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藏象脏腑关系优秀课件

藏象脏腑关系优秀课件

4.君相安位:君火相火,各安其位。
病理上,称为心肾不交。主要表现为阴虚 火旺、阳虚水泛、精亏神逸。
(四)心与肾
心肾相交示意图
水火既济

精神互用

君相安位
心肾水火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心火不亢 心阳
下 温
肾阳
温煦 推动 兴奋 凉润 宁静 抑制
温煦 推动 兴奋 凉润 宁静 抑制
心阴
上 济
肾阴 肾水不寒
精神互用示意图
病理状态下肝郁化火,或肝气上逆,肝火上 炎,可耗伤肺阴,使肺气不得肃降,而出现 咳嗽、胸痛、咯血等肝火犯肺证,称为“左 升太过,右降不及”。
的辅助。 正常的血液循环,又能维持肺的主气司呼吸功能。 宗气是连结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的中心环节。 在病理上,心的搏动与肺的呼吸是相互影响的。
心血载气并维持肺之呼吸
(主血)心
(宗气)
肺气助心行血
肺(主气)
心肺关系示意图
心主行血,有助肺的呼吸

宗气

肺主呼吸,推动心的行血
在病理上
肺气虚弱,行血无力 肺失宣肃,肺气壅塞
病理情况
气虚—脾虚(食少、腹胀、便溏、肢倦);肺弱 (面白、少气、咳喘)—脾虚肺弱证。 湿滞—脾为生痰之源,水不化津,转为痰浊;肺为 贮痰之器,痰浊停肺,引起咳喘—水湿、痰饮。
(六)肺与肝
主要体现在人体气机升降的调节方面。
肝气左升,肺气右降,升降协调,对全身气 机的调畅,气血的调和,起着重要的调节作 用,古人称为“龙虎回环”。
1.气的生成:肺主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 气;脾主运化,化生水谷之精并进而化为谷 气。清气与谷气在肺中汇为宗气,宗气与元 气再合为一身之气。宗气的生成决定一身之 气的盛衰。有“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 源”之说。病理上常见肺脾两虚。
2.水液代谢:肺脾两脏协调配合,相互为 用,是保证津液正常输布与排泄的重要环节。






互 资



调 控

(四)心与肾
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
1. 水火既济:心位居上,故心火(阳)必 须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肾位居下,故肾 水(阴)必须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
2.精神互用:心藏神,肾藏精。精能化气 生神;神能控精驭气。故积精可以全神,神 清可以控精。
3.精血互生—心主血,肾藏精,精和血都 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物质。
1.血液运行方面:心气主行血,肝气主疏 泄和藏血,两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 正常运行。
病理上,可出现心肝血虚证或心肝血瘀证。
2.精神情志方面:心血充盈,心神健旺, 有助于肝气疏泄,情志调畅;肝气疏泄有度, 情志畅快,亦有利于心神内守。
病理上,心神不安与肝气郁结,心火亢盛 与肝火亢逆,可两者并存或相互引动,出现 心肝气郁证或心肝火旺证。
脏腑之间的关系主要有: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五脏之气,皆相贯通”
心、肺、脾、肝、肾五脏有各自的生理功能和特定的 病理变化,但五脏之间又存在着密不可分的生理联 系和病理影响。
五脏之间关系的研究,不能只局限于五行的生克乘侮 范围,更需以五脏生理功能之间的相互制约、依存、 滋生、协调等方面加以阐述。
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
肺与脾的关系示意图
水液输布: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肺司宣降,输布水液


宗气生成:脾化水谷之精, 化气上输肺,与吸入清气合
五、肺与脾
肺司呼吸 脾主运化
吸入自然界 清气
吸收水谷之 精气
肺通调水道 脾运化水液
输布排泄水液 吸收输布水液
聚于
生成
胸中
宗气
水液代谢正常
藏象脏腑关系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四、五脏与奇恒之腑的关系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的一个有机整体。 脏腑之间的密切联系,除解剖结构上得以一 定体现外,主要是在生理上存在着相互制约、 相互依存和相互协同的关系。这种关系,突 出表现在五脏的系统分属关系、五脏的生克 制化关系、五脏的气血阴阳关系等方面。



生 调 化养
行摄








摄 生

病理: 1、心肾不交—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心火亢 盛,下劫肾阴—失眠、心悸、怔忡、心烦、腰膝酸 软、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症; 2、水气凌心—肾阳虚损,下焦水寒不化,上凌于 心—在上则心悸怔忡、唇舌青紫;在下则水肿、形 寒肢冷、尿少。
(五)肺与脾
表现在气的生成与水液代谢两个方面。
三、心与肝
心主血 肝藏血
推动血行 贮藏调节血量
血液运行正常
心主神志 肝主疏泄
主管精神活动 调节情志活动
维持精神情志 活动正常
心与肝的关系示意图
促进血液运行:心主行血,肝主疏泄藏血 (病理上:心肝血虚证,心肝血瘀证)


调控精神情志:心藏神,肝调畅情志 (病理上:心肝气郁证,心肝火旺证)
心肝神魂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易致心血瘀阻 肺病及心
(心悸、心胸闷痛)
心气不足 心阳不振
血行不畅
可影响肺主呼吸 (胸闷、咳喘)
心病及肺
(二)心与脾
1. 血液生成方面:心主一身之血,心血供 养于脾以维持其正常的运化功能。脾主运化 而为气血生化之源。
病理上,心脾两虚之证。
2.血液运行方面: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 既有赖于心气的推动以维持通畅而不迟缓, 又依靠脾气的统摄以使血行脉中而不逸出。
(一)心与肺
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同调节
Hale Waihona Puke 供血养肺心行血助肺主气
血以载气
肺气敷布——气行则血行
肺主气
肺朝百脉——助心行血
生成宗气——贯心脉行血
助心主血
积于胸中的宗气是连结心的搏动和肺的呼吸的中心环 节
(一)心与肺 心主一身之血,肺主一身之气,两者相互协调,保
证气血的正常运行。 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依赖于心气的推动,亦有赖于肺气
生理: 心主血、肝藏血—血液充足则心有所主、肝有
所藏疏泄正常,两者相互促进则血运通利;心主神 明,主宰精神活动;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两者 相互协作,神志正常. 病理:
血液亏损—心肝失养—头晕、目眩、心悸、失 眠、月经量少、双目干涩、肢体麻木;神志不安— 心肝血虚/心肝火旺,心与肝相互影响,不养神、神 志狂乱。
病理上,或见气虚血瘀,或见气虚失摄的 出血。
二、心与脾
心血滋养维持脾运
(主血)心
脾(主运化)
脾运化水谷精微化生心血
心主血 脾统血
推动血行 血行脉道
血液运行正常
心与脾的关系示意图
心主行血,促进脾的运化功能(火生土)

病理:心脾两虚

脾主运化,为血液生化之源,使心有所主
(三)心与肝
表现在血液运行及精神情志调节两个方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