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新教育的三个基本体系

创新教育的三个基本体系

创新教育的三个基本体系湖南省创造学会创新教育研究所朱昌球湖南对创造教育的研究已经进入了教育体系构建的发展阶段。

如果从1985年算起,过去的三十年中,我们从事创造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人们,大多比较侧重于创造教育的途径、方式、手段等方法体系的构建上,而对其概念的内涵、命题的真伪、逻辑的关联等知识系统和教育的定位、办学的宗旨、文化的功能等观念系统的构建,则显得比较游离、零散和粗浅。

自2000年起,我们对创造教育的探索和研究已经发展为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脱胎于创造教育,我们对创新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如果说是在继承创造教育的基本精神的基础上对创造教育在教育文化层面上有所发展和深入,那就是一直在试图构建创新教育特有的知识体系、观念体系和文化体系等三个基本体系。

一、创新教育的知识体系1、什么是创新?简言之,“创新”就是“创造与革新”或“发明与革新”。

它可以分为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两大部分,而“创新精神”是重头戏,具体可包括:创造与革新的兴趣、创造与革新的意识、创造与革新的觉悟、创造与革新的意志、创造与革新的思维、创造与革新的思想等六大项。

其中,兴趣、意志、觉悟是动力系统,意识、思维、思想是传导系统。

创造的兴趣是人人生而有之的,而革新的兴趣是后天生活实践和生存竞争所逼迫出来的;创造意识是兴趣得到成功或受到鼓励而形成的,而革新意识往往是兴趣受到打击和挫折而异化出来的;创造觉悟是意识得到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后树立起来的,而革新觉悟往往是生存受到挑战或威胁的激发下生发出来的;创造意志是觉悟得到坚持和积累并沉淀后形成的,而革新意志往往是觉悟受到锤炼、修正、补充并坚定后形成的;创造思维是意志完成过程中的正确途径和科学方法的智慧结晶,而革新思维是意志衰败过程中的自我否定和勇于改正的教训总结;创造思想是正面经验富有条理和层次并成系统的思维体系,而革新思想是反面教训富有条理和层次并成系统的思维体系。

归纳一句话,创造与生活实践的胜利成功圆满往往是相辅相成的,主要是肯定自我;而革新与生存竞争的过错落后甚至失败往往是相反相成的,更多的是否定自我。

2、什么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应是一种教育思想,“创新教育”的全称应为“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打造学校创新文化的教育”。

“创新教育”的“创新”是一个限制性的词语,特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主要是创新实践能力)”,即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主要任务的教育,它区别于“教育创新”,教育创新的目标观、任务观、教育价值观过于宽泛,功利色彩比较突出。

“创新”主要是被当作一种方式、手段和途径。

创新教育首先是“教育”,教育即教人育魂。

“育魂”是教育的精髓,创新教育就是要培育学生的创新灵魂——创新精神、创新智慧和创新能力。

教育的发展重内涵实质而非外延表象,人的发展也同样是重内涵实质而非外延表象的。

创新教育就是要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创新意识、创新觉悟、创新意志、创新思维、创新思想上花功夫,下本钱,所以,不能简单把创新教育等同于重技法技巧的脑筋急转弯,也不能简单把创新教育等同于重大胆想象、奇思妙想的异想天开。

教育的发展重文化精神而非规模扩张,学校的发展也同样是重文化精神而非规模扩张的。

创新教育就是要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灵魂和创新习惯中形成一种具有学校特色的创新教育文化,真正达到以创新教育文化教化一代人、培养一代人、影响一代人,即“以文化人”的育人目的。

二、创新教育的观念体系1、传统教育的价值观传统教育的价值观是理想教育的价值观,理想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不竭动力。

在纷争不断的战乱时代,社会需要大批的能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才,所以,教育顺应时代的需要,就提出了大教育观——“大学之道”。

所谓的“在明明德”是指教育要培养具有美好品质情操的个体的人,教育的主要功能是陶冶人的性情;“明德”是要明天之德,明地之德,明人之德,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所谓的“在新民”是指教育要发挥改变民风民俗的作用,让人成为促进时代进步的社会的人,教育的社会功能是移风易俗;“新民”是要让民众精神、民众灵魂、民众文化焕然一新,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

所谓的“在止于至善”就是教育要让人的灵魂达到最高最完美的境界,教育的最高宗旨是让人成为最完美的人,也就是哲学家所讲的“天地境界”——进入自由王国的人;“至善”是指人的智慧、能力、精神达到极致,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我的关系。

这也应是到目前为止的教育育人的最高宗旨,也是教育育人最理想的崇高境界。

2、素质教育的价值观素质教育的价值观是人本教育的价值观,人本教育是实施基础教育的目标宗旨。

每当战乱纷争平息之后,人类社会往往需要大批的建设人才,人们的生活信心、奉献精神需要重建,于是新中国建设之初就提出了提高劳动者的思想素质、劳动素质、文化素质等教育目标,后来又演变成要培养“三好”学生等具体目标。

所以,以前的素质教育讲“三好”,要求学生在思想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即德、智、体三个方面都要好,教育不能培养思想不好的毒品、专业不好的次品、身体不好的残品来。

后来加上艺术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成了“五好”教育。

目前,又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提了出来。

事实上,素质教育所提出来教育目标或教育宗旨,虽然有了符合时代发展的一些不断完善和进步,但还是和传统教育一样,重身落在对教育的终极结果的评判上,它对教育的阶段的、过程性评判比较模糊和淡化,从而容易忽略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发展变化及其客观规律;其结果是重结果,轻过程,教育急功近利,甚至弄虚作假,泛滥成灾。

