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筑平面设计内容:单一功能房间的平面设计(主要使用功能,辅助使用空间和交通联系空间),也包括三类功能空间的平面组合设计。
2.房间平面形状确定,从使用功能要求,结构合理性,空间技术效果,总体组合的灵活性,房价朝向,施工便利性考虑;房间面积确定,掌握室内家具及设备数量及尺寸和人的室内活动和交通面积大小;房间平面尺寸的确定,满足家具设备布置及人体活动要求,视听要求,良好的天然采光,经济合理的结构布置。
3.平面组合形式考虑因素,有使用功能,结构类型,基地环境,设备管线,建筑造型。
平面组合形式有以下,走廊式,穿套式,单元式,大厅式,庭院式,综合式。
4.房间剖面形状的确定因素,室内房间的使用性质和活动特点,采光和通风要求,结构类型的要求,设备位置的要求,室内空间比例关系。
5.房间高度的确定,层高是国家对各类建筑物房价高度的控制指标。
净高是供人们直接使用的有效室内高度,它与第4的考虑因素有关。
(起居室,卧室大于或等于2.50m,办公,工作用房2.7,教学,会议3.00,走廊2.10,小学教室3.10,中学教师3.40,幼儿园2.80。
影响房屋层数的要求,建筑本身的使用要求,城市规划要求,结构类型要求。
建筑结构1、混合结构(砖墙和钢筋混凝土楼板的混合结构最普遍)2、框架结构(以框架梁柱作为承重系统)3、空间结构(大跨度空间结构,薄壳、索膜等)6.建筑空间的组合方式,高层加裙房,错层,跃层。
⑴错层剖面组合是指在建筑物纵向和横向剖面中,房屋几部分之间的楼地面,高低错开。
主要适合坡地上建筑或建筑体部之间由于房屋高度不同造成高差的情况,如住宅、中小学等。
错层之间的高差可用楼梯或踏步来解决。
⑵跃层式剖面组合方式主要用于住宅建筑中。
这些房屋的公共走廊每隔1~2层设置一条,每个住户可用前后相通的一层和上下层房间,住户内部以小楼梯上下联系。
其特点是节约公共交通面积,各住户之间干扰小,由于每户两个朝向,因此通风条件好,但其结构布置和施工均较复杂,每户面积大,标准高。
7.建筑构图的基本法则,统一与变化,均衡与稳定,对比于微差,韵律与节奏,比例与尺寸。
8.工业建筑特点:工艺当先,体型高大,屋顶构造复杂,结构特殊。
按用途分类:主要生产厂房,辅助生产厂房,动力厂房,储藏用房,运输工具用房。
按层数分类:单层厂房,多层厂房,层次混合厂房。
按生产状态分类:冷加工车间,热加工车间,恒温恒湿车间,洁净车间,特种状况车间。
9.单层厂房(排架结构,刚架结构)承重构件,(1)横向排架:由基础、柱、屋架(或屋面梁)组成。
(2)纵向连系构件:由基础梁、连系梁、圈梁、吊车梁等组成。
(3)为了保证厂房的刚度,还设置屋架支撑、柱间支撑等支撑系统。
柱网尺寸的确定:(1)跨度尺寸的确定①生产工艺中生产设备的大小及布置方式②车间内部通道的宽度③满足《厂房建筑模数协调标准》的要求。
(2)柱距尺寸的确定。
10.平行于厂房长度方向的定位轴线称为纵向定位轴线。
垂直于厂房长度方向的定位轴线称为横向定位轴线。
11.山墙与横向定位轴线的联系(1) 山墙为非承重墙时,横向定位轴线与山墙内缘重合,并与屋面板(无檩体系)的端部形成“封闭”式联系。
(2)山墙为砌体承重墙时,墙体内缘与横向定位轴线的距离按砌体的块材类别为半块或半块的倍数、或墙体厚度的一半12.1、外墙、边柱与纵向定位轴线的联系(1) 封闭式组合的纵向定位轴线:外墙内缘与纵向定位轴线重合。
(2) 非封闭式结合的纵向定位轴线:纵向定位轴线与柱子外缘有空隙,设补充构件D13.中柱与纵向定位轴线的联系(1) 当厂房平行等高跨时,通常设置单柱和一条定位轴线,柱的中心线一般与纵向定位轴线相—重合当等高跨两侧或一侧的吊车起重量≥30t、厂房柱距>6m或构造要求等原因,柱中心线一般与插入距中心线相重合。
(2)当厂房为平行不等高跨,且采用单柱时,高跨上柱外缘一般纵向定位轴线相重合14 1、中间柱与横向定位轴线的联系屋架(或屋面梁)支撑在柱子的中心线上,中间柱的横向定位轴线与柱的中心线相重合,横向定位轴线之间的距离即是柱距(屋面板、吊车梁长度方向的标志尺寸)2、横向伸缩缝、防震缝与定位轴线的联系横向温度伸缩缝和防震缝处的柱子采用双柱双屋架设两条横向定位轴线;两柱的中心线应从定位轴线向缝向两侧各移600mm。
