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捅马蜂窝教材分析:本文作者冯骥才,本文真实而生动地描述了作者少年时代成长道路上的一次冒失行动:活泼好动、好奇心极强的“我”不顾爷爷的反对捅了马蜂窝,结果遭到马蜂的反击,差点儿丢了性命,通过这件事,“我”对马蜂有了新的认识,并获得了人生的启迪——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情。
“捅马蜂窝”是“我”在淘气的年龄时干的淘气的事,作者把儿时的小事写得一波三折。
每一次转折都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真是引人入胜,让人回味无穷。
本文内容浅近,思路明晰。
叙事生动,语言活泼,在叙述中融入了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受,容易激起孩子们的兴趣。
教学目标:1. 正确认读本课14个生字,会写12个田字格里的生字。
2. 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文中“乐园、冒险、复仇、痊愈、罪孽、舒心”等词语的意思。
3. 体会“爬满青苔”的“爬”,“闯进屋来”的“闯”,“拖进了屋”的“拖”等词的形象性。
品味语言,学习作者把一件事情写具体的方法。
4. 朗读课文。
练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在阅读实践中了解不伤害别人的意义,引发人和动物如何相处的思考。
重难点分析:● 本课教学重点是读懂文章充满情趣的语言,了解“我”情感的变化。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理清层次,然后抓住表示“我”在捅马蜂窝之前、捅马蜂窝之时、捅马蜂窝之后不同心理的重点词句展开教学,教师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品读相关词句,结合想象,揣摩人物心理,帮助学生梳理情感线索,体验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同时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
● 了解课文内容,产生不伤害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是本课教学难点。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作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因此力图围绕学生探究主题,引导学生在静读默思、解疑悟情的过程中实现这个对话过程,产生不伤害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14个生字,会写12个田字格里的生字。
(重点)2. 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文中“乐园、冒险、复仇、痊愈、罪孽、舒心”等词语的意思。
3.整体感知课文。
(难点)课前准备:师:1. 查找有关马蜂的知识。
2. 多媒体课件。
生:1、上网搜集并了解有关马蜂的知识及图片;了解作者的有关资料。
2、熟读课文(3遍);预习生字词;概括本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了解马蜂。
(7—10分钟)(一)交流课前搜集资料,说说对马蜂的了解。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动手收集材料的能力为了使久居城市的学生了解这种虽不起眼却很厉害的小昆虫——马蜂,要求学生在上课以前就搜集相关的资料。
(二)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并课件出示关于马蜂的介绍资料。
预设:“捅马蜂窝”在日常生活中的意思为“惹祸,捅漏子”。
(三)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冯冀才的童年生活,和他一起体会“捅马蜂窝”。
预设:简介作者冯骥才。
(浙江宁波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和画家。
代表作《雕花烟斗》《神鞭》《珍珠鸟》……)(四)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预设:条件允许可播放课文录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10—12分钟)设计意图:初步检查预习情况。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文,初步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把课文读通、读顺。
为进一步理解和感悟课文打好基础。
(一)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同时标出自然段,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二)出示生字、容易读错的词语,检查读音,相机正音。
预设:多音字“薄”“系”(三)同桌分自然段互读课文,要求互相正音,对方读得不流利的地方,请他再读一遍。
(四)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预设:活泼好动、好奇心极强的“我”不顾爷爷的反对捅了马蜂窝,结果遭到马蜂的反击,差点儿丢了性命,通过这件事,“我”对马蜂有了新的认识,并获得了人生的启迪——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情。
(五)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出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5—20分钟)(一)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教师提示:快速默读就是一行一行地读,不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读,用眼睛扫视,边读边想文章脉络。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快速默读的要求,培养学生默读能力预设: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二)师生交流。
预设:全文共21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9自然段):写“我”捅马蜂窝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学生交流(课件出示)原因:奶奶的叨念和好奇心。
经过:“我”去捅马蜂窝,妹妹由于害怕忘了事先的约定,把“我”关在门外,我被蜂蜇了。
结果:“我”被马蜂蜇病了,并且因害怕马蜂而不敢去后院了。
第二部分(10-19自然段):写“我”听了爷爷的述说,后悔自己捅马蜂窝,盼望马蜂重返檐下筑巢的心情。
