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中药学基础《教学大纲》

中医中药学基础《教学大纲》

中医中药学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医中药学基础英文名称: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Chinese herbology课程号(代码):50506225课程类别:选修课学时:42 学分:2.5二、教学目的及要求本课程以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教学内容以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三基”为主线,通过本课程学习,拟达到以下要求:1.掌握中医气血津液及的脏腑含义及内容,熟悉各脏腑及气血津液的基本生理功能;掌握中医病因学的主要内容及各种致病邪气的特点。

2.熟悉辨证中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

3.掌握中药学的性能的含义以及包含内容;掌握药物的功效与主治病证。

4.记忆各节掌握中药的功效及部分药物的主治病证特点。

三、教学内容上篇中医学基础教学内容1.绪论1.1中医药发展简史。

1.2.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2.1整体观念。

1.2.2辨证论治1.3.中医学的思维方式2.阴阳五行2.1阴阳学说2.1.1阴阳的基本含义2.1.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2.2五行学说2.2.1五行的基本含义2.2.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3.气血津液3.1气的含义及分类、运行及生理功能3.2血的含义、生成与运行及生理功能3.3津液的含义、生成与输布排泄及生理功能3.4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4.脏腑经络4.1五脏4.1.1心的生理功能4.1.2肺的生理功能4.1.3脾的生理功能4.1.4肝的生理功能4.1.5肾的生理功能4.2六腑4.2.1胆的生理功能4.2.2胃的生理功能4.2.3小肠的生理功能4.2.4大肠的生理功能4.2.5膀胱的生理功能4.3奇恒之腑的内容4.4脏腑之间的关系4.5经络的概念及组成5.病因5.1六淫邪气内容及致病特点5.2疫疠邪气的致病特点5.3七情的内容以及影响的脏腑5.4饮食劳倦致病5.5其他病因(痰饮与瘀血、外伤等)致病特点6.病机与发病6.1病机的发生、发展与变化6.2发病条件7.四诊7.1望诊的主要内容7.2闻诊的主要内容7.3问诊的主要内容7.4切诊的主要内容8.辨证8.1八纲辨证的内容及要点8.2气血津液辨证的内容及要点8.3脏腑辨证的内容及要点8.4其他辨证的内容及要点9.预防与治则9.1预防疾病采取的措施9.2中医治病的主要原则教学要求包括的内容、含义及致病特点;八纲辨证的内容,气病、血病辨证的内容以及“主证”特点。

2.熟悉中医学的特点;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含义;脏腑(五脏六腑)的组成,呈表里关系的脏与腑;脏腑辨证包括的主要内容。

3.了解中医药的起源;奇恒之腑的内容;经络的含义与组成发病以及与病机、诊法的内容、其他辨证、预防与治则等的大致内容。

考核知识点1.中医学的特点。

2.脏腑、五脏、六腑的内容;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呈表里关系的脏与腑;分别与官窍的关系。

3.气的含义以及包括内容;气、血、津液各自的生理功能。

4.六淫邪气、七情包括的内容,各自的致病特点以及七情影响的脏腑功能;瘀血、痰饮的致病特点及临床特点。

5.四诊的内容;望闻问切诊含内容。

6.辨证的主要内容;八纲辨证与气血津液辨证内容以及特点。

中篇中药学基本知识中药常识与基本理论(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对中药的产地、采制与贮存的学习,要求掌握炮制的目的,了解中药材特定产地、恰当的采收时节、炮制加工是否合理以及药材贮存是否得当,均会直接影响药材质量,进而影响临床效应。

通过学习中药性能的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内容的学习,充分认识中药性能是中药基本理论的核心部分,其主要包括的内容。

要求掌握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的含义,确定依据以及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掌握五味各味的作用特点;影响升降浮沉和毒性的主要因素。

通过学习中药的应用,要求掌握中药的配伍关系,十八反与十九畏的内容;确定中药用量的主要依据;中药七情配伍关系以及配伍禁忌。

熟悉中药用量含义以及特殊煎煮方法。

了解中药的配伍、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及食忌的含义以及包括的主要内容;汤剂的一般煎煮方法;服药方法。

(二)主要内容与考核内容10.1中药的产地与采制与贮存10.1.1道地药材的含义,各地代表性道地药材。

10.1.2植物药材中全草类、叶类、花类、果实或种子类、根或根(块)茎类、树皮或根皮类的一般采集原则。

10.1.3炮制的目的;炮制方法的分类;水飞、炙的含义。

10.2中药性能的含义以及包含的内容10.2.1四气的含义以及确定依据,四气的临床意义。

10.2.2五味的含义,各味代表的药物作用。

10.2.3升降浮沉的含义,以及临床意义;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10.2.4归经的含义,确定依据,以及临床意义。

10.2.5毒性的含义,影响毒性的因素以及对待中药毒性的正确态度。

10.3中药的应用10.3.1中药的配伍:关于中药的配伍目的,七情配伍关系内容及各情含义;对待各种配伍关系的原则。

10.3.2用药禁忌(包括配伍禁忌,病证用药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等主要内容)。