3、基础教育的价值观基础教育的价值观是普通教育的价值观,普通教育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土壤源泉。

提高人的基本素质,必须得从“基本”上下功夫。

可是,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洗礼”,人们对知识和文化的态度几乎坠入了虚无主义的深渊,以“文盲”为自豪,以“文化”为封、资、修的社会风气盛行。

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后,一切都得拨乱反正,而且,国家发展,教育先行。

所以,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双基”教学的基础教育理论。

近几年,新一轮课程改革又提出了“四基”教育目标: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思想,基本技能。

比如:语文基础由语文知识、语文理论、语文思想、语文技能构成,数学基础由数学知识、数学理论、数学思想、数学技能构成,文综基础由文综知识、文综理论、文综思想、文综技能构成,理综基础由理综知识、理综理论、理综思想、理综技能构成;它突破了原有的沿袭了几十年的“双基”教学理论,涵盖了小学、中学甚至大学的基础性的教育目标和教学任务。

但是,基础教育的层次性、阶段性,基础学科的特点和个性往往容易被忽视和掩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和范围内造成了教育内容的重复和泛化。

4、创新教育的价值观创新教育的价值观是全面教育的价值观,全面教育是实现理想教育的重要保障。

提高人的基础,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最核心的应该就是人的创新素质的发展。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冷战思维得到遏制,和平时代国力的竞争主要在于科技创新,教育行业也不失时机地提出了教育创新。

所以,创造教育、创新教育首先是作为一种教育创新提出来的。

创造教育定位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兴趣、教给学生的创造发明技能来培养创造发明人才的教育目标上;创新教育定位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智慧、创新能力、创新习惯等个人素养的培育和养护,定位于学校的创新教育环境、创新教育氛围、创新教育制度、创新教育文化的营造和构建上:创新被定位于一种美德——不断探索、勇于实践的美德,所以说,有创新兴趣的人是充实和勇敢的,他绝不空虚和怯懦;创新被定位于一种担当——一种社会责任感和时代担当,所以说,有创新意识的人是有抱负和责任心的,他绝不苟且和平庸;创新被定位于一种财富——一种可以给个人和社会带来幸福的精神财富,所以说,有创新思想的人是高尚的,他绝不贪图物质享受和趣味低劣;创新被定位于一种力量——一种改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技力量和生产力量,所以说,有创新智慧的人是强大的,他绝不弱势和渺小;创新被定位于一种制度——一种能给社会和时代带来进步和活力的教育制度,所以说,有创新意志的人是灵活变通的,他绝不狭隘和守旧;创新被定位于一种文化——一种能改变人们生存方式和改善人们生活习惯的教育文化,所以说,有创新文化的人是豁达的,人间大爱永存心中,他的文化精神惠及亲友,惠及社会,惠及时代和全人类。

在当今改革盛行的时局下,提高人的的创新素质和提升社会的创新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生存,人们不能固步自封;为了发展,社会必须不断进步。

所以,知识要更新,能力要提升,教育制度要革新,教育文化要翻新。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观念体系的创新教育,它首先要明确的是四种教育价值观的相互关联互为基础循环服务的文化关系:传统教育、素质教育、基础教育、创新教育,都是顺应时代提出来的具有阶段性目标的教育思想,都是经得起时代检验并且不断更新和自我完善又自成体系教育思想;传统的理想教育“止于至善”应是素质教育育人的最高目标,不断深化的素质教育“三好”“五好”应是基础教育育人的根本宗旨,逐步完善的基础教育“四基”教学应是创新教育育人的基石和土壤,持续进步的创新教育的“创新文化”应是传统的理想教育育人的支柱和灵魂。

这样,四种教育思想相互促进和互为补充,相互服务和互为目标,应该是我们当今教育文化发展的主流方向,也应该是我们当今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直至良性循环的必由之路。

三、创新教育的文化体系(一)创新教育的教学文化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文化,最突出的也应表现在教学文化上,而且首先是表现在课程教学文化意识上。

目前,从全省各地开展的创新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来看,创新教育并不是要另创一个新的课程体系,而是要力求让国家新的课程体系校本化,真正让我们的学校的课程教学,关注生活,关注生存,关注生命,让学生在生命安全、生存智慧、生活质量等方面终身受益,让学校的“三生教育”服务于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服务于社会整体的文明和进步。

第一,树立基础工具课程教学服务于基础科学教育的意识——语文课程,力求于学生的语言意识(主要是结构意识)、文学思维(主要是生活逻辑)、语文能力(主要是阅读写作)的培养,让语文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其它学科尤其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课程的工具。

——数学课程,力求于学生的数学意识(主要是数学建模)、数学思维(主要是数形结合)、数学能力(主要是函数方程)的培养,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综合学科尤其是物理学课程和经济学课程的工具。

——英语课程,力求于学生的言语意识(主要是口语交流)、语言思维(主要是英语构词)、语言能力(主要是听力和写作)的培养,让英语和汉语相互补充,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西方科学文化尤其是现代科学文化的工具。

第二,树立基础科学课程教学服务于科技艺术教育的意识——文综课程,着重于历史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综合,着重于逻辑思维(主要是因果思维)、哲学思维(主要是辩证思维)、创新思维(主要是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历史知识、社会知识、人文知识上升到历史文化、社会文化、人文文化积累和涵养的层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