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峡工程实现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国产化

三峡工程实现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国产化

三峡工程实现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国产化一、国家决策:对三峡工程实行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国家高瞻远瞩的重大装备设备国产化,早在三峡工程论证阶段已有安排。

依托重点工程实现重大装备国产化是我国政府导向行为。

在三峡工程开工前,围绕三峡机电设备国产化、国家对民族工业的扶持政策,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科研攻关,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支持鼓励的政策及措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峡工程的重大装备科研攻关列入从“六五”到“十五”连续5个国家“五年”计划,我国相关科研机构、院校及机电设备制造厂为此作了充分准备。

从1983年三峡工程可行性审查会后,到国家正式批准三峡工程开工,在这十余年的论证中,三峡工程的重大装备前期科研攻关,包括工程专用施工设备、通航设备、电站水轮发电机组设备以及三峡工程输变电成套设备等各项攻关工作一直没有停止。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再次进行三峡工程论证时,原国务院重大装备领导小组办公室将三峡工程机电设备列入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组织XX大电机研究所、XX电机厂(哈电)、东方电机厂(东电)、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长江水利委员会、东北输变电设备集团公司、XX电力机械设备制造公司、电力部XX自动化院、清华大学、XX大学、河海大学、华中科技大学、XX大学等单位开展科技攻关,先后建立了高水头水力试验台进行水轮机水力设计与模型试验的研究,建立了1000吨级、3000吨级推力轴承试验台,进行6000吨级推力轴承的计算与试验研究,总结了国内设计制造大型水电机组的经验,配合设计部门和论证小组提出了三峡工程的水轮机和水轮发电机的参数方案,为立足于国内自主设计制造做了大量的技术准备。

1993年7月,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批准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报告(枢纽工程)》,同年11月起先后邀请国外有设计制造大型水轮发电机组业绩的厂家来华技术交流,中方也曾派出各个代表团到国外考察。

通过考察,了解掌握了国外大机组的技术水平和运行情况。

国内外有制造大型水电机组能力的厂家充分展示自己的独特的优势,都提出了自己的技术方案,力争在竞争中取胜。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三峡工程重大装备前期科研攻关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和初步设计的重要依据,为三峡工程机电设备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也使后来与外国厂商谈判时有了充实的技术支持。

二、采用市场化手段,通过技贸结合,在三峡机组采购过程中引进先进技术三峡工程设计装机26台70万千瓦大型机组,加上地下电站的6台,共有32台。

在三峡左岸机组采购前,投运的70万千瓦大型水轮机组在全世界也只有21台。

当时,中国一无装机,二无技术,三无制造能力,差距巨大。

三峡机组是当时世界上容量最大、直径最大、重量最重的机组,其设计和制造难度很高,存在的问题对世界上著名的水轮发电机组制造厂商也具有挑战性。

因此,国务院三峡建委果断决策:三峡左岸电站机组实行国际采购,同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我国水电装备制造整体水平。

面临着三峡工程重大装备的需求和挑战,中国三峡总公司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本着采用成熟技术和加速先进技术成熟化的指导思想,一方面用世界上已有的先进成熟技术和产品装备三峡工程,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一方面又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最终立足于国内制造三峡工程装备。

在采购国外先进设备的同时,通过引进关键技术、消化吸收创新,为国产化创造条件。

经国务院三峡建委同意,决定通过招标使我国最具优势的XX电机XX公司(哈电)和东方电机股份XX(东电)作为技术受让方。

在招标文件编制阶段,中国三峡总公司专门征求国内专家和两家企业的意见,由其开出“清单”,提出需要通过三峡机组国际招标引进的核心技术项目。

然后,在招标文件中明确规定,外商在投标前分别与中方两厂签订技术转让和分包协议,作为投标文件的必要内容。

在技术引进上,为了三峡工程右岸电站机组能立足国内供货,需要通过三峡左岸电站机组的国际招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提高国内制造厂商的技术水平。

同时,为了发挥国内企业制造成本较低的优势,并有利于逐步掌握国外技术,掌握三峡机组制造所需的工艺要求和质量控制体系,要求外方分包给国内厂商一定数量的具有关键部件的实际制造份额。

三峡工程的机组招标文件规定:投标者对供货设备的经济和技术负全部责任,投标者必须与中国有资格的制造企业联合设计、合作制造,中国制造企业分包份额的比例不低于总价合同的25%;要求投标者必须向中国制造企业转让技术,并培训中方;并且规定,必须由中国制造企业为主制造2台机组。

1996年6月,中国三峡总公司对外宣布左岸电站一次采购14台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

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水电设备采购项目”一下子吸引了全球著名水电设备制造厂商和跨国公司组成了6个投标体竞争投标,形成激烈的竞争局面。

1997年秋,签字仪式在举行,时任总理的李鹏出席并对于三峡机组的招标成果予以了充分肯定。

三峡左岸电站14台机组中,阿尔斯通和ABB(后并入阿尔斯通发电公司)组成的供货集团中标8台,与挪威克瓦纳(后并入GE水电)和哈电合作;加拿大GE和德国伏依特、西门子(VGS)联合体中标6台,与东电合作。

