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章的本意是错综复杂的色彩或花纹。
《周礼·考工记》“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
”
2、写作:人类个体性的创造性精神劳动。
写作运用语言反映事物、表情达意、交流思想,是重要的书面表达方式。
3、中国文化与汉语写作的关系:中国文化乃汉语写作之根,如果不研究中国文化,不能深刻理解其文化渊源,就会把人事物态简单化,就不会写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章;就不会中西比较,就不会有鉴别才有研究,有鉴别才有个性。
我们需要继承优良摒弃糟粕,弘扬壮大我中华民族文化。
4、材料积累:须观察、须感受、须勤读、须勤写。
5、观察生活应注意:①观察要全面---全面观察就是要对事物的全貌,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事物构成的各部分,以及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观察清楚。
观察事物时,必须从头到尾,寻根究底,把它看全。
不了解事物的全貌,就不可能进行概括。
②观察要精细---细就是精细、仔细。
观察事物,不宜粗枝大叶,跑马观花。
也就是对事物作逼近的仔细的观察,目的是精确把握事物的细部和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
观察的细,才能写的细。
③观察要抓住特点---抓住特点就是要捕捉这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不同之处。
④观察能力在于培养---观察能力并非先天都有的,是可以通过长期的观察训练培养的。
6、有意感受与无意感受的区别:无意感受是指主体随意的,既没有自觉的目的,也没有意识到本身的努力而获得的一种意外的感受。
作者怀着对生活的虔诚,将身心扑入生活之中,去感受他人他事他物,我们称之为“有意感受”。
有意感受是主体自觉的、有预定目的感受。
它受主体意识和动机控制,是主体对客体刺激的集中注意。
7、怎样读书:①有计划地读---要根据需要,制定长期的读书计划。
②有重点的读---围绕喜欢的课程读深读透。
③联系实际读书---围绕所开的课程去读书,根据自己水平的高低去读书,由浅入深。
读书最好联系自己正在学习的课程,最好是边读边想,边想边读,定能从中受到启发,获得效益。
8、精读是按顺序一字不漏地对阅读材料的仔细认读。
不仅要“学求其训,句索其旨”,透彻理解所读内容,而且要在阅读时加强联想、分析、评价等思维活动,能够体会其情景,判断其真伪优劣。
不仅要一字不漏地读,并且要将标点符号读进去,从而读出字里行间的语意来。
9、资料采集包括定向摘录和随兴摘录;读书札记包括撮取要点和记述习得。
10、什么是思维?什么是思路?什么是思绪?什么是思想?①“思维是人脑借助语言所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反映。
”从广义上考察写作行为,不论聚材取事、命题炼意、谋篇布局、定体选拔……即写作的每个环节,都有思维的活动。
②写作的思路正是这种思维活动在不断推进中呈现的运动轨迹。
从特点上看,它有内容、有形式、有顺序、有趋向。
③“思绪”是指思想活动的头绪。
它可以包括思路,也可以包括情绪。
因此,思绪的外延要必思路大,用途也比较广。
思绪之中,含有较多的情感因素;而思路则着重于思维活动的轨迹。
④思想是指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思想一种对于客观世界的理性认识。
它既不同于思绪,因为它是指认识的整体而不是开端;它又不同于思路,因为它是指思考的结果而不是过程。
11、结构就是指文章内部的组织和构造。
“结构”一词源于建筑术语,它指的是建筑物的内部构造,整体布局。
文章包括开头、主体、结尾。
12、“凤头、猪肚、豹尾”,意思是说,开头要短小,精美,引人;中段要丰富,饱满,曲折;结尾要精悍,结实、有力。
13、文章开头的要求:一要落笔入题。
就是说开头要与文章内容相通,尽快接触文章的本题。
二要精彩动人。
即开头要优美,精致,有光彩,有气势,先声夺人。
14、文章中段的写作:①一线穿珠法---即用一条线索把众多的材料有机地串结在一起。
②有开有合法---即在主干事件的描述中,不时巧妙地穿插一些有关的内容,写得时放时收,有合有开。
③欲擒故纵法---即文章开头之后,并不立即进入主要事件的叙述,而是把笔墨荡开去,酿成“千呼万唤”之势,然后欲写之事“始出来”,大笔浓妆,集中抒写。
④张弛结合法---时缓时急,时高时低,时冷时热,时强时弱,变化多姿,文章才能波澜曲折,余味无穷。
⑤还有浓淡相间法,正反对照法,突转的艺术,衬托的写法等等。
15、文章结尾的要求:①总结全文,加深主旨②展示未来,鼓舞斗志③饱含哲理,发人深省④委婉含蓄,余味无穷⑤其他。
好的结尾如“豹尾”,刚劲有力,或者要像敲钟,使人觉得余音绕梁,不绝于耳。
