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教学标准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教学标准

云南开放大学“中高衔接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教学标准专业名称: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代码:580405招生对象: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相同或相近专业一年级在读学生。

学制:中高学制5年,实行弹性学制,最低毕业年限4年,学籍8年有效。

学历:开放教育专科毕业要求本专业最低毕业学分为76学分。

本专业实行完全学分制管理,学生获得的学分满足毕业最低总学分和各课程模块最低学分设置要求,达到最低毕业年限,满足各项毕业条件,可获得毕业证书。

就业面向1.服务面向2.就业岗位(群)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随之而来的汽车后市场的新车销售、汽车维修、零部件供应、金融服务、保险服务、附件销售、二手车销售、交通驾驶教育的市场空间膨胀的越大。

一般而言,汽车售后服务市场是汽车产业链中最稳定的利润来源,可占总利润的60%-70%左右。

目前,相对于整车销售的利润缩水,中国的汽车售后服务市场利润率高达40%,而整个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潜力惊人。

①汽车销售岗位。

主要包括销售经理、销售主管、二级网点经理。

汽车销售人员不仅需要开朗热情、积极进取、有较强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同时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对新产品的结构与性能要充分的了解。

②汽车技术服务服务岗位。

主要包括服务总监、服务经理、技术经理、服务顾问、索赔员、维修技师。

技术服务主要解决客户的后顾之忧,处理客户提出的问题,对汽车进行保养,对故障的判断与排除要准确、快捷,对制造厂家提出的技术改进要及时处理。

③信息反馈岗位。

主要包括客服经理、客服专员、信息员。

信息反馈包括销售服务商与汽车制造厂之间的信息反馈,以及销售服务商与客户之间的信息反馈。

把生产厂家的通知、要求及时地传达和执行,把客户的需求、意见、建议及时反馈和处理。

培养目标与规格1、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体现职业教育服务地区经济与产业发展的特点,通过调研了解市场人才需求和岗位技能要求及生产过程技术要求等,由此进行工作岗位、工作职责、工作任务、工作能力与素质要求等综合分析,确定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和培养目标定位。

2、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指出: “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80%以上。

”因此需要对岗位职业资格标准进行分析,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党的基本路线,掌握现代经济学、工商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能 力,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专业素质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的专门人才, 具备掌握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和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经济法、市场营销学、谈判与推销 技巧、消费心理学、营销策划等专业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和网络技术等较宽广领域知 识的,能在汽车及相关企业第一线从事市场营销、市场调查、市场分析及营销管理的高等应用型人 才。

汽车 技 术 服 务与营销专业培目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拥护4、培养规格根据对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和对岗位职业资格标准的分析确定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在“知识、技能、素质” 三方面具有以下基本要求。

知识要求:(1)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和现代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熟悉工商企业市场营销及管理所需的经济、营销、管理等方面基础知识;(3)具有基本的文化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4)熟悉我国有关市场营销的方针、政策与法规以及国际市场营销的惯例和规则;技能要求:(1)具有在工商企业第一线从事市场营销、营销主管应具备的业务能力;(2)通过企业营销师(三级)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3)具有获取信息、进行经济活动分析的能力;(4)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必须的英语基本应用能力;(5)应取得种技能证书:营销师(三级) 、英语应用能力( B 级或以上),普通话二级乙等。

(6)具有计算机操作及应用的能力,掌握计算机在本专业的实际应用技能;(7)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应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8)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以及分析和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素质要求:(1)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品德;(2)具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的进取精神。

(3)具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的品质及职业道德。

(4)具有主动、热情、耐心的服务意识,具有较强的抗挫能力。

课程体系(教学内容)1、课程体系构建思路根据职业岗位(群)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在分析中职和高职课程体系基础上,以模块化课程设置来适应职业能力结构的变化,实现以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为基础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

3、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中职、高职课程体系分析4、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架构根据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职业资格标准和中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对比分析,构建以“职业技能本位”的中高职衔接的模块式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本专业框架课程共设置 5 个模块,分别是公共基础课、专业桥梁课、专业框架课、素质教育课、综合实践课。

各课程模块中的课程设置学分是学校提供的选课学分,大于该模块最低选课学分,学习者从中选择所有必修课的同时,可选择部分选修课以达到该模块的最低选课学分,学习者毕业应取得该模块的最低学分(包含本模块的全部必修课程学分和部分选修课程学分)。