国内两家制造企业分包份额大于合同总价的30%。

面对三峡工程这个诱人的市场,中标的外国制造厂商完全响应了招标文件提出的有关技术转让的“三个必须”的条件,同时承诺连同机组设计软件源程序一并转让给中国合作企业。

三峡工程为实现这个使国内大型水电装备制造厂家受益的技术转让条件共支付了1635万美元的费用。

按照技术转让协议,哈电共接受阿尔斯通的设计软件42个,涉及三峡机组设计制造的各项关键技术,包括商业软件和开发软件。

东电接受了VGS相似内容的开发软件、计算机硬件和商业软件,并有264人次接受了VGS的技术培训,全面掌握了三峡机组的研制技术。

国内企业不仅掌握了以引进的技术、提高了大型水电设备的设计和制造水平、工艺水平,并很好地按期完成分包任务。

在加强自主开发的前提下,国内企业依托三峡工程项目引进技术、合作制造,成功走过了“技术转让——消化吸收——自主创新”三步曲,这一做法成为加快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发展的一种经验,业界称之为“三峡模式”。

通过三峡左岸机组国际采购的实践,提高了我国水电机组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机组制造企业实现了“引进技术,联合设计,合作制造,消化吸收”,大大的提高了国内水电制造业水平,用五六年的时间实现了几十年的跨越,使国内制造企业设计、制造达到了全球水电制造业的先进水平。

通过引进技术,联合设计,合作制造,消化吸收,大大的提高了国内水电制造业水平,加快缩短与国外水电制造业的差距。

我国水电制造业、输变电制造业得到了提高和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才和庞大的科技队伍。

通过三峡工程缩短了我国水电制造业与国际水准的差距,机组有的关键技术指标甚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三、消化吸收、自主创新,三峡工程实现了大型水电机组制造的国产化(一)全面深入的技术引进全过程三峡左岸电站引进的主要机电设备要求全面的技术转让。

在每一个合同中,都有主包方和分包方的技术转让协议,作为合同的组成部分,并在合同中支付技术转让费用。

转让的内容包括协议中规定的合同产品在设计、制造、工艺、试验、测试、安装、维修、质量控制以及项目管理等方面的技术。

在技术转让工作中,首先抓关键技术的引进。

第二抓关键的、国内比较短缺的设计计算软件,制造工艺的引进和落实。

第三抓技术转让培训的内容、时间、人员,保证技术转让落到实处。

第四抓与国内有关部门密切配合。

第五是利用经济约束条款,根据技术转让的进度和执行情况支付技术转让费用,确保技术转让到位。

三峡左岸电站水轮发电机组技术转让的特点是:一是技术转让的目的和要求明确。

就是以批量采购巨型机组设备为筹码,提高我国水力发电设备制造水平,逐步实现国产化,提高水电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目的,要求国外厂商必须向国内企业全面转让技术。

二是技术转让投入了足够的费用。

中国三峡总公司向两个中标联合体支付技术转让费共计1635多万美元。

三是技术转让投入了足够的技术力量。

四是技术转让贯穿设计制造的全过程。

从1997年初步设计到2003年第一台机组投运,引进的技术得到全面的实战考验。

五是技术转让全面深入。

改革开放以来鲁布革、清江隔河岩、二滩、五强溪等大型水电项目的多次技术转让,都只停留在国外厂商设计、提供设计图纸给受让方,让受让方仅能进行相同机型的制造的阶段。

三峡左岸项目的技术转让全面深入,不仅买图纸,还要求将设计中涉及的计算分析软件、设计思想和最终的结果全部转让,受让方能利用转让的技术独立进行新机组的设计制造。

三峡左岸机电设备采购的技术引进成果显著,通过技术改造,设计制造能力提高,国内企业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科研攻关相结合,进行自主创新,已经逐步拥有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能够在三峡右岸项目中独立承担设计制造70万千瓦机组的工作。

也使国内企业的开发水平和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具备了国际竞争力。

在此基础上的一些自主创新的成果居世界领先地位。

从1996年三峡左岸电站机组招标开始,到2003年三峡右岸电站机组招标采购,我国的哈电和东电从分包的配角发展到作为独立的承包商参与70万千瓦大型机组的竞争主体,只用了7年时间。

三峡工程的成功实践证明,重大工程是我国企业实现自主创新的主战场。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中国水电装备已经具备了国产化水平,具备了自主创新的能力。

国内业界权威人士称,从一定意义说,我国自主研发或自主设计、制造、安装巨型水轮发电机组的时代已经到来。

(二)三峡机电设备招标采购为提高重大装备国产化程度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

通过三峡左岸电站的引进技术、合作设计、合作制造、消化吸收的过程,国内企业不仅掌握了以引进的技术、提高了水电设计和制造水平、工艺水平,并较好地按期完成分包任务。

三峡机组采购在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采购一流的设备为三峡机组安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哈电和东电共同努力,由国内两家制造企业为主制造的三峡左岸最后两台机组成功安装投产或即将投产发电,两台机组都在国内制造,各项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国产化率分别达到71%(14号机组)和85%(9号机组)。

此外,XX福依特西门子公司、XX阿尔斯通公司等具备生产三峡工程水轮机转轮、发电机定子机座等大型部件的能力。

XX第一重型集团公司和XX德阳第二重型集团公司,先后完成了三峡水轮机所用大型毛坯件的研制,大型水电机组的大型毛坯件可立足国内为主生产。

X X重工股份完成了自行研制的1200吨桥式起重机,并成功应用于三峡工程。

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完成三峡枢纽泄洪闸控制系统。

除发电机组外,三峡工程还在550千伏GIS(550千伏全封闭组合电器简称GIS)、主变压器、离相母线、调速系统、励磁系统、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等方面,通过技术引进使国内企业都具备了独立制造和自主创新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