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保护原理考试复习重点

植物保护原理考试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1.植物保护学: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以经济科学的方法,保护人类目标植物免受生物危害,提高植物生产的回报,维护人类物质利益和环境利益的一门既是基础理论,又具应用价值的科学。

2.有害生物:广义上讲,是指一切危害人类及其财产,环境的生物。

从植物保护上讲,则是指危害人类目标植物,并能造成显著损失的生物,一般将其概括为病、虫、草、鼠。

3.生物灾害:指有害生物大量繁殖、蔓延或扩散,严重危害目标植物,给人类带来严重经济损失的现象。

4.前口式:口器着生于头部的前方,与身体的纵轴成钝角或几乎平行的头式,适用于捕食动物或其他昆虫。

5.下口式:口器着生于头部的下方,与身体的纵轴垂直的头式,适用于咀嚼植物性食料,是比较原始的头式类型。

6.纵脉与横脉:多数昆虫的翅面上有很多凸起或凹陷的线条,称为翅脉,对翅膜起着支架的作用。

其中从翅基到边缘的翅脉称为纵脉,连接两纵脉之间的短脉称为横脉。

7.体外消化:刺吸式口器的昆虫,在刺吸汁液时,先将唾液注射到植物或动物的组织中,把构造复杂的养分分解成简单的成分,如把淀粉分解成单糖,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等,然后才能把营养吸入体内,这一过程称为体外消化。

8.孤雌生殖:也称单性生殖,即卵不经过受精也能发育成正常的新个体。

9.多型现象:是指同一种昆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机能上表现为三种或更多种不同个体的现象。

10.翅的连锁器:为了保持前后翅行动一致而将昆虫的前后翅连为一体的特殊构造。

11.性二型现象:性二型是指在雌雄异体的有性生物中,反映身体结构和功能特征的某些变量在两性之间常常出现固有的和明显的差别,使得人们能够以此为根据判断一个个体的性别现象。

12.世代:昆虫的卵或若虫,从离开母体发育到成虫性成熟并能产生后代为止的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

13.保护色:保护色是指动植物把体表的颜色改变为与周围环境相似,这种颜色叫保护色。

二、填空1.昆虫触角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柄节、梗节、鞭节2.蜻蜓的触角为刚毛状,蜜蜂触角为膝状3.螳螂前足属于捕捉足,蝗虫后足属于跳跃足4.节肢动物门5.上唇、下唇、上颚、下颚、舌6.捻翅目雄虫的前翅类型均为平衡棒。

7.蚂蚁属于膜翅目;白蚁触角为念珠状。

8.昆虫迁移称为迁飞。

9.第一次产卵经历的时间,称为产卵前期;产卵结束,称为产卵期;到成虫死亡,称为产卵后期。

10.昆虫可分为:单食性,寡食性。

三、选择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昆虫是唯一具翅的无脊椎动物2.下述昆虫中,哪一类不具有多型现象:金龟子3.下列关于昆虫体壁说法不正确的是:表皮层是由皮细胞层向外分泌而成的细胞性组织4.蝉和蝗虫的头式分别属于:后口式、下口式5.家蚕的孤雌生殖属于偶发性。

6.说法正确的是:刺吸式口器害虫进行防治。

7.昆虫的幼虫期是危害最严重的时期,说法错误的是:蛾类幼虫属于寡足型。

四、简答1.简述植物保护学的研究内容①有害生物的生物学②有害生物发生规律与灾害预测③有害生物防治对策与措施2.简述昆虫纲的基本特征①体躯由若干环节组成,集合成头胸腹三部分②头部是取食和感觉的中心,具有口器和触角,通常还有复眼和单眼③胸部是运动和支撑的中心,成虫具有三对足,一般还有两对翅④腹部是生殖与代谢的中心,包括生殖系统和内脏⑤具有变态发育的特点3.会变态类昆虫的个体发育主要由哪几个阶段组成?其幼虫有哪些类型?(1)由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阶段组成:①卵期:卵自产下后到孵出幼虫或若虫所经历的时间②幼虫期:幼虫或若虫从卵内孵出,发育到蛹或成虫之前的整个发育阶段③蛹期:从幼虫转变为成虫的过渡时期④成虫期:成虫从出现到死亡所经历的时间(2)原足型、多足型、寡足型、无足型五、论述题1.试述昆虫繁盛的原因?①体形细小。

大多数昆虫体形细小,少量食物就可以满足生长和繁殖的营养需求。

在生存空间、避敌、顺风迁飞等方面都有优势②有翅能飞。

飞行能力给昆虫在避敌、觅食、求偶、扩散等方面带来极大好处。

③取食器官多样化。

不同类群的昆虫有着不同类型的口器,从而避免了食物竞争。

④繁殖力强。

昆虫产卵数量多,社会性昆虫和孤雌生殖类昆虫生殖能力强大⑤变态和发育阶段性。

大部分昆虫的幼虫期和成虫期在生境和食性上有很大差别,从而避免了同种或同类昆虫在空间、食物等方面的竞争。

⑥适应力强。

昆虫生活周期短,有益的突变容易遗传下去。

昆虫休眠或滞育能够应对周期性的或长期的不良环境条件2.休眠与滞育的特点是什么?影响昆虫滞育的因素有哪些?(1)休眠的特点:a,由于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引起昆虫生长发育停止,不食不动;b,环境条件一旦转变为适宜条件,生长发育迅速恢复正常状态;c,是昆虫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对不良环境条件的一种暂时的适应;d,分为冬眠和夏眠。

