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艺术发展及作品欣赏试题1.歌剧:是结合了戏剧与音乐,并加入舞台艺术元素,集三者于一身的艺术形式。
在舞台表演,并有舞台布景、戏剧化妆、服饰、表演的,以角色演唱为主导,以独立的、特定的音乐结构作为推动手段的戏剧音乐作品。
2.正歌剧: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意大利歌剧在1680年间渐渐定型为正歌剧。
即古典式的意大利歌剧,是一种严肃的歌剧,题材崇高,大抵取材于希腊及罗马故事,内容悲壮,多为悲剧。
正歌剧在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初,是欧洲最流行的一种歌剧形式。
亨德尔可以说是主要的代表人物。
到了莫扎特时代已走向没落。
3.喜歌剧:与正歌剧相比,喜歌剧的题材就平民化多了,剧中采用轻松、滑稽的主题,多是一般平民的日常生活情节。
喜歌剧泛指19世纪包括对白的法国歌剧,此类歌剧中的演唱,咏叹调往往不是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而是采用浪漫曲、分节歌、舞蹈歌曲乃至讽刺歌曲及对白等表现事态风俗题材。
4.轻歌剧:比喜歌剧更加大众化,虽与喜歌剧相似,但比喜歌剧短而通俗,结构简单,没有尖锐的戏剧冲突;旋律流畅动听,配器色调鲜明,且以说白为多,更具娱乐性。
5.宣叙调:歌剧是没有对白的,对话是以半念半唱的形式来表现,宣叙调也称朗诵调,是歌剧演唱音调的一种形态、类型。
宣叙调在歌剧中强调朗读式、说话似的自然音调变化,在对白、对话的演唱中用以表现人物关系和剧情进展,不带明显的主题素材,没有固定的结构形式,篇幅短小。
常用于咏叹调前面的简短叙述并作为两端咏叹调之间的转换过渡性段落。
6.咏叹调:是歌剧中的一种歌唱形式,是歌剧音乐中的精华。
是一种既讲究旋律线条的优美动听,又注重发挥声乐表演技巧的抒情调。
每当情节发展到一个高潮﹑主人公内心汹涌澎湃不吐不快时,作曲家便为主角们安排一首动人的咏叹调。
由某一角色集中抒发内心情感,发出声声感叹,倾诉人物的喜怒哀乐,此时剧情暂且停止推进。
7.重唱:重唱是当故事里有两个或三个以上角色进行对话时便以重唱的方式来呈现,在此需顾及角色性格的不同,旋律得依角色个性来编写,每一个角色在一个声部很难有完整的音乐样貌。
重唱这一形势同时精简了篇幅,压缩了人物各自的宣叙调和咏叹调,为戏剧的进行提供了速度。
重唱既有丰满的音响和缜密的织体作为重要的表现手段,重唱所处的部位都在一场之末作为总结,作为高潮的铺垫。
8. 序曲:用以向观众宣告演出即将开始通常序曲的风格能够影响整部歌剧的气氛,能够画龙点睛般提示全局的精华。
9.合唱:歌剧中的合唱多起陪衬或营造气势的作用,大多是配合大场面而出现的旁布偶雄壮的乐章。
1.简要回答歌剧的形式都由哪些内容组成?不管哪种歌剧,每剧以幕(act)、场景(scene)作为剧情段落的区分。
在表演曲目上则分为开场的序曲﹑终场的尾曲﹑幕与幕之间的间奏曲等。
歌唱部分分为独唱与合唱。
独唱由剧中主要人物来唱。
合唱则分为重唱、齐唱等。
2.简要回答从巴洛克时期到民族乐派的年代都是怎样划分的?十七世纪为巴洛克时期(1600——1750),也是十八世纪古典乐拍的前身。
十八世纪古典乐派,(1750——1820)十九世纪的浪漫乐派(1820——1900),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的民族乐派。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以后派别林立的现代乐派。
3.简要回答巴洛克时期音乐的时代特点?1.)在这时期大小调体系形成,各种曲式初具规模创作技巧日臻完善,这是主调和复调纵横交错、完美结合的时代。
还出现了一种创作手法“数字低音”2.)内容十分严肃,具有鲜明的戏剧张力和诗歌品味。
