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8章 国际贸易商品的检验与检疫 索赔 不可抗力 仲裁

第8章 国际贸易商品的检验与检疫 索赔 不可抗力 仲裁

第8章国际贸易商品的检验与检疫索赔不可抗力仲裁
案例分析
1.我国某化工进出口公司和美国尼克公司以CFR上海条件订立了进口化肥5000公吨的合同,依合同规定我方公司开出以美国尼克公司为受益人的不可撤销的跟单信用证,总金额为340万美元。

双方约定如发生争议则提交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上海分会仲裁。

2008年5月货物装船后,美国尼克公司持包括提单在内的全套单据在银行议付了货款。

我国开证行也进行了承付。

货到上海后,我方公司发现化肥有严重质量问题,立即请上海市一家商检机构进行了检验,证实该批化肥是没有太大实用价值的饲料。

于是,我方公司持商检证明要求开证银行追回已付款项,否则将拒绝向银行支付货款。

根据上述情况,试问:(1)开证银行是否应追回已付货款,为什么?(2)我方公司是否有权拒绝向银行付款?为什么?(3)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是否有权受理此案?依据是什么?(4)我方公司应采取什么救济措施?
2.我国A公司向巴基斯坦B公司以CIF条件出口货物一批。

国外来证中单据条款规定:“商业发票一式两份;全套(full set)清洁已装船提单,注明‘运费预付’,作成指示抬头、空白背书;保险单一式两份,根据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1981年1月1日海洋运输货物保险条款投保一切险和战争险”。

信用证内并注明“按《UCP 600》办理”。

A公司在信用证规定的装运期限内将货物装上船,并于到期日前向议付行交单议付,议付行随即向开证行寄单索偿。

开证行收到单据后来电表示拒绝付款,其理由是单证有下列不符:①商业发票上没有受益人的签字;②正本提单是一份,不符合全套要求;③保险金额与发票金额相等,投保金额不足。

试分析开证行单证不符的理由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3. 2004年2月l3日,中国内地A公司和香港特区B公司签订了纤维板的来料加工和补偿贸易合同。

合同的主要内容是中方A公司利用港方B公司和另外两家香港的金融机构共同提供的设备为港方B公司进行来料加工,每生产1吨板材的加工费为1600美元,港方B公司负责提供给中方A公司的来料即纤维板的数量为:2004年不少于80吨,2005年不少于150吨,
2006年不少于200吨,以后每年不少于200吨。

中方A公司以来料加工费偿还设备货款的本息。

但在实际运行中,港方B公司仅在2004年12月30日提供来料34吨,2005年9月4日来料17吨,2006年2月l 6日来料1.1吨,合计来料52.1吨。

2006年10月,双方签订补充协议,再次规定了港方B公司提供来料的义务和数量。

结果该补充协议仍未履行,致使中方引进的设备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只偿还了设备贷款本息的一小部分。

中方提请仲裁,要求港方B公司赔偿包括设备贷款在内的经济损失。

港方B公司答辩称:B公司未能履行合同的全部义务,是因为国际市场发生重大变化,原料价格上涨,数量短缺,无法买到原料所致。

因生产该原料的德国工厂停产,B公司就更无法买到原料。

这是不可抗力事故,港方不应承担责任。

试分析本案中,港方应不应该承担责任?
4. 我某出口公司于6月30日接澳大利亚客户来电恰购亚都牌抽湿器2800台。

正好该公司有现货放在仓库,并查询到7月份有班轮直达澳大利亚。

我方于7月1日向对方发盘:“现报即期装亚都牌抽湿器2800台,每台150美元,CIF悉尼,即期不可撤销信用证付款,限7月5日复到有效。

”7月4日对方复电称:“你7月1日发盘接收,即开信用证。

”接电后,我方立即组织装运,取得7月26日的清洁已装船提单,但对方的信用证一直未到,几经催促,终于于8月2日收到对方7月29日电开的信用证。

证中规定:装运期为“不得迟于8月16日”,信用证有效期为“8月30日”,请问:根据该证的规定,我方可否顺利结汇?为什么?
5. 我国甲公司向丁国A公司买进生产灯泡的生产线。