16、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符号系统,具有任意性和线条性。
语言是写作的工具,语言更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根,语言体现着国家民族的文化。
17、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思想和语言是紧密联系,互为依存的。
语言的背后是思维,不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都要受思想的领导和制约。
思想的清晰决定语言的明确,思想的新意决定语言的新颖,语言是一种从属于思想的东西。
另一面:思想是不能脱离语言而存在的。
没有语言材料,没有语言的自然物质的赤裸裸的思想,是不存在的。
18、为何说最基本的是语言,最根本的还是语言?①语言是写作的工具,语言更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根,语言体现着国家民族的文化。
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利用它来传达信息,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的目的。
③语言对于写作来说,正如同武器对战士一样重要。
作战而没有武器就打不了胜仗;写作离开语言,再典型的材料、深刻的思想、精巧的构思都无法表达。
写作者必须熟练地掌握语言这一工具,并认真地锤炼语言,才能把人们的经验、思想、感情完美地表达出来,写出好文章来,这就是古人说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④文章的语言恰似人的“细胞”。
细胞是构成人体的最小的单位,是文章的基础。
谁见过没有任何语言(文字)的“文章”呢?
19、语言的运用要求有哪些?(1)语言要一句顶一句(2)语言要准确①写字要正确无误②用词要精确无误(3)语言要鲜明与生动①要有形象感②要有趣味感③要有音乐感(整齐美、抑扬美、参差美)
20、培养语言能力的渠道:(1)直接从生活里学习语言(2)精读已有定评的名著
21、主题,是写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章的基本精神在文章中的反映。
22、“主题”是外来词,源于音乐,最初指乐曲的主旋律,乐曲的核心。
古人把主题称作“意”。
主题是文章的统帅,“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
23、主题与问题有何不同?问题是文章揭示的矛盾,也可以说是产生主题的向导,问题的答案往往是作者所要阐明的主题。
主题并不等于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主要提问,而是作者对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所持的观点或评价。
24、主题与情节有何不同?情节是指事件的演变过程,生活中生动的情节最能展现主题,通过生动的情节或故事来揭示事件的内涵,体现作者对事件独到的观点、见解和感受。
25、主题与题材有何不同?作者在生活中收集到的原始材料称为素材。
作者把得到的素材经过分析、选择,最后写入文章的那部分材料称为题材。
题材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内容,是实实在在支撑主题并受主题支配的具体材料。
主题是作者通过题材所反映的思想或见解。
特别要强调的是不要用题材来代替主题,作者不仅要掌握生动的材料,还要对材料有新颖、深刻的见解,也就是新颖深刻的主题。
26、古人对主题的要求:写作者要“易,直,慈,谅”(平易,正直,慈爱,体谅),此能使题材的主题意蕴开掘弥深,刺激与冲撞都大。
27、提炼主题的方法有哪几种?(1)追根溯源法(2)对比联系法(3)见微知著法(4)体验的方法(5)基底对比的提炼---只要将小小的事件置于大的历史中才能发现其不可忽视的意义(5)旧意翻新曲(6)四面围攻---多个实事点共同透析,结果交于一身,往往通过多个方面表达主题(7)无中生有法
28、(1)叙述方法:①顺叙和倒叙②详叙与简叙③插叙和补叙。
叙述要求:①动作感②连贯性。
(2)描写方法:①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②工笔细描与简朴白描。
(3)论点要求:①观点必须正确②论点必须明确③见解必须新鲜。
论据要求:①必须真实可靠②必须充分典型。
论证要求:①观点与材料必须统一②推理必须合乎逻辑。
论证中的证明:①例证②引证③喻证④反证。
论证中的反驳:①释义正名②攻其要害③实践验证④显其荒谬。
(4)抒情方法:①直接抒情②间接抒情。
抒情要求:①不能为文造情②有健康的情趣③服从主旨要求。
(5)说明方法:①定义说明②解释说明③分类说明④举例说明⑤介绍说明⑥比喻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