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18年深圳一模作文《寻找文化间的舒适区》的讨论文章提供:胡兴桥讨论整理:葛福安【2018年深圳一模作文原题】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在某景点,一对外国夫妇和一对中国夫妇在长椅上坐着休息,他们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在一边玩耍,一不小心两个小孩都摔倒哭了起来。
外国父母仍然在一旁聊天,好像没有听到看到;中国父母忙上前把两个孩子都扶起来并轻言安慰。
这对外国父母对中国父母很不满地说:“就应该让孩子自己爬起来。
你们把他扶起来,只会造成孩子对周围人的依赖!”中国父母也非常生气,回答说:“你们这样的父母太冷漠,孩子心里会很受伤,他会怎么看这个世界!”他们的争执引来很多人围观,大家议论纷纷。
这场育儿理念冲突的背后,却有着深层文化因素。
对这种冲突,你会有怎样的理解或感悟?产生了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讨论文章】寻找文化间的舒适区深圳一考生(1)材料中,中外夫妇对待摔倒孩子的不同态度的背后,是两种文化带来的影响。
(2)西方崇尚独立与自由,因此国外的孩子从小就被教导成一个具有独立人格、能独当一面、且有明确目标的人。
(3)中国讲究传统美德:尊老爱幼,懂理守法。
因此国内的孩子都孝顺懂事,明白将心比心,明白和睦相处。
(4)当这两种文化相遇时,文化的差异性就表现出来了:外国父母意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中国父母希望孩子以爱的眼光看世界。
(5)然而这两种文化并非不可调和,文化间的舒适区,或者说文化间的缓冲区,一直存在。
(6)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文化间的舒适区来避开文化冲突。
(7)就拿育儿理念举例,如果双方父母都等孩子自己爬起来之后再轻言安慰,那么孩子从小就会养成独立的意识,并且善良。
因为他明白被安慰时父母给予的爱。
(8)文化间的舒适区也常常运用在国家间的来往上。
(9)每个国家的历史、政治、经济都不同,各国的文化也各不相同。
但像周恩来总理,却能提出“求同存异”的伟大理念,促使了多次国际会议的圆满成功。
(10)巧妙地避开了各国文化相冲的观念,而将关注点放在共同之处上,这是文化间相处最舒适的一种方式。
因此,在国家意识形态对立时,寻找文化间的舒适区往往能缓和矛盾,达成目标。
(11)往浅处举例,我们发现许多国外品牌进驻中国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中国化。
麦当劳选择金拱门,香港分店推出叉烧味汉堡……是迫不得已吗?我想不是的。
但是为了扩大在中国的市场,洋品牌摇身一变成为了接地气的餐厅门店,中西口味差异之间的舒适区里,出现了更多中西合璧的影子。
这个结果,可以说是双方都乐于看到的。
(12)因此在文化之间,并非全是冲突与碰撞。
我们要做的,就是寻找文化间的舒适区。
就像在集合A与集合B之间,寻找他们之间的交集那样。
不是一方的强硬相逼,也不是另一方的退让妥协,而是在两种文化的共同努力下,搭起的一座跨越了硝烟的桥梁。
(13)正如,娇柔的小孩最美的成长,是在温柔的呵护下学会坚强。
【讨论内容】“深圳高三群”和“《语文月刊》群”的讨论一、“深圳高三群”讨论谌晗老师:(后均省略“老师”称呼)我以为《文化的理解,情景的驱动》一文中附录的所谓好作文《寻找文化间的舒适区》一文,前半部分写得较好,但是从第8段开始就跑题了!黄晓鸿:这不应该算是题干中的“联想与思考”吗?谌晗:此题中所谓的文化其实就是对孩子的教育观念,应该就材料本身来说事。
