context)例如政治、宗教、亲属关系、经济,乃至邻 里关系、开张、庆祝等,主要回答文化各方面如何相 互关联、如何相互适应的问题;③交流系统语境( Context of Communicative System);“一个文化中 的特定民俗形式如何与别的形式相关联”④社会基础 (Social Base),“该民俗关联到何种社会认同的特 点?”,需要了解的信息包括地域、民族、职业和年 龄集团,家庭和社区等;⑤个人语境(Individual Context),包括个人生活史、个人讲述资料库的结构 和发展等;⑥情景性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 例如交流事件——如妇女座谈会、家庭聚会、布鲁斯 表演,甚至电话交谈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