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特色的绿道规划设计方法探索——以泉州市绿道总体规划为例朱江甘有军邓木林尹向东【摘要】文本以泉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为例,对基于城市特色的绿道规划设计方法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提出在绿道规划设计过程中,应从规划选线、绿道设施建设、绿道多功能开发等方面,突出对城市特色的把握。
【关键词】绿道;绿道规划;城市特色;设计方法;泉州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带来了人与传统地域空间的分离, 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逐渐衰微、消失,城市和建筑物的标准化和商品化致使建筑特色逐渐隐退,建筑文化和城市文化出现趋同现象和特色危机。
——《北京宪章》[ 1]《北京宪章》给我们生动的描述了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特色逐渐丧失的现象。
的确如此,经过“欧陆风”“现代风”刮过的中国城市,由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变革出来的城市特色正在逐渐消失,千城一面现象严重,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常常困惑于自己身在何处。
但是人们生活的情趣来源于文化的多样性和地方特色,寻找失去的城市特色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主题,城市特色的塑造也已成为从规划到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1.城市特色与绿道建设“城市特色”是在差异性前提下物质空间所展示的形象特征、形象美,是人文活动所透射的地方气质,并为广大市民所认同。
城市特色主要由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构成[2]。
从传统意义的城市特色来看:任何一个城市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经过特定的历史过程形成的[3]。
挖掘和发扬城市特色,并在规划设计中体现,是目前我国规划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绿道(Greenway)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
一般情况下:绿道由绿廊系统、慢行系统、交通衔接系统、服务设施系统、标识系统等五大系统组成[4]。
绿道的空间特征使其具有串联城市自然和历史文化场所的特殊功能,通过绿道的规划建设,可以与城市自然生态格局有机结合,并有效传承和发扬城市文化要素,从而达到塑造城市特色要素的目的。
绿道建设在我国经历了理论引入、建设摸索、建设实践和全面推广四个阶段[5],绿道规划设计也从单纯进行慢行道的规划设计,到以突出城市特色为主要目标的全方位的绿道规划设计。
目前,各城市的绿道规划建设活动在完成绿道基本建设要求的基础上,正开始从挖潜地方特色、彰显城市魅力、体现文化特色方面入手,进行基于城市特色的绿道建设。
例如,山东青岛借助园博会召开的契机开展绿道建设。
在《青岛市绿道系统规划》中以青岛市“山、海、城、河、岛、滩、湾”的特色景观资源为基底,以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提升为基础,串联自然、人文等历史与现代景区、景点,形成多网串联的倒T型绿道系统结构,构筑以“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奥帆之都多彩青岛”城市特色为背景的市域、城区、社区绿道系统网络[6]。
四川绵阳将绿道建设作为实现“六个绵阳”(森林绵阳、畅通绵阳、清洁绵阳、科教绵阳、宜居绵阳、和谐绵阳)的重要抓手,提出“健康绿道”建设思路,旨在通过绿道建设引领城乡居民健康生活。
在《绵阳市健康绿道系统规划》中以低碳生态、健康环保、科技创新、多元文化融合为理念,通过绿道网络与城市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绵阳科技、历史、山水景观、多元文化优势,形成6条市域绿道、12条城市绿道及若干社区绿道构成的健康绿道系统[7]。
2.基于城市特色的绿道规划设计主要思路与方法绿道规划设计流程一般包括现状调研、线路选择、绿道控制区划定、绿道服务设施规划、绿道交通衔接系统规划、交界面控制规划等内容。
突出城市特色的绿道规划设计应把握城市生态结构,结合城市自然、人文景观,注重城市文化内涵的挖潜和城市意象的塑造,重点从绿道选线、绿道设施规划和绿道多功能开发等方面进行设计。
2.1绿道选线绿道选线是绿道规划的核心内容,也是绿道规划能否体现城市特色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
好的绿道选线应与城市生态结构有机结合,同时可以将城市自然、人文景观融入其中。
绿道选线的重点是通过GIS技术,建立切合城市特点的选线模型,分析确定绿道线网的整体结构,然后通过现场踏勘和居民城市意象访谈,确定绿道网络的最终布局。
一个好的绿道选线模型应同时考虑土地适宜性(侧重绿道的供给)和绿道使用需求要求(侧重绿道使用者的需求),如图1所示。
具体来说所谓土地适宜性分析,即对规划区域的生态本底、景观资源、设施基础等情况利用GIS等现代分析技术进行分析,重点是明确哪些区域适宜建设绿道(如河流、生态廊道等),从而明确绿道可能的潜在位置。
这一步的关键是把握城市特色构成的关键要素,包括生态结构与要素,自然景点、人文景点和城市风貌特点等,将这些城市特色要素变为绿道选线的影响因子,然后根据城市特点赋予相应的权重,从而得到适合本城市的土地适宜性分析模型。
而绿道使用需求分析,则侧重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条件、旅游休闲需求等方面对居民对绿道使用需求的分析,明确居民对绿道使用需求,评估绿道使用需求。
对此方面的分析,重点是把握城市居民的人文特点、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将其转化为可分析性语言进行相关分析。
