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知识点
总结
一个生物体通过细胞分裂才能达到生长与繁殖的目的。
单细胞生物以细胞分裂的方式,产生新个体。
多细胞生物通过细胞分裂来补充身体里衰老和死亡的细胞。
同时,多细胞生物是由受精卵,经过细胞的分裂和分化才发育成一个多细胞的个体。
因此,细胞分裂对生物体的个体维持和种族绵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三种:即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又称“直接分裂”,在细胞分裂的方式中,无丝分裂发现最早,是一种简单而常见的分裂方式。
细胞进行无丝分裂时,核仁先行分裂,细胞核伸长,核仁向核的两端移动,而后在核的中部向内凹陷缢裂、使核先成“8”字形。
然后再从细胞中部直接收缩分成两个相似的子细胞。
在分裂过程中由于无纺锤形成,也无由染色质经缩短盘绕而成染色体的变化,所以称无丝分裂。
无丝分裂在原核生物和各种动植物中普遍存在。
例如原生动物、高等动物胚的胎膜、肌肉组织等都有发现。
植物各器官的薄壁组织、表皮、胚乳等都可见到。
有丝分裂
也叫做间接分裂。
细胞分裂方式之一。
整个细胞分裂包
括两个过程:①细胞核分裂,已复制的染色体一分为二,所产生的两个子细胞核都有与亲代相同数目的染色体。
核分裂过程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4个时期。
前期:染色质凝缩成染色体,每一已复制的染色体含两个染色单体,以着丝粒连接在一起;两颗中心粒移向两极,其间出现纺锤体;核仁消失,核膜破裂。
中期:染色体排列在纺锤体的赤道面上,以着丝粒与纺锤体连接。
后期:每条染色体从着丝粒分裂为二,两组子染色体分别移向两极。
末期:染色体解旋松散成染色质,核仁复现,并重建核膜,形成两个子细胞核。
②细胞质分裂,在动物中,末期以后开始细胞质分裂。
在植物中,在早末期出现细胞板,以后组成成膜体,最终形成两个子细胞。
细胞周期
细胞结束一次有丝分裂后,到下一次分裂终止所经历的过程,每个细胞周期可分为4期:①G1期,为DNA合成前期,有核糖核酸和蛋白质合成;②S期,为DNA合成期,核内染色质复制加倍;③G2期,为DNA合成后期,也有核糖核酸和蛋白质合成;④M期,即细胞分裂期。
各种细胞的周期不同,通常至少要10小时左右。
不再分裂的细胞从最后一次M期逸出细胞周期,直到死亡。
暂时休止的细胞从M
期逸出细胞周期后停留于G0期;当受到适当刺激后,可再进入G1期,重新分裂。
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准确地排列在纺锤体的赤道平面上,因此叫做赤道板。
其中两个姐妹染色单体的着丝粒分别向着两极。
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前中期,细胞质中出现的纺锤形结构,由能收缩的微管和微丝纵向成束排列而成。
微管直径200~250埃。
连接两极的,叫做中央纺锤体,不与染色体相连;有一端连接染色体着丝粒的,叫做染色体纺锤体,它与染色体的移动有关。
染色体在分裂中期排列在纺锤体中央的赤道平面上。
后期,由于微管缩短,纺锤体改变形状,牵引染色单体分别向两极移动。
着丝点
亦称丝定粒,原与着丝粒同义。
现指细胞内纺锤体与染色单体的着丝粒连接的实际位置。
在电子显微镜下呈盘状或球状,由电子密度不同的3部分构成,附着于染色单体着丝粒的两外侧,纺锤丝从这里伸延到两极附近。
着丝粒
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在初缢痕区,着色很淡的间隙部分。
依赖着丝点与纺锤丝相连。
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染色体的染色线在初缢痕区伸展开来,控制细胞分裂的基因可
能位于此处。
在有两个染色单体的染色体上,有4个直径微米的染色粒呈正方形排列。
由于着丝粒位置的不同,使染色体呈不同形状。
中央着丝粒的染色体呈V形,双臂等长。
近中央着丝粒的染色体的双臂长短不等。
近端着丝粒染色体呈J形,一臂很短,另一臂很长。
端着丝粒染色体则只有一臂。
通常每一染色体只有一个着丝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