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泉州湾半小时城市圈经济空间的整合发展李永春1黄世清 2(1泉州师范学院资环分院泉州 362000)(2泉州市城乡规划局泉州362000)摘要:文章运用世界城市体系理论深入分析了海峡西岸经济区泉州湾半小时城市圈发展战略的可行性,提出了环泉州湾中心城市经济空间与资源全方位整合的理念和对策。
关键词:泉州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整合发展;The Conformity Development of Stratagem Status and Economic Space on Central City of Quanzhou BayLi Yong-chun( Dept.of Geog.,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 Fujian 362000, China )Huang Shi-qing(Department Urban Planing of Quanzhou, Fujian 362000, China )Abstract: Basing on system theory of world city, the feasibility and imminence of development stratagem for larger Quanzhou were analyzed. The importance and function of central c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 economy were expatiaed and the idea that the implement of larger Quanzhou stratagem must be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conformity of central city,economic space and resources were put forwart.Key word:Quanzhou bay; economic zoneof were shore of Taiwan straits; central city;conformity development.进入21世纪,人类正面临一个经济与社会发展转型的崭新时期。
在这个新时期,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人类文明城市化的趋势越加突出。
城市作为现代文明与现代创新的主要空间,尤其是作为地域空间核心的中心城市(或首位城市)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地位和对区域经济的组织、集聚、辐射扩散及传输作用愈加凸现。
在这种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大泉州”中心城市发展的战略蓝图——《泉州湾城市群概念规划》编制评审已经完成,规划将泉州湾城市群定位为: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枢城市与制造业基地。
区域地位的跃升为泉州带来了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要真正建成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大泉州,必须基于整合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将泉州快速做大、做强。
1.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地域经济核心即经济地域的中心城市,也称为首位城市,它在经济地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地域空间核心多以工业为主要内容,附属有商贸、金融、旅游或行政管理等内容。
中心城市在地域空间结构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经济活动的组织、对生产要素集聚、对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辐射扩散和传输作用。
中心城市的主要功能是对区域内商品、资金、科技、人才和劳动力的交流与集散,对区域知识创新的技术、工艺、管理、信息的吸收、分析、加工与扩散。
因此,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承担者经济活动的指挥中心、经济运行和经济关系的调节中心和区域经济联系(人流、货流、资金流、信息流)服务保障中心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1.1 经济空间的核心组织作用区域中心城市不只是不同等级地域的经济中心,往往也是不同等级的行政中心,它与周围地域有着行政隶属关系。
同时,中心城市最大的特征是经济实力明显地高于周围地域,因而可以充分利用经济杠杆和行政杠杆的双重作用,发挥中心城市的核心组织作用,保证中心城市的发展方向,并带动和促进外围地域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心城市的发展在未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愈加重要。
中心城市是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拥有全球或区域经济发展的控制能力、居于经济决策和管理中心地位的城市,也是信息网络调控的重要节点。
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他们之间的互动作用十分明显。
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的驱动作用、调节作用和管理作用使其成为区域竞争的焦点。
1.2 经济要素的集聚作用经济要素的空间集聚是现代经济分布的基本趋势。
一个地理空间内,多种经济部门和成分在经济势能与行政管治的双重作用下,必然会导致经济功能与经济要素向城市集聚。
如外围区域的人口、科技人才向城市集聚,使城市得空间规模不断扩大;外围区域的农矿产品和初级加工产品向城市的集聚,这些产品供应城市消费并带动城市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通过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税收、居民储蓄等金融流通渠道源源不断地向中心城市汇聚,使中心城市发展经济的能力不断强化,统领区域经济的实力不断提升。
有关研究认为:城市的人口规模在100-300万之间,工业化水平在60%左右时,城市经济的规模效益达到最佳。
此时,中心城市就会成为区域经济的核心辐射源。
