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分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研究(doc 23)二级分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型与调整机制二级分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优化取向应着眼于6个方面:一是优化系统内部的资金配置机制,变差额集中配置为全额集中配置,提升资金配置的决策层次;二是优化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型;三是完善内部资金价格体系,是对全额集中的上存资金不分种类、期限,以支行为单位设立单一帐户,确定一个档次利率。
把全额配置的借用资金划分为备付资金限额借款、信贷资金借款、内部资金占用限额借款和超限额借款四大类,依据借用资金的不同种类制定差别利率;四是完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有效性和缺陷性信息反馈机制;五是建立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及调整规程;六是建立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效应的反干扰机制。
内部资金转移理论价格是制定内部资金转移实际价格的基准,内部资金转移实际价格围绕基准价格上下浮动。
在深入分析内部资金转移机制改革取向和转移价格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构筑内部资金转移中的上存资金、借用资金的基准利率和实际执行利率的核定模型,进一步探讨定价模型中主要因素定量及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 集中配置资金全额借贷制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形成机理定价模型调整机制在市场经济社会里,实现安全性约束前提下的整体盈利最大化是每一个商业银行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永恒主题。
推进这一主题活动的一项重要政策性措施,就是对直接影响分权商业银行的整体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的内部资金流通进行必要的约束管理与激励管理,而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则是一种有效的调控工具。
近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积极改革和正确运用这一调控工具,有效地促进了系统内部资金流向和流量结构的优化,但也存在着资金价格失真、资金运行不畅、调控效能不高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和暴露已有很长时间,缘何至今未能得以妥善解决?个中原因尽管很多,但根子无非两条:一是却未必是一条较有效的途径。
应当将市场调节与计划调控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是说,在所设计的资金资源内部转移定价机制中要隐含着资金供求关系和资金市场价格因素,使资金供求关系和资金市场价格在制定和调整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还要包含内部资金供给与需求双方的资金利润率目标参数,通过这一参数的变动,确保依据资金资源内部转移定价机制制定和调整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更有利于实现系统整体资产质量的最优化和整体经营效益的最大化目标的圆满实现。
四是有益于支行经营效益的公正、公平、合理评价和比较。
实施分部经营管理目标责任制是有效运用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促进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稳定、快速、高效、安全、持久发展的客观需要与必然趋势。
经营效益是经营管理目标体系中的核心指标,是经营管理目标责任制评价和考核的重中之重。
对支行经营成本与效益起着重要的分配、转移作用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应当在制定和调整时兼顾上存资金支行、借用资金支行的合理经济利益,本着成本与收益对称、风险与收益对称、整体与支行利益共同最大化的原则,合理制定和适时调整内部资金转移价格。
五是设计的资金资源内部转移定价机制简单易行、切实有效。
我们设计资金资源内部转移定价机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于使现实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制定与调整工作增强效率性、规范性、有效性和公正性。
这就要求设计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在实践上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要符合现实商业银行信贷资金运动规律,紧贴现实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条件,在定价模型中设置的经济参数不能太多,各经济参数的数据在现实财务核算系统中能够容易拿到。
基于以上考虑,笔者认为二级分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优化取向应着眼于以下6个方面:首先,优化系统内部的资金配置机制。
长期以来,工商银行资金营运由于配置决策层次较低、配置主体多元化、配置方式和手段落后等因素的综合作用而形成的系统内部资金转移调控乏力、低效,导致了全行资金配置的整体质量较差和效益不高。
为此,急需深化资金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系统内部的资金配置机制。
基本思路是根据总行姜建清行长“逐步建立和完善内部资金价格形成机制和传导机制,按照先分行、后总行的步骤建立资金中心的组织模式,推行内部资金借贷制,逐步实现对全部资金来源和运用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并在部分一级分行逐步推广收支两条线的资金集中管理办法”的指示精神,变差额集中配置为全额集中配置,提升资金配置的决策层次,在更大范围内按更高标准来配置资金,以尽快形成高效的资金“硬约束”机制,优化全行资金配置结构,提高全行资金配置的整体质量和效益。
其次,优化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型。
基本思路是将净上存资金支行、净借用资金支行、二级分行作为一个经济利益既统一又有差异的整体系统,从这3个行为主体的成本——收益角度入手进行资金资源配置中供求行为方向分析。
在完全利率杠杆决定资金供求是否作为的条件下,支行扩大净上存资金旨在追求比增加贷款等其他资产或不增加存款负债更多的帐面效益和实际得利,支行扩大净借用资金旨在追求比增加存款等其他负债或减少(不增加)贷款更多的帐面效益和实际得利,二级分行行集中统一调剂和控制下属支行的资金配置关系,旨在通过资金供求价格关系的理顺和协调,追求全系统整体资产质量的最优化和整体经营效益的最大化。