(2)滞育的特点:a,不论环境条件适宜与否,出现生长发育停止,不食不动;b,是昆虫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遗传特性;c,分为专性滞育和兼性滞育;d、光周期的变化是主要因素,激素和调控是内在因素;(3)影响滞育的因素:光周期的变化:短日照滞育型和长日照滞育型;温度;湿度;食物;种群密度;激素。

3.咀嚼式口器的昆虫消化系统分为哪几部分?各部分主要功能?(1)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2)前肠:接受和暂时储存食物,仅有微弱的消化作用;中肠: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重要部位;后肠:排出未利用的食物残渣并吸收其水分,维持虫体水分平衡。

六.备用1植物病害的危害有哪些?作物减产;品质下降;限制作物栽培和供应;毒害人畜;影响外贸出口;增加生产投入;环境污染等2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非生物因素:包括各种化学和物理的环境因素,这类因素所致的病害不能从一个植物传染给另一个;生物因素:由各种病原生物寄生和致病的结果,病原生物大多数是肉眼难于看见的微生物3侵染性病害的构成因素?病害三角:植物病害形成的过程涉及植物/病原物/环境三方面,形成的一种三角关系4植物病害症状的定义?植物患病后显示的能被人类感官所觉察的异常变化状态,就是植物病害的症状。

症状可分为病状和病征。

病状是患病植物本身在受到某种致病因素的作用后,由内及外所表现的不正常状态。

病征是生在在植物生病部位表面的病原体5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有何不同?侵染性病害:有病原生物因素侵染造成的病害,成为侵染性病害,因为病原生物能够在植株间传染,因而又称传染性病害。

非传染性病害:没有病原生物参与,只是由于植物自身的原因或外界环境条件的恶劣所引起的病害,这类病害不会传染6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种类?真菌/细菌/病毒/类病毒/植原体/螺原体/类立克次体/线虫/寄生型种子植物/寄生性藻类7.细菌病害的简易鉴别方法?植物细菌性病害病斑部位上常出现什么?喷菌现象(菌脓外溢)8.植物病毒的传播方式?汁液摩擦或介体传毒(蚜虫)9.植物病原物的侵袭手段?机械力量-突破蜡质层、表皮10.植物的抗病机制有那些层次?被动抗病因素:物理被动抗病因素和化学被动抗病因素主动抗病因素:物理主动抗病因素和化学主动抗病因素11.病原物侵染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12.病原物的侵入途径有哪些?直接侵入:附着胞和侵染丝具有机械压力,侵染丝顶端部分分泌的毒素和酶类物质自然孔口侵入:气孔、水孔、皮孔、柱头、蜜腺等。

伤口侵入13.寄生物的营养方式有几种?死体营养型:病原物先杀死寄主细胞和组织,然后从死亡的细胞中吸取养分;活体营养型:病原物和活的细胞建立密切的营养关系14、什么是病害循环病害从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包括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病原物的繁殖与传播、病原物的初次侵染与再次侵染等。

15.病原物越冬和越夏的场所田间病株;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土壤;病株残体;肥料16.病原物的传播方式气流传播;雨水传播;生物介体;土壤传播和肥料传播;人为因素传播17.植物病害的流行学类型单循环病害(积年流行病害):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传染而没有再传染或者虽有再传染,但作用很小的病害。

多循环病害(单年流年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病原物能够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18.植物检疫的基本属性强制性,预防性19.植物抗病性鉴定的两种途径田间鉴定,室内鉴定20.植物抗病育种的途径引种;选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细胞工程育种;遗传工程育种21.化学防治的优缺点优点:见效快,防治效果好,用法简便等缺点:环境污染,影响人、畜安全,引起植物药害;抗药性22.化学防治的方法有哪些种苗处理;土壤处理;植株喷药;烟雾熏蒸23.如何预防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用最低的用药量和最少的用药次数,来减轻农药对病原物的选择压力;不要长期使用同一种药剂,要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药剂;要了解每类药剂的交互抗性和负交互抗性的情况,对已产生抗药性的农药,应改用与其有负交互抗性的农药品种;加强对抗药性发生情况的鉴别,及时采取措施,制止抗药性的发展;内吸性杀菌剂和传统杀菌剂混合使用,是减少抗药性产生的方法之一。

24.中国的植保方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25.如何理解植物病害综合治理从农业生产的全局出发,根据病害与作物、耕作制度、有益生物和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因地制宜、合理应用各项防病措施来协调和处理好植病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经济,安全,有效的将植物病害的发生控制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