题目表述为:“这场育儿理念冲突的背后,却有着深层文化因素。
对这种冲突,你会有怎样的理解或感悟?产生了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联想与思考的应该是这场育儿理念冲突的背后的深层文化因素,而不应该拓展到育儿之外的其它文化。
陈经卫:关于育儿理念的冲突的浅层次思考和联想,难道不可以吗?墨未白:早上看了这篇作文,我也有和谌老师有同感,思考和联想有没有边界,请各位方家赐教。
张世平:我认为可以拓展到育儿之外的其它方面。
因为文化的不同,对事物的看法就会有不同。
育儿只是其中的一个事例而已。
王涛:育儿只是其中的一个事例而已。
黄晓鸿:您说的在育儿的范围内说事儿,这应该是题干中的“内容”范围,超越了育儿的范围合理类比式地联想到其他的中西文化冲突,探讨后得出“寻找文化的舒适区”的结论,这应该属于题干中的“含意”范围。
就如2016年的漫画作文,是可以不局限在“考试分数”这样的范围内写作的。
我是这样认为的。
但事实上考场中,跳出“内容”范围,着意于“含意”范围写作,是很容易被误判的。
所以平时作文指导又只能偏于保守了。
但考场上遇到如此有视野有深度的作文,还是要给高分的。
葛福安:我觉得,能否拓展,取决于写作对象的确定。
如果只是写给关心育儿的夫妇或者父母,那么,也只能就育儿理念的角度去写,谈其中的文化理解与融合,就像鲁迅先生当年的文章《我们现在如何做父亲》,只不过,要比鲁迅先生更明确的是从文化理解的角度去思考做父亲(母)的事情;如果写作者确定的写作对象是文化现象关注者,或者借育儿理念进行更广泛的文化理解的思考者,那么,由育儿往外拓展,也可以,因为这是这种写作角度或文章写作对象所决定的。
谌晗:那就大家都坚持自己的想法吧。
葛福安:建议老师们可以就各自的理解对那篇作文进行升格。
我第一眼看这篇文章,觉得从让高三学生可以学习的角度,也是有些问题的,比如文章的观点句出现的位置太晚,细致分析材料的部分太简,后面文化拓展部分太浅。
但是,文章的观点“寻找文化间的舒适区”的表达的确是高水平的。
当然,如果从写作对象的确定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也是有些模糊的,有的地方是对“做父母”,有的地方是对思考文化理解。
从题目上看,这一点模糊处也是存在的。
黄正华:每年模拟考试的作文评分标准以及范文对于深圳高三学生高考备考来说基本就是指挥棒,建议大家参考近两年全省评卷的作文标准,把握尺度,形成共识,以便指导后期备考。
对于这次作文,我还是认同深高谌容老师的看法。
王涛:我感觉:从育儿谈到生活、制度各层面的文化差异,才是走向深刻的途径。
谌晗:谢谢二高黄正华老师的认同。
王涛:寻找文化间的舒适区:亮点恰恰在于后几段谈到:国家意识冲突的缓冲,中西餐饮文化的融合。
熊丽:可否从育儿理念的不同挖掘出来一方偏重关注个体,一方偏重关注集体!中国很多思想的提出往往隐含着对方他人?对他人的关注或关照。
胡兴桥:@关注:早上发了一篇小文,引起大家热议。
有几点在这里说明,希望对理解“寻找文化的舒适区”有点帮助:(1)这篇小文的出发点是一篇小论文,论文的观点重在强调“文化的理解”,所以在选择例文时没有更多的考虑其示范性,主要是关注该考生的思想。
(2)作文要求中“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与“产生了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表面上矛盾,实际上是要针对“含意”产生“联想和思考”,“含意”是理性的,在“含意”的指引下进行合情合理的联想,是尖子生必备的一种能力,虽有风险,但也不必谈虎色变。
二、《语文月刊》群讨论广州邱海林:“(1)材料中,中外夫妇对待摔倒孩子的不同态度的背后,是两种文化带来的影响。
”大家怎么看材料作文这样的开头?深圳葛福安:这是回答问题的路子,不是文章写作的法子,要批判。