合同规定分两次交货、分批开证,买方(甲公司)应于货到目的港后60天内进行复验,若与合同规定不符,甲公司凭所在国的商检证书,向A公司索赔,甲公司按照合同规定,申请银行开出首批货物的信用证。

A公司履行装船并凭合格单据向议付行议付,开证行也在单证相符的情况下,对议付行偿付了款项。

在第一批货物尚未到达目的港之前,第二批的开证日期临近,甲公司申请银行开出信用证。

此刻,首批货物抵达目的港,经检验发现货物与合同规定严重不符,甲公司当即通知开证行,称:拒付第二次信用证项下的货款,并请听候指示。

然而,开证行在收到议付行寄来的第二批的单据,审核无误,再次偿付议付行。

当开证行要求甲公司付款赎单时,该公司拒绝付款赎单。

试分析此案例中开证银行和甲公司的处理是否合理?为什么?甲公司应该如何处理此事?
6.买卖双方按照FOB条件签订了一笔化工原料的买卖合同,装船前检验时,货物的品质良好,符合合同的规定。

货到目的港,买方提货后检验发现部分货物结块,品质发生变化。

经调查确认原因是货物包装不良,在运输途中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导致原颗粒状的原料结成硬块。

于是,买方向卖方提起索赔,但卖方指出,货物装船前是合格的,品质变化是在运输途中发生的,也就是越过船舷之后才发生的,按照国际贸易惯例,其后果应由买方承担,因此,卖方拒绝赔偿。

你认为此争议应如何处理?并说明理由。

7. 一份买卖日用品的CIF合同规定“2009年9月份装运”,即期信用证的有效期为2009年10月15日。

卖方于10月6日向银行办理议付所提交的单据中,包括9月29日签发的已装船清洁提单。

经开证银行审核,确属相符交单,银行接受单据并承付。

但买方收到货物后,发现货物受损严重,且短少50箱。

买方因此拒绝收货,并要求卖方退回货款。

问:(1)买方有无拒收货物并要求退款的权利?(2)此案中的买方应如何处理此事才合理?
8. 我国某农产品进出口公司向新加坡某贸易公司出口一批花生仁500公吨,合同规定CIF Singapore,国外客户在合同规定的开证时间内开来一份不可撤销信用证,证中的装运条款规定:“Shipment from Chinese port to Singapore in May, Partial shipment prohibited.”农产品进出口公司按证中规定,于5月15日将200公吨花生仁在福州港装上“嘉陵”号轮,又由同轮在厦门港续装300公吨花生仁,之后,该船直驶新加坡港。

5月20日农产品进出口同时
取得福州港和厦门港签发的两套提单,提单上载明目的港都是新加坡。

农产品公司在信用证有效期内到银行交单议付,却遭到银行以单证不符为由拒付货款。

问:银行的拒付是否有理?为什么?
9. 某公司按CIF ROTERDAM 向荷兰出口一批空调,双方在合同中规定:买方应于9月底前将信用证开到,卖方保证运输船只不得迟于12月1日抵达目的港。

如载货船只于12月1日抵达,则买方有权取消合同。

如货款已收,卖方须退还买方。

合同中的这一条款是否合理?为什么?
10.我国某出口企业以CIF纽约的条件与美国某公司订立了200套特制家具的出口合同。

合同规定2005年12月交货。

当年11月底,该企业出口商品仓库因雷击发生火灾,致使一半左右的出口家具烧毁。

该企业以发生不可抗力事故为由,要求免除交货责任,美方不同意,坚持要求我方按时交货。

我方无奈经多方努力,于次年1月初交货,美方要求索赔。

试分析:①我方要求免除交货责任的要求是否合理?为什么?②美方的索赔要求是否合理?为什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