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经济概论论文

世界经济概论论文

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内容提要本文将科技革命放在世界经济史的长河中分析其影响世界经济的规律,在技术—经济范式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技术—经济—社会范式来解释这种影响的路径,并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演变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等方面详细探讨,最后还就IT革命的地位和作用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作者的看法,算作本文的结论部分。

关键词科技革命自动化世界经济一、科技革命阶段划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发展共经历了5次大的飞跃,第一次为1945-1955年,是以原子能的释放与利用为标志,人类开始了利用核能的新时代;第二次为1955-1965年,是以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为标志,人类开始了摆脱地球引力向外层空间的进军;第三次为1965-1975年,是以1973年重组DNA实验的成功为标志,人类进入了可以控制遗传和生命过程的新阶段;第四次为1975-1985年,是以微处理机大量生产和广泛为标志,揭开了扩大人脑能力的新篇章;第五次为1985年至今,是以软件开发和大规模产业化为标志,人类进入了信息革命的新纪元。

这五次飞跃汇合成为一个统一的科学技术革命过程。

第三次科技革命起源于美国,随后波及到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进而又逐渐向许多发展中国家扩展,最终形成了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

自从18世纪中叶英国发生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就迈进了先是以各种各样的机器生产代替人的体力劳动和技能,再是以自动化机器和自动化程序替代人的脑力劳动的历史进程。

从理论上说,节省劳动力的新技术在生产和服务领域的应用、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最终必然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减轻人类的劳动负担。

这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中将增进人类的福利世界经济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与国家集团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运动的经济有机整体,也是在世界市场与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世界范围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及与其相适应的国际交换关系的总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了很大的变化。

一方面由于世界大战的推动,军事科学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战争结束后,大量的军事科学技术被运用于民用生产,从而大大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此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迅速。

在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的推动下,航空运输业迅速发展、家用电器业异军突起、信息产业后来居上,生物工程、海洋工程、宇航工程等等方兴未艾。

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了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不断开发出巨大的新市场,给国民经济的发展以非常有力的推动,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而巨大的提高。

另一方面,战争与危机也推动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缓和了生产关系和社会生产力的矛盾,从而使各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能够较为顺利地向前发展。

在二战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世界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接近4%,世界国民生产总值达30万亿美元,其中西方发达国家所占比重为3/4;同20世纪初相比,资本主义世界社会生产率提高了约100倍。

现代资本主义取得的成就及其优势地位,主要是通过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实现的,据统计,西方发达国家二战以来经济增长的70%~80%产生于科学技术创新。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强化军事和政治,发展经济和教育,争夺科技人才,抢占科技制高点,使战后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新的变化。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现代科技的发展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改变了生产力的规模和结构,使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诸要素及其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形态发生根本性变化,出现了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第二,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促使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重大调整,出现了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垄断资本国际化、中产阶层队伍扩大、劳资关系缓和等一系列新现象、新特点。

第三,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在现代科技革命的影响和作用下,在军事、国家职能、民主形式、阶级结构、政权结构及运行机制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

第四,现代科技革命促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失业和经济危机等社会矛盾呈现出新特点和新形式。

科学是建立在事实检验基础上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

技术则是改造自然的手段和方法。

按照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的观点,中国灿烂的文明中有先进的科学和技术,当然不乏具有革命性的科学和技术。

中国在十六世纪以前已具有了较完备的科学技术知识体系。

沈括在1086年完成的《梦溪笔谈》有五分之三的篇幅记述了当时的科学成就,自然科学有数学、天文学、地质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工程学、冶金学、建筑学、生物学、农艺学、医药学等学科,人文科学有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音乐等。

可见科技知识之丰富。

对科学技术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会对就业产生怎样的影响,在经济学家中存在着不同的见解,曾经发生过多次争论。

早在19世纪初,李嘉图在他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第三版中就指出,劳动阶级认为机器的使用会损害他们的利益,这不是偏见或错觉,而是与政治经济学的原理是一致的。

针对着李嘉图的见解,此后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对技术变迁对就业的影响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一些经济学家根据“萨伊定律”坚持供给能够创造需求,虽然在短时期内总供给可能会大于总需求,但是,从长期看,由于价格机制的作用,供给与需求总是能够自动地恢复平衡,经济资源总是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劳动力也总是能够实现充分就业的。

到19世纪中期,由于工业化改进了英国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的事实,经济学家对此问题的争论结束了。

