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世界和我们》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二)过程与方法:
1、总结人类在观察工具开发及探索范围扩大方面的成果,并用流程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2、根据学习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用适当的方式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科学技术,敬佩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过程中不断追求和善于追求的精神。
2、知道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
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还将了解越来越多的自然界的秘密。
二、教学重点:交流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三、教学难点:用流程图表示观察工具的发展和观察范围的拓展。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取得成果方面的资料,为了收集的资料比较全面,教师课前组织学生选择主题,把学生分成医药、食品、农业、克隆、微电子技术等几个专题小组,从不同的方面去收集资料。
(2)准备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展台,准备一块展板,让学生张贴自办的板报。
2、学生准备:各组学生按自己汇报的课题整理好资料(照片、图表、食物等),准备汇报的材料。
五、教学过程:
(一)通过教师谈话,引入新课学习
同学们,人的肉眼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五分之一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怎样才能看到更小的物体呢?
生:借助放大镜和显微镜。
(二)开展单元复习,丰富知识网络
师:想一想:从古至今人类的观察工具是怎样发展的?人们的观察视野又是怎样拓展的?
生:在放大镜发明前,我们用“肉眼”观察周围的世界,那时我们所能观察到的最小动物是昆虫,如小蚂蚁等。
生:使用放大镜能放大几倍到几十倍,我们能观察一些物质的晶体,生物的一些小器管和组织,如食盐和白糖晶体。
生:光学显微镜最大的放大倍数为几百倍,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细胞和微生物,如列文虎克用自制能放大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生:我补充:1702年,列文虎克收集并观察雨水,他发现刚下的雨里面并没有微生物,放到第四天就有许许多多微生物和灰尘出现,他认为风能将空气灰尘中的微生物带入水中。
这一发现打开了微观世界的一扇窗口,使列文虎克名扬世界。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从网上查到的。
师:网上知识非常丰富,我们应该多向网络学习!下面请同学们接着说。
生:电子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为200万倍,观察到细菌、病毒、物质的极小微粒—原子。
如:2003年发生的“非典” 影响我国甚至世界上许多国家,SARS
病毒就是通过电子显微镜找到,并成功控制的。
生:扫描遂道显微镜放大倍数为3亿倍,分辨本领为百分之几纳米,直接操纵原子或分子。
生:我补充:扫描遂道显微镜是用探针尖端精确操纵原子的;我还知道1纳米是十亿分之一米。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在人类的不懈努力下,观察工具越来越先进,我们在微小世界领域所取得的成果是非常卓著的。
(课件出示观察工具和视野发展的流程图)
(三)进行交流汇报,展示探索成果
师:自从人类发明了放大镜和显微镜以来,取得了许多了不起的成果。
课前我们分小组收集了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取得成果的资料,并且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整理,下面我们先在组内交流一下,各小组讨论确定汇报方式及主要汇报人。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参与其中。
)
师:下面我们分小组汇报展示,资源共享,共同提高。
(温馨提示:1、资料交流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出示文字及图片。
2、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互相补充。
3、汇报完后,我们把大家办的板报张贴在《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取得成果展》里,供同学们参观评比。
)
生:我是医药小组的代表,我知道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发现了微生物(如原生动物以及藻类、细菌、病毒、病原体等)。
生:我补充:我知道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是第一个把微生物和疾病联系起来的人。
发明了巴氏消毒法,广泛用于奶制品和酿酒业,以及杀死液体中的细菌。
生:我查到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使千万人免于受肺炎等疾病的侵染致死。
鼠疫、结核病、败血症、霍乱、白喉、痢疾、伤寒、天花等传染病慢慢被征服了。
师:医药小组的同学真聪明!知道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首先应用在治病救人上。
下面哪个组再来!
