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文学的本质与社会功能1、为什么说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现象,这是文学一种最重要的属性。
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本质,他作为一种精神现象。
文学既有意识形态,又有审美性。
所以说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2、意识形态的规定性是什么?首先,它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即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
意识形态不可能是凭空产生的,他只能是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与反映的产物。
其次,意识形态具有思想倾向和情感倾向。
3、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什么样的特点?(1)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他是反映社会生活并依存于社会的。
(2)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并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表达作者的情感倾向。
4、试论文学的审美特征,并举例说明(1)形象性,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是建立在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之上的。
(2)情感性,如果形象性是艺术的外在标志,那么情感性就是其内在标志。
(3)虚拟性,即文学界中的一切,都是人为设定的。
但这并不代表否认其真实性。
5、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与审美性的关系是什么?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辩证统一。
(1)文学即是无功利的,又是功利的。
(2)既是形象-直觉的,又是概念-推理的。
(3)既是评价的,又是认识的。
6、为什么说用语言表现生活和塑造形象是文学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本质特点?从本质上看,语言并不是思维着的头脑或者说理性的产物,而是生活的概括,总结,抽象和升华。
语言是对生活的凝聚与反映,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语言,语言是生活的映想。
语言作为生活的凝聚,能够正确的反映生活,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人能否正确的运用语言来表现他所感知的生活。
7、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8、语言为什么能够表现生活和构建形象?(1)现实的或想象中的生活,通过语言表现出来,就成为文学形象,成为文学作品。
(2)从本质上看,语言并不是思维着的头脑或者说理性的产物,而是生活的产物,而是生活的概括、总结、抽象与升华。
(3)最初的语言形成,新的语言发展,新的语言产生仍然是为了适应反映与表现生活的需要。
(4)语言是对生活的凝聚与反映。
9、语言如何表现生活和构建形象?(1)语言的普遍一般性与形象的具体特殊性之间的矛盾与解决主要途径是语词的系列组合,可以称为语词序列。
(2)语言的线性排列与形象的空间延展之间的矛盾与解决。
(3)语言的透明性与形象的不透明性之间的矛盾与解决。
10、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的论述?从论述的逻辑看,马克思的这段话是针对黑格尔“把实在理解为自我综合,自我深化和自我运动的结果。
”马克思在此实践上已经提出了掌握世界的三种方式:思维总体、实在总体、直观和表象。
11、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有什么特点?(除艺术掌握之外还有实践艾能掌握和理论掌握)(1)艺术掌握是指世界呈现在人的感官面前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直观和表象。
(2)艺术掌握涉及的只是世界的外部形态,其掌握是具体的。
(3)艺术掌握所产生的是一种虚幻的变化。
(4)艺术掌握不会改变世界的直观和表象。
12、与艺术的其他门类相比,文学掌握世界的方式有什么特点?文学掌握是指通过心灵的转换对世界的外在形态进行间接的掌握。
特点是需要心灵的整体活跃,充分发挥人的理想力、记忆力、想象力。
13、文学为什么具有审美愉悦功能?文学的审美愉悦功能,是指文学作品给人以情绪的感染、精神的慰藉和感官的快适,是文学能够使人在烦恼之余,给美的享受和愉悦,让心里振奋精神、恢复平静。
来自于文学创造的艺术美,艺术美又来源于对生活的事物和情感的描写。
是作为一种文学的社会作用而存在,是艺术家能动反映的产物。
14、什么是文艺的认识功能?它包括那两个方面?是指文学作品能够扩大人的认知领域,具体包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自身的认识。
包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对人自身的认识。
15、什么是文学的思想启迪功能?文学为什么不能够直接起到变更现实的作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净化人的灵魂。
原因:(1)文学影响读者的思想感情只能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
(2)思想启迪也就是一种思想诱导,有即时效果和延迟效果之分。
(3)文学影响人的方式,是通过人的心灵世界,改变读者的内部精神状态、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来间接的对生活发生作用。
16、文学发挥社会作用有何独特的途径和方式?途径是通过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来反作用的。
方式是作用于人的思想感情,作用于接受者的习惯。
第二章文学形象及其审美形态1.如何理解文学形象在文学活动的位置?文学形象是文学活动的中心文学形象是文学作品的主体与核心在文学中形象是比语言更重要的因素2.问什么说文学形象是用语言形式化了生活?从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到深入生活作者从朱主观上可以把握生活,在用感性的形式把这种把握到生活表现出来,就成为了文学形象。
从本质来说,所有形象都是生活的形式化结果。