语文月刊胡家俊:从作文的完整性来说,还是概括一下材料的内容比较好。
因为别人看文章的时候,不一定都看到作文的材料。
广州邱海林:刚刚看了上传的《寻找文化间的舒适区》,一是开头存在上面所说的问题,二是段落是不是太多了(全文正文769字,分了13段)。
深圳葛福安:我们深圳老师群里下载对这篇文章能不能拓展到其它文化方面进行热烈的讨论呢。
还没讨论到它的字数、段略等方面的问题。
广州邱海林:此外,全文“由此及彼”的分析(“文化间的舒适区也常常运用在国家间的来往上”往下)明显重于对原材料的分析,有没有喧宾夺主的嫌疑?不过,从标题就能看出,这个考生确实是超出了绝大多数考生的水平。
语文月刊胡家俊:另外一个是读者对象的提醒,很有必要。
读者对象的安排,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的读者对象的设定,要定好,贯穿全文。
广州邱海林:读者对象有“显”“隐”之分。
去年的I卷是明确要求,即使没有明确要求,考生也应该心里有数,虚拟一个(类)读者对象。
安徽黄硕:这篇作文写得很好。
专家所提意见也都非常准确。
江门袁其顺:标题眼光独到。
语文月刊胡家俊:这篇文章对材料的处理,也是值得学习的。
全文是运用材料,把材料融合到自己的话语体系之中。
不是简单的引用材料。
安徽黄硕:文章的最大优长在于表达。
段落是细碎了点。
其实,观点就是求同存异,只是,他作了聪明新颖的表达,文字熟练老成。
思维清晰严谨自然。
每个思维段落都很简练语文月刊胡家俊:题目没有要求以这两对父母为写作对象,我们可以理解为只是作为中立者的表达。
成都翟晓周:谈文化背景下的育儿问题或者从育儿问题探究文化。
这是这道题的两个方向。
安徽黄硕:本文已有拓展。
从容的表达,不像是个紧张考试中的文字。
成都翟晓周:离开材料空谈文化和离开文化谈育儿都未准确理解任务指令。
寻找文化的舒适区。
观点倒不是多新颖和高层次。
是表达,给出的术语,让人感觉别致,有亮点,新颖。
构建文化繁荣和发展的思维体系,以此来来思考,会有较高的立意和大一点的格局。
对照式是比较好的分析说理的办法。
成都翟晓周:对于考场作文,表述中出现“材料中……”,我视为表达硬伤。
语文月刊胡家俊:某专家对2018年高考备考的几点意见:1.坚持立德树人原则:从命题材料的选择和写作立意上要体现出来。
2.明确写作要求,注重整体理解: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命题是针对部分学生从材料中随便找一个词就写的问题进行纠偏。
具体来说,要完成题目提出的所有要求,要对材料有整体理解。
3.关注现实:任务驱动型写作是全国作文题的命题趋向。
4.注重思辨性:最好不要从材料中选一两个对象,引申出一个话题,然后分析就完了。
在文章中最好有一段论证的内容,把你的理由说充分,就是说要注意培养学生写文章要充分说理。
语文月刊胡家俊:翟老师,就拿上面深圳这位同学来说,您具体怎么给分?这个表述问题,您会扣他多少分?成都翟晓周:18+19+18-1=54。
表述上就扣1分。
广州邱海林:19+17+18=54。
我认可内容,不认可表达。
成都翟晓周:立意再提升一点,概念诠释清楚,再充实一点,接近满分。
舒适的文化区间,这个表述获得加分了。
安徽黄硕:表达上,该生会用各种句式和技巧。
当然,内容也很好,没有什么空话。
语文月刊胡家俊:19+18+20=57,我打这个分数。
成都翟晓周:这有个尺度宽严的差异。
安徽黄硕:如对比论证,分号阐释,省略号拓展,复句和句群论述等。
安徽黄硕:我赞成湖边分数。
我也是这个分数。
语文月刊胡家俊:是的,要跟整体考生的水平相比较。
假如这篇文章跟普遍学生比,已经是超越级别的了也可以打60.宁德李家良:19+18+20=57,我打这个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