各个模块中高职课程要层次分明、形成梯度,课程和职业资格标准有效衔接,体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思想,同时,有效地配合选课制度,改变传统的学年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分制。

(1)公共基础课(为普遍的客观规律,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根据专业需要,结合行业、企业的需求,重点地有选择地学习专业桥梁课与专业框架课的有关知识和技能,能胜任职业岗位群的基本能力和关键能力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公共基础课的设置应与中职课程相衔接,使学生达到专科学历的文化知识水平,为学习专业知识、形成职业技能和接受继续教育打好基础。

主要包括数学、英语、思想政治理论课等课程。

该模块以“必须、够用”为原则。

(2)专业桥梁课:主要为本专业类中职、中专、技校层次的学生设置的衔接课程,通常是专业基础、主干课。

(3)专业框架课:主要为本专业知识课和技能课。

其中专业框架必修课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专业框架选修课是为学生就业和学习兴趣所设的课程,主要针对岗位的职能、业务设置。

职业能力模块的课程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能力,实现培养目标起决定性作用。

要求在专业范围内,沿核心专业技术的实际应用方向进行综合和发展,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实用性。

实际工作中的意识和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模块的课程可尝试采用项目教学法,根据企业的工作项目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开发一些校本教学项目,培养学生的技能向高级技能水平发展,实现中、高职技能训练与培养相衔接。

(4)素质教育课(人文课程为主)以人文课程为主, 兼有科技、管理、文体类等课程, 为学生多方面个性发展提供帮助。

(5)综合实践课综合性实训环境,进一步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和处理问题的综合技巧,主要包括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

5、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结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遵循岗位职业成长规律,按照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实物认知到自行操作的方式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分层次递进的实践技能训练体系。

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基本技能实践、岗位(群)能力实践和综合类实践等构成。

其中基本技能实践以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以训练学生基本操作技能为主,主要包括课程演示、验证性实验等;岗位(群)能力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把握和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主要包括基本职业技能训练、课程设计、职业技能证书专项实训等;综合实践通过综合性实训环境,进一步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和处理问题的综合技巧,主要包括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成课程分为统测课程和非统测课程。

统测课程由总部确定,并负责牵头制定课程标准、指定教材版本、全面建设各种形式教学资源、制定课程考核要求、统一组织课程考核。

本专业统测课程为汽车保险、汽车营销基础与实务、汽车性能评价与选购、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

非统测课程,由总部负责牵头制定课程标准、推荐教材选用版本,由各二级学院(学习中心)按照总部要求自主开展教学和考核,总部实施教学督导及质量监控和评价。

在教学组织和操作过程当中,专业主干课和核心课程可以结合中职教育在全日制学习阶段来完成,素质课、实训课等可以在其他的时间安排完成。

专业办学基本条件和教学建议1、联合教研室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中心,加强专业教师的职业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构建一支双师结构的联合教研室。

(1)联合教研室组织结构成立专业联合教研室。

成立由总部专业学院和专业主任牵头,整合总部专业教师、二级学院或学习中心专业教师、省内外高校专家学者、行业企业的专家共同组成的专业联合研究室,组织并开展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

其中: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一般教师的比例为10% 20%,70%高校和行业、企业学者专家比例不低于50%(2)学历及专业知识要求具备本专业及相关相近专业本科或以上学历,并接受过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培训。

(3)实践能力要求具有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考评员证书或两年以上企业经历。

具有指导实践环节教学的能力。

(4)应具有一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

2、教学设施中高衔接项目人才培养以技能培养为核心,因此教学设施应以满足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顺利实施为前提,具体如下表所示。

(1)校内实训基地主要完成基本技能实践和岗位(群)能力实践,由各二级学院、学习中心根据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进行建设。

(2)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是对校内实训基地设备及环境的补充,可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同时又是学生与社会连接的窗口,大部分校外实训基地也是将来学生第一次就业的目标单位。

校外实训基地应选择在技术、设备、规模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由总部和各二级学院、学习中心根据专业技能培养及就业需要进行建设。

(3)信息网络教学条件总校负责建设虚拟实训资源。

各二级学院、学习中心建设计算机网络教室。

具有必备的专业通用软件。

3、教学资源根据本专业的要求编制,包括:(1)教材(一体化教材)及图书选用或自编适应中高职衔接学生特点的一体化教材。

图书和期刊杂志总数应达到教育部有关规定。

(2)信息网络教学资源根据专业及课程特点建设包括手机移动学习课程、网上公开课程、网络课程、课程学习包、精品课程等多种类型的学习资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