作者通过语言将生活形式化,读者通过语言把握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3.形式化过程包括那几个环节?主观化:对客观生活的认识,意味着对生活进行抽象,对生过的语言化简化:对生活的压缩和选择情感化:低度,适度,过度变形:生活的表现形态上的的变形定型物化4.为什么说主观化是形象形成的基础与出发点从生活到形象是一个质的变化,主观化就是质变的关键5.如何理解文学形象的内部结构?文学形象不是某种单纯的纯晶体,而是个复杂的构成,文学形象的内部结构有四个层次,分别是语言层,语象层,具象层,思想层。
6.为什么说文学语言与文学形象之间存在一个过度的问题?因为形象由语言构建,但形象并不等同于语言,他们有各自的规定性,语言要构建形象,必须消除其规定性7.什么语象?语象与形象有哪些区别?一定长度的言语在其直接的感性显现的基础上所表现的感性的生活片段形象应该有两个基本规定性,其一,形象应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感姓生活片段,其二,除了构成他的文字所直接形成的生活的感性表现形式外,文学形象应该还具有某种新的质,某种不是由构成这一形象的文字所直接形成,但却是形象直接具有的东西。
语象的特点有;非整一性,没有一个作用一个整体的自己的质的规定性,非实体性8.什么时具象?为什么说具象是文学形象内部结构最核心的一个层次?是一个外在的能够为人所感知的感性表现形式A.就语言与语象两个层次的与左方向来看,具象是他们雨运作的的最终指向B.就具象与思想两个层次看,思想又是以具象为依托的9.文学想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为什么意象不同于一般的形象,有哪些不同?是对象不在现场但却有所呈现的某种方式相对于一般的形象来说,他是更具有意蕴和内涵的形象10.从意象自身的构成形态和意象与语言修辞关系的角度意象可以分为那些类型?描述型,比喻型,象征型上述三种意象类型的特征?描述型:借对眼前的景象的直接描述来道出诗人内心的体验和感受比喻:分为明喻和暗喻,明喻明显易把握。
暗喻隐晦复杂象征:的意蕴主要从诗的整体中体现,个别则很难传达12.诗歌意象有哪几种结构方式?平行式意象结构递进式重叠式辐射式向心式13.什么叫做典型?文学典型的基本特征?为什么说典型人物的共性立足于典型人物的个性,独特性的性格塑造上?能够深刻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具有丰富的人生意蕴和内涵,具有独特审美的艺术形象。
特征: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人生内涵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和丰富的性格内涵因为没有独特性和个性,就没有普遍性和共性14,什么叫做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指能够反映典型人物活动的一定时代本质特征的环境他既可以典型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也可以是支配人物行动,形成人物性格的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趋势。
关系:相互依存,不容分割,典型性格透过它才能体现,典型环境透过它才能展示15.意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有主客一体,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有无相成的形象表现宇宙丰富意蕴16,为什么说情景交融是意蕴构成的必要条件?怎样理解意境创造中虚实结合问题?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但意境是意象的更高层次,要写出真有意境的诗,除了情景交融,还应注意情与景之间的虚实关系的处理。
17.什么是“有我之境”?什么是:“无我之境”?有我:就是诗人的主体意志较为显豁,熔铸的主体情感较为强烈的境界。
无我:是指诗人的情感在诗中不直接显出,诗人所熔铸的主体情感色彩较蕴藉淡泊,造成一种仿佛无我的印象,但非真的无我。
第三章文学作品的构成1、什么是文学作品的内容?为什么不能把文学作品的内容与文学所表现的对象等同起来?怎样理解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答:文学作品的内容,就是文学作品的内在本质和意蕴。
它既离不开作家所意识的审美客体(文学对象),又是作家审美理想和思想情感的体现。
因为文学所反映的和表现的对象是可以提供给艺术家创作但并没有被艺术家提炼、加工和改造的现实生活,它还在文学之外,并没有成为文学作品的一部分,所以还不能被看成是文学的内容。
而文学作品内容是经过作家选择、加工、提炼而改造过的生活,是融进和渗透作家主观意识的情感表现作家审美理想和倾向的东西,是审美主客体的统一。
文学作品的形式,是文学作品内容的直接体现者和意义承担者。
2、为什么说对文学作品的分析把握,必须充分重视形式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和意义?答:因为形式是文学作品内容的直接体现者和意义承担者。
3、什么是文学作品的题材?题材与素材有什么区别?答:广义: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
狭义:作家在作品中所讲述的东西,是经过作家选择、加工、提炼和改造而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的生活现象。
素材是作者在生活中积累的还没有经过作家加工改造的原始生活材料,题材是统一在作家的创作意图之下,围绕着作家的主题而展开的。
4、为什么说提倡题材多样化非常重要?1、是由作家的生活经历和主观条件的差异性所决定的,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善于表现、驾驭的题材。
2、是由生活本身的丰富多彩决定的。
3、只有做到了题材的多样化,才能满足人名群众丰富多样的审美需求。
5、为什么说人物是题材的中心?在中外文学史上,人物呈现出哪些不同类型?它们各具有什么特点?答:因为艺术家首先关注到的是处于社会生活的人;是人的丰富多彩的精神和心理世界。
扁平人物、圆形人物、和心态型人物。
扁平:性格特征比较单一、鲜明和缺少变化。
圆形:性格丰满复杂,立体感强,相较扁平,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心态型:心理展示非常深刻和细致,很能揭示人物独特的精神和心理状态。
6、环境有哪些基本类型?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可以准确的展示人物性格特征,表现人的心理。
社会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影响有着决定性作用。
环境有三种表现形态:写实的,假托的,虚幻的。
7、情节的意义是不是只在于表现性格,情节在文学作品中的意义和作用?答:不是,也在于展示人物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