在进行以上分析基础上,还应该与绿地系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道路交通规划进行充分衔接,并现场踏勘,明确绿道建设的可能性,征求绿道通过的土地所有者、绿道使用者和绿道管理者的意见,把握城市意象,最终确定规划区域内绿道网络的总体布局。
Fig.1 The Greenway Planning line selection process2.2绿道设施建设绿道设施包括管理设施、商业服务设施、游憩设施、科普教育设施和安全保障设施,通常采用驿站方式布局。
驿站是绿道使用者途中休憩、交通换乘的场所,是绿道配套设施的集中设置区。
驿站的设置应与周边地区协调,布局合理且与当地经济技术条件相适应,建筑风格突出地方特色,其规划布局应重点把握以下原则:(1)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驿站建设应通过设施功能设置、建筑形式和景观环境塑造,突出地方自然山水、历史文化特色,防止千道一面。
同时还可以通过棕地改造、废弃设施改造等方式,创造富有创意、生态环保的驿站空间,体现绿道绿道、生态、环保的理念。
如深圳市利用废弃集装箱改造成绿道驿站,赢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如图2所示。
图2深圳集装箱改造的驿站Fig.2 Container refitted into the Greenway Station(2)分级设置、合理布局的原则充分考虑地方经济技术条件,结合城市功能布局,对不同服务范围、服务内容的驿站,按照级别设置布局标准和建设标准,明确每个等级驿站的建设内容,保证绿道的正常使用。
同时与相关规划衔接,合理布局各级驿站。
(3)依托现状、区域协调的原则驿站建设应尽量利用现有设施,如城区内的驿站主要依托绿道沿线公园、广场服务设施进行建设;城区外驿站主要依托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发展节点或绿道沿线城镇及较大型村庄的服务设施进行建设。
绿道周边地区可结合驿站,建设科普教育、文化传播等活动设施,提高驿站的复合功能,将驿站从单纯的功能性服务设施变为功能多样的活动节点,体现绿道的多重功能,从而带动绿道周边地区的发展。
2.3绿道多功能开发绿道是一项集民生、环境、生态和经济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兼具生态保育、游憩健身、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科研教育、发展休闲经济等多项功能。
只有使绿道能够完全融入当地居民日常生活之中,溶解于城市各类自然基质之间,才能更好地彰显城市特色。
世界各国在绿道建设和功能开发上都提供了较多的成功经验借鉴,如图3所示。
如英国绿道建立了绿色项链串联开敞空间体系;日本通过绿道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新加坡通过绿道扩大户外交往空间,促进社会和谐;美国通过复合功能的绿道建设,刺激经济增长;德国绿道成为推动旧城更新、提升土地价值的重要手段等等。
从具体规划方法上看,应注重绿道功能在目标定位、开发建设和实施运营等各阶段安排上都能因地制宜,立足城乡居民日常需求和城市发展需要。
首先,在绿道功能定位阶段应注重绿道与生态环境保护、旅游、文化教育、休闲游憩、体育活动等的关系,提出与城市未来发展需要一致的功能开发目标和方向;其次,在绿道功能开发建设阶段,应结合政府部门职权范围和管理手段的不同,运用多部门合作开发模式,凸显绿道的综合价值,提出绿道综合功能开发利用的策略和具体模式;在实施运营阶段,应坚持公益性与盈利性相结合的绿道开发利用途径,通过政府行为层面有效的协调管理工作以及对市场开发行为有效管控规则的制定,确保社会大众享用这一免费城市绿色休闲空间的同时,又保障了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图3世界各国绿道功能开发的成功经验Fig.3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he function development of Greenway in the world3.泉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规划设计特点泉州绿道是我国绿道第四阶段建设的典型代表。
泉州市枕山面海,生态整体格局为“山、江、城、海”,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3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
《泉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突出泉州自然文化特色,通过各种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的串联,强化自然生态和文化资源保护,将泉州绿道规划建设成为融入多元文化的历史文化之道、串联自然风光的山水自然之道、建设幸福泉州的健康生活之道[8]。
其主要规划特点包括:3.1突出“生态+景观+文化”特色,构建成环成网的绿色体系泉州绿道紧扣泉州“枕山面海”的自然生态特点和海丝文化、宗教文化、闽南文化交融的地域文化特色,将生态、景观、文化融合,突出泉州绿道“生态+景观+文化”的独特气质,通过绿道控制区及绿化缓冲区规划建设,构建“一环、两带、四廊道”的城市开敞空间,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并将城市主要的自然、人文景观点以及重要绿色开敞空间,与交通系统、绿地系统衔接,成环成网,形成绿色休闲网络体系(图4所示),为居民、游客提供休闲、游憩和体验场所。
图4 绿道与城市空间结构协调Fig.4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Greenway and the city spatial structure3.2结合古城保护,构建古城绿道网络体系泉州古城自唐代,经多年历史沿革,至清代顺治定型,古城西北、东北、东南三部凸出,中心城区东西宽而南北短,从清源山俯瞰,形肖鲤鱼,故称“鲤城”。
古城有护城河、外濠七条,城内河支沟(八卦沟)五条,护城河与晋江相连环抱,呈现水环城,城穿水的特色。
泉州古城路网呈棋盘式布局,街巷不宽,一般街巷三至四米,两侧建筑一至二层,传统建筑的红砖文化为其显著特色,主要道路两侧一般为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西式屋骑楼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