第三部分(20-21自然段):写捅马蜂窝的启示:再不做任何伤害旁人的事。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词,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体会作者在捅马蜂窝前后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五、作业布置。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各2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说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1事件(1-9)2.捅马蜂窝 2思考(10-19)(冯骥才)3启示(20-21)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体会作者在捅马蜂窝前后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重点)2.在阅读实践中了解不伤害别人的意义,培养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难点)课前准备:充分阅读文本,体会作者在捅马蜂窝前后过程中的心情变化,找出描写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
一、回忆内容巩固认知。
(1—2分钟)回忆课文内容,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二、牵出情线,初步感悟。
(5—6分钟)(一)在“我”捅马蜂窝的前后过程中,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由读文,画出描写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写批注。
(二)指名读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
(三)说一说作者的情感变化。
预设板书:好奇、胆怯、愧疚、期望预设:你们看,作者从一件捅马蜂窝的事情中,有这么多心情的体验,我们先来看看他首先出现的“好奇”。
三、品味词句,深入领悟。
(一)激情朗读,体会“好奇”1. 课件出示第一次情感变化的句子,学生读。
2. 马蜂窝是什么样子?读文填空:这里,()要数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好像()。
3. 对于这个壮观的马蜂窝,奶奶总为他生气,时常埋怨道——,爷爷却连连摇手,警告说——,我站在一旁,心里却——。
4. 对于捅马蜂窝这件事,家里的人所持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找出家人对于捅马蜂窝各自的态度是怎样的?预设:●爷爷:捅不得,会蜇死人的。
●奶奶:生气请人来捅()●妹妹:害怕●我:有趣、渴望、5. 我对捅马蜂窝产生了截然不同想法,联系其他家人的态度,联系上下文来说说,为什么我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吗?预设:语言训练(出示):因为,我心里涌起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那多有趣!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6. 想一想,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男孩子?预设发言:淘气、好奇心极强、喜欢探险。
7. 体会朗读:“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
那多有趣!”8. 引读第七小节相关内容,了解“我”在捅马蜂窝前的准备:(1)当我被这个淘气的欲望鼓动得难以抑制时,自己也是全副武装,并配备了武器,最后还和妹妹有了约定。
(2)看来我是有备而来,对捅马蜂窝这件事是志在必得。
带着这种雄心壮志,再来读读课文的第七小节。
预设:这一捅可坏了,出大事了,什么事呢?读读文章,找找与“胆怯”有关的句子。
(二)想象朗读,体会“胆怯”。
1. 认真读读课文的第8自然段,看看人物内心是怎样变化的?(1)归纳梳理:迟疑--好奇--惊呆(2)理解:“迟疑”,联系上下文了解迟疑的原因。
(3)揣摩心理,合理想象说话。
(课件出示)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我想。
2. 再读这段话,用联系上下文了解人物内心情感,选择一个地方写下来。
(1)课件出示:●当我的竿头触到……关在门外。
我心想。
●我一回头,……使我惊呆了,我心想:。
(2)预设交流:第一句:抓住“我”的动作“触、顶、摇撼、扔、跑”,体会“我”捅马蜂窝时的紧张。
抓住马蜂的反应“轰、一团、腾空而起”,感受马蜂数量之多及其受惊时的慌乱。
第二句:读读下面两个句子,比较哪个写得更好?为什么?●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朝我扑来,好像一架战斗机。
●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
(比喻句的应用)作用:比喻突出了马蜂复仇时的高速度,追击人时的凶猛,更突出了马蜂那种拼死一搏、决不后退的气势。
3. 结合板书,抓住我的动作和马蜂的反击,根据作者内心的变化说说我捅马蜂的过程。
4. 捅马蜂窝的结果怎样?预设:文章第九自然段(三)读中感悟,体会“愧疚”。
1. 这是一只充满激情和勇气的马蜂,却因我而!2. 因此作者说:我面对这壮烈牺牲的小飞虫的尸体,似乎有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心上。
我真希望()设计意图:与主题研究相结合,让学生学习心理描写,3. 朗读、感悟。
(四)情景设置,体会“期盼”。
1. 字词训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课件出示)盼望希望渴望失望那窝马蜂呢,无家可归的一群呢,它们还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一年过去了,我天天()……马蜂却没有来。
转年开春,当我看到有两只马蜂在窗檐下转了转时,不禁心中充满了(),它又飞走了。
空空又是一年,我心中()极了。
第三年,风和日丽之时,我()它们能回来。
2. 过渡:你们看,作者的心情被描写得多具体呀!从盼望马蜂归来到仿佛看到了希望,接着又是大失所望,在结尾,作者的渴望,似乎打动了马蜂,它们又回来了。
望着这一切,作者暗下决心,他说:“不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设计意图:与主题研究相结合,让学生学习心理描写,(1)课件出示句子:于是,……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2)思考:从题目来看更应该是不再做一件伤害马蜂的的事,那怎么作者又说是:不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小组讨论。
预设:每一只马蜂都是富有激情的生命,来到世间的生命都有无限的生机,人与人要和睦相处,才能有和谐的关系。
三、与文本对话,触摸心灵。
(一)结合“我”捅马蜂窝的前后过程中心情发生的变化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二)学了课文,你想说些什么?(三)想一想,演一演:(课件出示)1.听了爷爷的话之后,“我”梦见了英雄马蜂,设想一下“我”与英雄马蜂的对话。
2.“我”与马蜂的儿子“小马蜂”的对话。
四、与生活对话,联系现实。
(3—5分钟)(一)你做过、见过或听说过随意伤害生命的事吗?学了本文之后,你怎么看这件事?(二)你知道像马蜂这样誓死捍卫家园的英雄吗?五、拓展延伸。
(1—2分钟)假如你是一个电影导演,让你将“捅马蜂窝”这部分拍摄下来,再现当时的情形,请你选择一个印象最深的镜头,把它具体地描写下来(可以运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加上自己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