3.)阉人歌手:(Castrato)在早期担任一些重要角色。
因中世纪教堂的音乐只限男性演唱,阉人歌手的声音女生、童声都更有力度,担任高声部取得好的效果,受到广泛赞誉,并十分流行,在歌剧里使用阉人歌手一直持续到格鲁克、莫扎特和梅耶贝尔时代,在唱诗班里直至二十世纪初才被教皇正式禁止。
4.简述斯卡拉蒂在歌剧方面的创作特点:特点:声乐方面,确立了返始咏叹调的形式在吉普赛“Zingara”和西西里“Siciliana”两种风格中加入6/8和12/8的拍子。
器乐方面,把管乐、弦乐分别组合成四个声部。
序曲通常与歌剧本身没有音乐材料上的联系,速度顺序“快-慢-快”,有他确立的这种歌剧形式被称为“意大利序曲”,也被认为是后来交响曲的前身。
5. 简述莫扎特的歌剧创作特征?莫扎特的歌剧具有鲜明的特征:这就是大胆的歌颂人的爱情,对人性作深入的心理探求把个体作为歌剧的人物,因为他的重点在于真实的人物而非抽象的感情,而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与1内心情感的表述使用令人信服的美妙音乐来实现的,因而音乐在歌剧中占据支配地位。
它删除了歌剧中男扮女的角色,而恢复自然的人声,莫扎特明显有别于十八世纪上半叶的作曲家,同时还奠定了他与19世纪浪漫派作曲家们的联系。
6.请简略回答莫扎特的歌剧《魔笛》的思想性?思想性:乍一看故事荒诞无稽,剧本粗率,内容混杂,仔细品味,却有无比丰富的多样性和深奥性,且见大众化戏剧中童话故事趣闻,以及崇高而严肃的神秘感。
本剧就是在此种相互复杂交错的世界中,隐藏着各种象征性意义,尤其是剧中标榜的崇高意义,与共济会的思想有关,(二人都是成员)而这都以各种形式为其注入了这一宗教团体的博爱思想。
7.简述以维也纳乐派为标志的古典主义歌剧的特征。
理性、理智、规范、和谐、冷静的沉思、合理的逻辑、清晰的线条,节制的条理,完美的形式,功能性的结构等等。
相对于古典主义而言,人们又用另外的词汇来形容浪漫主义:感情,主体,本能,想象,神秘,无尽的渴望,无拘无束的,诗意的,脆弱的,敏感的,忧郁的等等。
但浪漫主义的实质是在强调“人”和他的本性,突出“个人”是感觉的中心,感情的焦点,幻想的主体,这个“人”需要自我肯定,自我崇拜,自我想象和自我宣泄,即使是表达一种对大自然的亲近感,也是通过赞美自然来抒发自我的渴望。
因此在浪漫主义的心目中,音乐是所有艺术中的最富浪漫主义的艺术,是“艺术中的艺术”,因为它的唯一主题就是“无限”,它最能体现一种不受拘束和无穷无尽的美。
四.叙述题:(共计30分)1.请对蒙特威尔第的成就、作品及贡献做简单的评述。
成就:是巴洛克早期最伟大的作曲家,他的创作可以被看做从文艺复兴晚期通往巴洛克的桥梁。
他使幼年时代的歌剧走向了第一个高峰时期。
=作品:16岁出版了自己的三卷音乐作品:三声部经文歌,四声部《宗教牧歌》,和三声部的《小坎佐纳》。
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大多遗失,现存的作品只有:三部歌剧、一部芭蕾、12卷牧歌、五卷宗教音乐作品以及其他世俗歌曲。
=贡献:强调了器乐演奏对剧情发展的重要性。
首次运用了弦乐的震音和拨弦这两种手法。
突出了乐器对剧中人物的对应。
4.简述喜歌剧的出现对于历史的意义,并列举意大利喜歌剧,法国喜歌剧,英国民谣剧,德国歌唱剧的代表作家及作品。
喜歌剧的出现给歌剧艺术注入了生动活泼的新鲜血液,集中体现了18世纪歌剧通俗化、世俗化的趋势;作为一种轻松谐谑的新艺术形式,它意味着对传统审美观的挑战,呼应着启蒙运动所提倡的“回归自然”,同时也成为百年后欧洲各国民族歌剧诞生的历史铺垫。
1、)意大利喜歌剧:佩格莱西,代表作品《女佣作夫人》,2)、法国喜歌剧:卢梭的《乡村占卜师》促使法国喜歌剧的正式诞生。
3).英国民谣剧:最著名的作品,是佩普什的剧本创作的《乞丐歌剧》4).德国歌唱剧:希勒和诗人魏塞合作,《魔鬼出笼》使他成为德国歌唱剧的创始者。