但是,20世纪20、30年代失业问题的加剧,使经济学家再次就技术变迁与就业的关系问题展开了争论。

这次的争论是在“技术性失业”这个题目之下进行的。

随着二战对劳动力产生了特殊的需求,经济学家对这个问题的争论又暂时终止了。

直到60年代问题又一次被重新提起。

这次的争论是使用了“结构性失业”的概念。

80年代由于计算机技术和其他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技术变迁与就业的关系问题不可避免地又成为经济学界讨论的热点之一。

依附理论代表人物之一的贡得·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一书中用大量的史实说明十五至十八世纪,中国及印度的技术和科学思想传播到了西方,并构成了西方世界兴起的重要原因。

这需要我们重新认识世界经济史和科技革命的问题。

经济活动是指人们以较低成本获得较高收入的生产和交换活动。

技术进步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是围绕人类自身的解放而展开的,这与人类生存的需要也是相一致的。

首先是人类从自然界奴役的状态下解放出来,畜牧技术、农耕技术、医药知识、天文地理知识等使人类步入了农业文明,保证了人类的生存繁衍,并有了可以交换的剩余产品。

其次是人的身体由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解放。

这个过程在农业文明时期便已开始,如轮子的发明使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极大地节省了人力;各种金属工具、刀具、机械的发明都使人类从笨拙的体力劳动转向技巧性劳动。

在近代工业文明来临的前夜,人类的科学技术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人力也得到了很大的解放。

近代以来的三次科技革命使这一进程加速。

各种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使人类掌握了超过自身无数倍的动力,实现了历史上无法创造出的经济奇迹。

电的发明和应用不仅是一场能源革命,而且是一场控制技术革命的开始,微电子技术使生产可以达到自动化控制。

如果说能源动力革命是人的体力的解放,控制技术革命则是人的神经指挥系统的解放。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人的大脑的搜索和储存信息功能也会部分地得到解放,人们便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把精力集中与大脑的思考和创造发明,这将极大地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随着每一层次的人的解放,便会兴起一个新的产业,经济便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农业、工业社会莫不如此。

世界经济的萌芽、形成和发展也是随着科技进步带来的人的解放而逐步展开的。

二、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的形成、中心转移以及全球化世界经济的形成大体可分为三个历史时期:萌芽期、初步形成期和最终形成期。

这三个时期的划分都与科技革命密切相关,萌芽期是以“地理大发现”到产业革命约300年,主要是以手工工场为物质基础的国际分工;初步形成期是以产业革命到19世纪70年代前后工业社会在欧美国家的成型,大约100年时间,使工业文明取代了传统的农业文明;最终形成期是以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开始,到20世纪初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整个世界经济形成的过程可以认为是在国际分工、世界市场的不断完善,通过国际贸易、国际资本输出来不断传播科技革命成果的过程。

世界经济中心从17世纪以来大体上经历了三次转移。

第一次是在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初,英国取代荷兰成为世界经济中心,产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的工业资本战胜了没有强大产业支撑的商业资本;第二次是19世纪末20初,世界经济中心开始从英国向美国和德国转移,后起的美国得益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强大动力,在20世纪中叶全面代替英国成为世界经济的重心;第三次是在战后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从美苏两极走向多元化和多极化世界,美国的重心地位受到日本和西欧的挑战,但是由于美国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源地,并出现了所谓“新经济”,美国的重心地位一时难以动摇。

可以看出,每次世界经济的转移都与科技革命同步,说明其中有较大的相关性。

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也有巨大影响。

科技革命推动了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完善。

科技革命一方面通过高技术含量产品向全世界扩散来推动国际分工,另一方面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物质技术基础,促进商品、人员、技术、资本和货币的跨国流动,形成国际商品市场、劳务市场和技术市场,以及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

科技革命是跨国公司的全球性运作成为可能,这大大加速了全球化进程。

参考文献:[英]李约瑟(1954):《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导论(中译本),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新重视全球化中的东方》,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池元吉,赵凤彬:《新编世界经济概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

赵涛:《经济长波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7月第1版。

吴光宗,戴桂康:《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当代社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

王玉仓:《科学技术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

王春法:《新经济: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3期。

高世楫:《技术和组织创新与新经济》,《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3期。

朱宁等著:《变乱中的文明—霸权终结与秩序重建(公元1000年_—2000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