生:我是食品小组的代表,我了解到酿酒,制作酱油、醋、霉豆腐、泡菜、奶品、面包、馒头、腊肉等都要依靠微生物。
生:(手举馒头)大家知道它是怎么做出来的吗?馒头是利用酵母菌分解面粉里的糖类,排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加热时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使馒头、面包内部疏松多孔。
师:食品小组表现得很好!既有板报又有实物展示,我很高兴他们有这样精彩的表现,下面哪个组接着来!
生:我是农业小组的代表,我知道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取得成果还体现在品种改良上,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利用放大镜和显微镜寻找雄性不育的野生稻并进行杂交工作,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
生:我补充:袁隆平院士突破经典遗传理论的禁区,提出水稻杂交新理论,获“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7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生:我补充:我查到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和袁隆平被称作“南袁北李”,他把偃麦草的抗病性和很广泛的适应性转移到小麦里边来了,使得中国的小麦产量猛增了60亿斤。
师:农业小组表现得真不错!还知道“南袁北李”在品种改良工作中的贡献,汇报很精彩,大家祝贺他们!
生:我是克隆小组的代表,我了解到1996年的夏天,在苏格兰诞生了一只名叫多莉的绵羊。
它是利用生物技术无性繁殖方式诞生的,人们叫它“克隆羊”。
生:我补充:克隆技术的成功使人们培养人体器官,用以替换病人的器官有了广阔的前景。
师:是呀!如果能克隆出人体器官,将来人的哪个器官有了问题就克隆一个换上去,人类还有什么疾病不能战胜呢!
生:我是微电子技术小组的代表,我知道美国的科学家已研制成功一种微型电动马达。
这种微型马达直径仅0. 07毫米,厚度是0. 25毫米。
生:有了这种微型马达,将来人们可以制造大批在人体内运行的装置,担负运输和清除有害物质的工作,再也不用担心癌细胞危害人类了。
师:我们今天交流的内容很丰富,参与的人数也多,说得很有质量。
这节课与其说是我在教你们,不如说是你们在教我,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四)师生参与评价,活动拓展延伸
师:听了各组的交流汇报,我们有什么评价?看了《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取得成果展》的内容,大家有什么想法?
生:我觉得食品小组表现得最好!他们既有板报又有实物展示。
生:我认为农业小组表现得最棒!他们收集的资料很丰富。
师:大家表现得都不错!我们积极参与,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看了《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取得成果展》的内容,大家有什么想法?
生:微小世界真神奇,对人有害也有利。
生:由于人类的不懈努力,微小世界的大门正在打开,我们不得不佩服人类的聪明智慧!
师:我们小学生也能为探索微小世界做贡献,大家知道吗?监利县黄歇口六年级学生聂利,通过自己的独立观察与研究,发现《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在第1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荣获优秀科技项目银奖和高士其科普专项奖,并走进中央电视台《小崔说事》。
生:我也要向聂利学习,为探索微小世界做贡献。
师:人类探索微小世界所取得的成果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下去后继续收集。
六、教学反思
1、小结复习,引发共鸣:本课作为单元教学的小结,即回顾单元的观察活动、学习探究过程,也回顾人类伴随着观察工具的发展对物质世界探究的深入过程,从中深切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巨大作用。
因为学生有着亲身的观察经历与感受,活动开展得很顺利,学生在思维深处产生了共鸣。
2、交流展示,培养能力: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进行交流,把学生分成医药、食品、农业、克隆、微电子技术等几个专题小组,从不同的方面去收集资料,并且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各小组汇报完后,把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取得成果的书面作品办成板报,供全班(全校)展览。
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表现出高涨的热情。
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群体合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教学效果较好。
3、活动评价,课堂延伸:当学生成果交流完后,让同学们自由地发表感想,感叹微小世界的神奇,感叹人类的不懈努力与聪明智慧,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刻苦学习,为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做贡献的热情。
人类探索微小世界所取得的成果还有很多,布置同学们下去继续收集,这样把科学课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认识到社会是科学课学习的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