10.3.3中药的剂量的含义;确定剂量的依据。

10.3.4中药的用法包括给药途径、应用形式、汤剂的煎煮方法、服药方法等内容。

常用中药(170味)[学习要求]掌握50味常用中药的分类归属、功效与应用、特殊用法用量及特殊使用注意。

熟悉中药应用以及60味常用中药的分类归属、功效与主治病证、特殊用法用量与特殊使用;并了解60味常用中药的分类归属、功效、特殊用法用量与特殊使用注意等内容。

[学习内容]11.1解表药的含义、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及分类。

11.1.1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荆芥、紫苏、生姜)11.1.2发散风热药(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柴胡、升麻、葛根、蝉蜕)[目的要求]通过对解表药概述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掌握解表药的含义、功效与主治病证,使用注意;了解解表药的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以及分类。

通过对解表药中发散风寒、发散风热各具体药物的学习:要求掌握麻黄、防风、羌活、薄荷、桑叶、菊花(6味)的分类归属、功效、应用、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熟悉桂枝、荆芥、牛蒡子、柴胡、葛根(5味)的分类归属、功效与主治病证、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了解白芷、细辛、紫苏、生姜、蝉蜕、升麻(6味)的分类归属、功效、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学习内容]11.2.清热药的含义、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及分类。

11.2.1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栀子、芦根、夏枯草)11.2.2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11.2.3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蒲公英、鱼腥草、败酱草、白头翁、马齿苋)11.2.4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水牛角)11.2.5清虚热药(青蒿、地骨皮)[目的要求]通过对清热药概述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掌握清热药的含义、功效与主治病通过对清热药各类具体药物的学习:要求掌握石膏、知母、黄芩、黄连、金银花、连翘、生地黄、牡丹皮、青蒿(9味)的分类归属、功效、应用、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熟悉栀子、夏枯草、黄柏、板蓝根、鱼腥草、玄参、赤芍、水牛角(8味)的分类归属、功效与主治病证、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了解芦根、龙胆、大青叶、蒲公英、败酱草、白头翁、马齿苋、地骨皮(8味)的分类归属、功效、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学习内容]11.3泻下药的含义、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及分类。

11.3.1攻下药(大黄、芒硝、番泻叶)11.3.2润下药(火麻仁、郁李仁)11.3.3峻下逐水药(甘遂、牵牛子)[目的要求]通过对泻下药概述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掌握泻下药的含义、功效与主治病证,使用注意;了解泻下药的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以及分类。

通过对泻下药各类具体药物的学习:要求掌握大黄、芒硝(2味)的分类归属、功效、应用、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了解番泻叶、火麻仁、郁李仁、甘遂、牵牛子(5味)的分类归属、功效、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学习内容]11.4祛风湿药的含义、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及分类。

11.4.1祛风湿散寒药(独活、威灵仙、木瓜)11.4.2祛风湿清热药(防己、秦艽)11.4.3祛风湿强筋骨药(桑寄生、五加皮)[目的要求]治病证,使用注意;了解祛风湿药的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以及分类。

通过对泻下药各类具体药物的学习:要求掌握独活、桑寄生(2味)的分类归属、功效、应用、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熟悉秦艽、五加皮(2味)的分类归属、功效与主治病证、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了解威灵仙、木瓜、防己(3味)的分类归属、功效、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学习内容]11.5化湿药的含义、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

具体药物:广藿香、厚朴、苍术、砂仁[目的要求]通过对化湿药概述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掌握化湿药的含义、功效与主治病证,使用注意;了解化湿药的性能特点、配伍应用。

通过对化湿各药的学习:掌握广藿香、苍术、厚朴(3味)的分类归属、功效、应用、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了解砂仁(1味)的分类归属、功效、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学习内容]11.6利水渗湿药的含义、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

具体药物:茯苓、薏苡仁、泽泻、猪苓、车前子、滑石、茵陈蒿、金钱草[目的要求]通过对利水渗湿药概述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掌握利水渗湿药的含义、功效与主治病证,使用注意;了解利水渗湿药的性能特点、配伍应用。

通过对利水渗湿各药的学习:要求掌握茯苓、茵陈(2味)的分类归属、功效、应用、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熟悉薏苡仁、车前子、金钱草(3味)的分类归属、功效与主治病证、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了解泽泻、猪苓、滑石(3味)的分类归属、功效、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学习内容]11.7温里药的含义、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

具体药物: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目的要求]通过对温里药概述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掌握温里药的含义、功效与主治病证,使用注意;了解温里药的性能特点、配伍应用。

通过对温里各药的学习:要求掌握附子(1味)的分类归属、功效、应用、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熟悉干姜、肉桂(2味)的分类归属、功效与主治病证、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了解吴茱萸(1味)的分类归属、功效、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学习内容]11.8理气药的含义、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

具体药物:陈皮、枳实、木香、香附、薤白[目的要求]通过对理气药概述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掌握理气药的含义、功效与主治病证,使用注意;了解理气药的性能特点、配伍应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