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B诊疗常规
——M受体拮抗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编写组. M受体拮抗剂临床应用专 家共识.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4; 35(2):81-86.
BPH合并OAB症状的发生率
• 47%的膀胱出口梗阻(BOO)患者同时合并有OAB1 • 高达约 50%的BOO合并OAB的患者在BOO解除后
OAB症状仍然存在2
BOO合并 OAB症状:
泌尿系感染和OAB症状相互影响
尿路感染
OAB症状
• 女性急性膀胱炎在无并发症时,一般仅需抗生素长,单用 抗生素治疗下尿路症状缓解欠佳
• 抗生素治疗不佳时首要的策略是进行泌尿系统的全面检查
• 当泌尿系统无其他伴发疾病,而患者存在尿急时,在抗菌治 疗的同时联合M受体拮抗剂可明显改善症状,缩短疗程
膀胱过度活动症诊断与治疗
武汉协和医院泌尿外科 石瑛
一、定义
2014版《膀胱过度活动症诊断治疗指南》规范定义: 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OAB)被国
际尿控学会(ICS)定义为一种以尿急为特征的症候
群,常伴有尿频和夜尿症状,伴或不伴有急迫性尿 失禁,没有尿路感染或其他明确的病理改变。
状与排尿期症状构成比各占50%左右; • “排尿期症状为主”,表现为排尿期症状构成比大于
60%。
谢谢!
20
15
10
5
0 18-29 30-39 40-49 50-59 60-69 ≥70 年龄(岁)
三、病因及发病机制
• 神经源性学说:中枢神经、外周神经、膀胱传 入神经的异常
• 肌源性学说:逼尿肌平滑肌细胞的自发性收缩 和肌细胞间冲动传递增强均可以诱发逼尿肌不 自主收缩
四、诊断
未 发 现 明 确 病 因 OAB
尿急:定义OAB的关键
尿急
减少排 尿间隔
尿频和 夜尿增加
减少每次 排尿量
急迫性尿失 禁
OAB是LUTS的一部分
• 储尿期LUTS等同于OAB症状,但LUTS除了储尿期症状, 还包括排尿期症状和排尿后症状
储尿期症状
•尿急症 •尿频 •夜尿 •尿失禁
排尿期症状
•尿流变细 •尿流分叉 •尿流间断 •尿踌躇 •排尿费力 •尿滴沥
排尿后症状
•排尿后滴沥 •尿不尽
二、流行病学
• 据2011年发表的数据显示中国OAB的总体患病率为6.0%,且41 岁及以上人群OAB的患病率为11.3%,即每10人中就有超过1人 患有OAB,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明显升高。
41岁以上人群 OAB患病率(%)
OAB患病率(%)
35
30
男性
女性 25
尿急、尿频、夜尿、急迫性尿失禁
筛选性检查(病史、体检、 实验室、泌尿外科特殊检查)
可疑或伴有其他病变
选择性检查(病原菌、细胞学、 影像学、内腔镜、尿动力学)
有 异
常
无阳性发现
发
现
继发或伴发的OAB症状
BOO
神经病变
逼尿肌收缩受损
压力性尿失禁
其他疾病
OABSS(Overactive Bladder Symptom Score),对OAB 症状进行量化、用于评价OAB的严重程度
神经调节 外科手术 针灸治疗
六、其他疾病伴发OAB的诊治原则
• OAB虽然是一个独立的症候群,但在临床上,许多泌尿科疾 病常常会伴发OAB症状,如:
女性
尿路感染 尿道梗阻 萎缩性阴道炎 间质性膀胱炎 术后尿失禁
糖尿病 神经源性膀胱
盆腔手术 压力型尿失禁(SUI)……
男性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 膀胱出口梗阻(BOO)
OABSS问卷表包含4个OAB症状相关的问题: 白天排尿 夜间排尿 尿急症 急迫性尿失禁
五、治疗
• 首选治疗
行行为为治治疗疗
生活方式指导 膀胱训练 盆底肌训练
生物反馈治疗 其他行为治疗
药物治疗
M受体拮抗剂
其他药物:如镇静和抗焦虑 药物
• 可选治疗
A型肉毒毒素逼尿肌注射 膀胱灌注辣椒辣素或RTX
膀胱结石 尿道狭窄 膀胱癌 前列腺癌 糖尿病 神经源性膀胱 术后尿失禁……
积极治疗原发病 使用抗OAB药物,缓解症状
泌尿系感染伴发OAB症状的机制
60%的尿路感染(UTI)的患者,会从稳定性膀胱 进展为逼尿肌过度活动(DO)
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会导致泌尿功能紊乱,患者 容易发生OAB症状,如急迫性尿失禁
47%
BOO解除后 症状仍存在:
50%
1. Lee JY, et al. BJU Int. 2004 Oct;94(6):817-20. 2. Starkman JS, et al. J Urol. 2008 Mar;179(3):1018-23.
治疗策略:以症状控制为中心
BPH合并OAB患者
储尿期症状为主*
排尿期症状+储尿期症状*
M受体拮抗剂
α1受体阻滞剂
α1受体阻滞剂+M受体拮抗剂
4-6周后储尿期LUTS仍持续存在
α1受体阻滞剂+M受体拮抗剂
“患者与医生共同判断的症状构成”的概念,分为三类: • “储尿期症状为主”,表现为储尿期症状构成比大于
60%; • “储尿期症状与排尿期症状共存”,表现为储尿期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