根据这三者行为方向进行整合,寻求较佳结合点,体现在妥善兼顾净上存资金支行、净借用资金支行的合理经济利益关系的同时,确保二级分行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以二级分行整体资产质量最优化和整体经营效益最大化为核心目标,正视三类行为主体的寻利行为特征及其对系统内部资金流向及空间结构的影响,引入财务政策效应关系。
在此基础上,将支行划分为两大类,即贷款低效高险支行、贷款高效低险支行,通过分别对这两类支行进行成本——收益比较分析,建立有力激励贷款低效高险支行积极扩大净上存资金或减少净借用资金而努力增加存款和压缩低效贷款的上存资金利率的定价数学模型、贷款高效低险支行积极扩大净借用资金或减少净上存资金而努力扩大有效贷款的借用资金利率的定价数学模型。
尔后,按照二级分行从内部资金转移利差寻利向外部发放贷款寻利转变,设定上存资金利率与借用资金利率在总体水平上保持“保本利差”状态关系的原则,对激励贷款低效高险支行积极扩大净上存资金或减少净借用资金而努力增加存款和压缩低效贷款的上存资金利率的定价数学模型、贷款高效低险支行积极扩大净借用资金或减少净上存资金而努力扩大有效贷款的借用资金利率的定价数学模型进行综合分析,推导出确保系统内部信贷资金从低效高险支行向高效低险支行转移得以顺利完成和可持续运行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基准价格的数学模型。
第三,完善内部资金价格体系。
其基本思路是对全额集中的上存资金不分种类,不分期限,以支行为单位设立单一帐户,确定一个档次利率。
把全额配置的借用资金划分为备付资金限额借款、信贷资金借款、内部资金占用限额借款和超限额借款四大类,依据借用资金的不同种类制定差别利率。
同时,按照不同期限制定差别利率,但差别期限利率档次不宜太多。
确定合理的比价关系,以一年期基准利率为参照系,合理制定和调整不同性质、不同期限的内部资金转移的基准利率和执行利率。
从而,建立一个全面反映筹资成本、贷款收益、目标利润水平,具有调控高效有力和适应市场客观需要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体系。
第四,完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有效性和缺陷性信息反馈机制。
其基本思路是构建上对下的评判系统和下对上的反映系统,即:一是从考察资金供给支行、资金需求支行的信贷资金筹集和运用行为方向出发,通过比较分析建立贷款低效高险支行、贷款高效低险支行在信贷资金筹集和运用上的行为偏好指标体系,通过比较分析来评判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有效性和完善性。
二是从考察资金供给支行、资金需求支行对二级分行制定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认同度出发,通过广泛征求资金供给支行、资金需求支行对二级分行制定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缺陷性意见和改进建议,疏通意见和建议的反映通道。
从而,使二级分行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所制定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有效性和缺陷性信息,以提升制定和调整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客观性、合理性、适时性和有效性。
第五,建立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及调整规程。
其基本思路是从增强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及调整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有序化的价值取向出发,以规范文件的形式明确: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种类和档次,各种转移价格是依据什么制定或调整的,又是怎样制定或调整的,制定或调整内部资金转移价格要按什么程序操作以及怎样操作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制定或调整的审查和审批程序与权限的具体规定,等等。
第六,建立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效应的反干扰机制。
在完全利率杠杆决定资金供求是否作为的条件下,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杠杆可以十分有效地撬动内部资金供求关系发展和整个系统资金资源的安全高效运作。
然而,在现实经济金融生活中,完全由利率杠杆决定资金供求是否作为条件是不具备的,还有许多经济性的或非经济性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行为主体的资金供求行为,进而影响着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对系统内部资金资源整体优化配置功能作用的充分发挥。
因此,应当建立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效应的反干扰机制。
其基本思路是改善财务核算管理机制,以确保收入和成本核算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改革利润计划任务指标的核定与考核方法,改基数法为零基法,将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型测定的单位上存资金目标利润和单位信贷资金借款目标利润作为综合核定并考核各支行利润计划任务指标,以增强核定和考核利润目标任务指标的科学合理性和准确性;改革信贷规模管理调整,强化以质量和效益配置贷款资产的价值取向.二、优化资金资源内部转移定价机制的具体构想二级分行系统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应当包括5个层次内容,即:系统内部资金配置方式、价格核定模型系统、价格种类体系、定价操作方略、价格调整时差体系。
其中价格核定模型系统是整个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构成主体。
1、优化二级分行系统内部资金配置方式根据系统内部资金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资金借贷制”取向,应当按照“全额集中、按效分配、合理计价”的原则改造二级分行系统内部资金配置机制的实现形式和内容结构。
(1)资金资源全额集中。
二级分行把下属支行的所有资金资源(包括各项存款、同业存放、汇出汇款、各项应付款、所有者权益等)实行全额集中管理。
通过以支行为单位设立单一的“上存资金”帐户进行计缴核算,确定合理的资金资源上存价格水平。
(2)资金资源的择优配置。
以二级分行为系统资金资源配置的主体单位,支行为系统资金资源配置的对象单位,二级分行按照资金资源运用性质,集中计缴支行的一级存款准备金、二级存款准备金(不通过支行借款反映和核算),将支行进行经营管理活动所需的借用资金分成备付资金限额借款(包括人民银行往来备付、系统内往来备付、现金备付借款)、信贷资金借款、内部资金占用限额借款、超限额借款(包括备付资金超限额部分、内部资金占用超限额部分)四大项目,根据“效益优先,择优配置”的原则确定资金资源配置的项目结构和区域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