1.3 经济能力的辐射扩散作用法国著名经济学家佛郎索瓦.佩鲁(F.Perroux)的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认为,区域要实现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自身发展及对其他地区和部门的影响,推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最高,成为当然的区域增长极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中心城市的集聚作用与辐射扩散作用是同步进行的。
但是在城市发展的初期,其辐射作用并不明显。
只有当中心城市的人口、工业、资金和技术达到一定的规模时,城市经济的辐射扩散能力才会明显增强。
中心城市之所以成为区域经济的核心辐射源,空间效应表现为城市化作用的范围不断扩大,中心城市的专业化部门对外围地区带动作用不断加强,中心城市和周围地区的专业化与协作、专业化与地区分工等横向经济联系不断发展,经济能力以及科技文教事业向外辐射扩散作用的地域范围也会不断扩展。
1.4 生产要素的传输配置作用中心城市都是不同等级经济地域的交通中心或交通枢纽,处于交通网络的节点上。
因此,中心城市又是地域空间结构的中枢。
区域生产要素的集聚与经济能力的辐射扩散作用通过水陆空等各种交通运输线路、通讯线路和输电线路,在区域内外实现全方位、高速的传输和转移。
中心城市发达的交通通讯条件使生产要素、能源、原材料、工农业产品、资金和信息流动加速,从而使地域内各个空间能够摆脱自身资源的限制和市场不足的弊端得以更好地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心城市的传输作用可以使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城市越大生产要素的交易成本就越低廉,也为区际要素流动和交换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区域发展的经济效益。
因此,无论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还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中心城市对周围地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是无可置疑的。
这种辐射既包括中心城市对区域内其他城市和地区的影响与带动,也包括中心城市对区域城镇体系整体的辐射与影响。
区域城镇体系内部的其他城市和地区由于受地理位置、传导机制、接受能力和回流作用等因素的影响,接受中心城市不同程度的经济辐射,从而带动了区域内其他地区的发展,使区域经济整体都得到了发展。
1.5 中心城市与产业活动的空间聚集效应在区域产业活动中,由于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产生的空间集中会带来成本的节约,经济学将这种现象概括为“聚集经济效益”或“外部经济效益”。
因为一个生产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需要大量其他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与之配套,一个企业产出的产品可能是另一个企业投入的原料,从而两个企业之间形成生产环节上的联系,专业术语称为“产品链、产业链”。
家用电器、汽车等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就需要大量相关企业在空间上相互邻近或聚集,不仅为企业产品的专业化生产和供应提供保障和可能,而且为企业节约了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形成制造业产品的规模经济。
(图1 )这种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形成的聚集经济效益是中心城市产生聚集空间效应的重要原因。
同时,中心城市的发展有着强化所在地区的中间产品市场规模经济的作用。
这种中间产品的规模经济,又进一步强化了所在地区企业或产业集聚趋势和产业链延伸,以至依托中心城市优越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优惠的产业政策,形成区域经济的主导部门和支柱产业,区域经济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从我国中心城市发展的状况看,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城市经济区发展十分迅速。
截止2000 图1.规模经济示意图年底,人口规模超过100万的特大城市数量达到86个,占全国城市总数(668个)的12.87%,经济总量(GDP)却占到同期全国GDP总量的五分之二强(36006.5亿元)。
尤其是沿海开放地区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环渤海地区,已经成为我国的三大经济中心区域。
这些区域的首位城市,基本形成了制造业集群化、服务业规模化、区域经济高效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经济高速起飞的平台,将会成为我国新时期经济起飞的三台巨型发动机。
2.中心城市——泉州湾城市群的新定位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20)确定的城市性质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著名侨乡和旅游城市,闽东南重要的工贸港口城市。
这一定位基本表述了泉州的城市主要功能和发展的优势所在,但在新的形势和发展条件下,泉州的发展又有了新的契机,如泉港区的优势突现,福建铁路网与国家大动脉的衔接,新的交通体系的建立等,泉州的快速发展给城市功能的定位产生了新的冲击。
1.1 泉州湾城市群的区域角色定位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枢城市与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这个区域角色定位是福建全省发展赋予泉州的历史使命。
福州是福建省的政治行政中心,而厦门是福建省乃至全国的对外经济窗口城市,泉州则是福建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属于福建省“三个通道”战略的第一层面。
它将通过与福厦两地之间的竞争与协作,发挥在海峡西岸繁荣带内承启南北、辐射内陆腹地的作用,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部的生产要素配置中心、产业扩散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
从海峡经济圈的大区域范围内看,泉州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枢城市,具有密切与台湾的经济与文化联系、开展两岸的双向交流以及接受台湾产业与资金转移的桥头堡作用。
从我国东南沿海的更大区域来看,泉州地位的提升使福(福州)、厦(厦门)、泉(泉州)为主要核心的城市群的框架更加清晰,形成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区域竞争与协作的格局;实现国家生产力更合理的布局、全面实施均衡发展的战略等均具有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