2.格鲁克歌剧改革的背景及内容背景:格鲁克是歌剧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这是以他对意大利正歌剧的改革而确立的,意大利的正歌剧达到巅峰后,便走向歧途。
由于剧情过分复杂和人为化,离不开爱情故事、阴谋诡计,及一些纯粹杜撰的不可能发生的事,是喜剧缺乏真实性。
而过分强调咏叹调的炫技,甚至以阉人歌手取代女高音,将合唱减少到无足轻重的地步等,招来社会的一片责骂声。
不少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用文字讽刺、批评意大利的歌剧,尤以德国和法国为甚,因而激起歌剧改革的洪流。
改革是建立在对欧洲歌剧传统的继承和扬弃上的——既保留了古希腊戏剧的崇高传统,否定了整个剧中浮华靡丽的成分。
代表作品《奥菲欧与尤丽迪西》=改革:格鲁克认为歌剧的灵魂应该是戏剧本身。
任何影响这个本质的东西,诸如大量无聊的陈词滥调和与剧情无关的大段歌咏都应毫不留情的删去。
宣叙调由乐队伴奏,咏叹调追求的是人物情感的真切表达。
器乐部分吸取18世纪管弦乐曲已经取得的成果,已明确的记谱代替了数字低音手法。
他认为序曲应成为真正的导奏,引出全剧轮廓,预备观众欣赏的心情。
舞蹈与剧情、人的处境和感情相符合。
3.请对格鲁克创作的歌剧《奥菲欧与尤丽迪茜》做简单评价,并叙述一下剧情。
=歌剧史上第一部受到重视的所谓音乐戏剧,强调的是脚本与音乐之间的统一。
崇尚简洁的风格,人物只有三个。
奥菲欧、尤丽迪西、爱神。
没有复杂情节、豪华场面、精致的芭蕾动人的高潮,一切都是朴实无华、清新明了的。
可以说是格鲁克树立了一座丰碑。
剧情:水神与牧羊人为歌唱家奥菲欧与美丽纯洁的少女尤丽迪茜举行婚礼的时候,传来尤丽迪茜的死讯,奥菲欧对爱情的真诚与忠贞感动了爱神,允许他到冥府救回尤丽迪茜,同时告诫他,返回人间之前不要回头看妻子,并赐他一把金竖琴。
=鬼门关前,他唱起了对尤丽迪茜的爱,歌声赢得了同情,放他走进了冥府。
=他在冥府中的幸福谷,找到尤丽迪茜并牵着她离开冥府,路上尤丽迪茜一直在抱怨他的冷淡,奥菲欧忘记了爱神的叮嘱,回身把尤丽迪茜抱在怀里,尤丽迪西立刻死去,奥非欧唱出了“没有尤丽迪茜我怎能活?”再一次感动了爱神,爱神出来抚摸了一下尤丽迪茜,尤丽迪茜立刻苏醒。
在“爱神啊!愿你永远庇护我们!”中结束。
5.请写出歌剧《费加罗婚礼》创作的时代背景,阿尔维瓦伯爵、伯爵夫人、费加罗、巴西利奥之间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
18世纪后期的奥地利,正处于法国、德国启蒙思潮的影响下,人的价值由才能和道德决定的意识开始取代出身限定。
开始被社会逐渐广泛的接受。
启蒙时代贵族的绝对权威意识已经逐渐开始瓦解,而平民敢于向贵族公然蔑视,正是戏剧走向世俗的基础。
莫扎特将世俗的欢乐和崇高音乐非常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费加罗的婚礼》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
人物关系:=阿尔维瓦伯爵:费加罗与苏珊娜的主人,在他们的新婚之夜想获得苏珊娜的初夜权。
=伯爵夫人:女主人,凯鲁比诺的教母,想尽各种办法希望丈夫能回到自己身边。
=费加罗:伯爵的仆人,苏珊娜的未婚夫,早年为伯爵和夫人的结合出过力。
=苏珊娜:伯爵夫人的女仆,费加罗的未婚妻。
=凯鲁比诺:伯爵的小仆役,一个懵懂的少年,是该剧不能或缺的链接式人物。
=玛尔切丽娜:管家,巴尔托罗的旧情人,费加罗的债主,想嫁给费加罗,但却是费加罗的生母。
巴尔托罗:早年伯爵夫人的监护人,憎恨费加罗破坏他娶伯爵夫人的计划,玛尔切丽娜的旧情人,费加罗的生父。
6.请写出歌剧《唐璜》中采琳娜与唐璜的著名二重唱及安娜、奥塔维奥、雷鲍雷洛、采琳娜的咏叹调及唐璜的小夜曲,并简单讲解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