两条定位轴线间为伸缩缝或防震缝的缝宽c。
15.厂房高度的确定,无吊车厂房:按最大生产设备安装,检修时所无姚的高度,同时考虑采光和通风的需要来确定。
有吊车厂房的确定:16.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排架厂房承重结构的组成及特点,承重结构由“横向排架,纵向连系构件,支撑系统”组成,特点坚固耐久,可预制装配。
但自重大,抗震性能不如钢结构。
(1)横向排架:由基础、柱、屋架(或屋面梁)组成。
(2)纵向连系构件:由基础梁、连系梁、圈梁、吊车梁等组成。
(3)为了保证厂房的刚度,还设置屋架支撑、柱间支撑等支撑系统。
四,17.建筑物构造的组成及作用,即基础:上承下传,是建筑物最下部的承重构件。
墙或柱:承重构件和维护构件,内墙还起着分隔房间创造室内舒适环境的作用。
楼板层和地坪层:水平方向的承重构件,起水平分隔,承重和支撑作用和承受底层房间的荷载。
楼梯:垂直交通设施,供人们上下楼梯和紧急疏用。
屋顶:建筑物顶部的外维护构件和承重构件。
门窗:内外交通,隔离房间和采光,通风,分隔和维护18.、民用建筑的分类:按使用功能民用建筑“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农业建筑。
按规模和数量:大量性建筑,大型性建筑。
按层数:底层,多层,中高层,高层,朝高层。
按承重结构材料:木结构建筑,砖或石结构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钢结构建筑,混合结构建筑。
19.1.什么叫模数模数是选定的标准尺度单位,作为尺度协调中的增值单位,也是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建筑材料与制品等各部门进行尺度协调的基础。
2.基本模数——基本尺寸数值,代号“M”,1M=100mm。
3.扩大模数——基本模数的整数倍数。
基数:3M、6M、12M、15M、30M、60M。
(开间或柱距,进深或跨度,大的构配件尺寸)20.建筑物与土层直接接触的部分称为基础,是建筑物的组成部分,它承受着建筑物的全部荷载,并将其传给地基。
支承建筑物重量的土层叫做地基。
⒈基础埋深概念:室外设计地坪到基础底部的垂直距离⒉基础埋深的原则:基础宜浅埋——造价低,不小于500mm,基础顶面顶面距地不小于100mm21.⑴建筑物的用途、功能,有无地下室、设备基础和地下设施,基础的形式和造型。
⑵作用在地基上的荷载大小和性质高层建筑基础埋深不小于1/15H⑶工程地质、水文条件①地下水位的影响②冰冻因素的影响⑷相邻建筑物基础深度②基础埋置深度不宜超过原基础底面②超过(计算)不宜小于该相邻基础底面高度的1-2倍22.⑴刚性基础砖基础、毛石基础、混凝土基础、毛石混凝土基础。
⑵柔性基础钢筋混凝土基础。
⒉按构造形式分⑴条形基础上部结构采用砖墙或石墙承重时,基础沿墙身设置,多做成长条形。
⑵独立基础当建筑物上部结构采用框架,其基础采用方形或者矩形的单独基础。
⑶井格基础当框架结构地基条件差,提高整体性以免产生不均匀沉降,将柱下基础从纵横方向连接起来,形成十字交叉的井格,也称十字基础。
⑷筏片式基础当地基条件较弱或建筑物的上部荷载较大,如采用简单条形基础或井格基础不能满足要求时,常将墙或柱下基础连成一片,使其建筑物的荷载承受在一块整板上,成为筏形基础。
筏形基础有平板式和梁板式两种,前者板的厚度大,构造简单;后者板的厚度较小,但增加了双向梁,构造较复杂。
⑸箱形基础是由钢筋混凝土底板、顶板和若干纵横墙组成的,形成空心箱体的整体结构⑹桩基础等当建筑物的荷载较大,而地基的弱土层较厚,地基承载力不能满足要求,采取其他措施又不经济时,可采用桩基础23.地基分为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
人工加固地基有压实法,换土法,化学加固法和打桩法。
24.地下室防潮:当设计最高地下水位低于地下室底板300~500mm,且地基范围内的土壤及回填土不会形成上层滞水时,应采用防潮做法。
⒉地下室防水:当设计最高地下水位高于地下室底板,或地面水有下渗可能时,应采用防水做法。
25.地下室防水做法:( 1 ) 卷材防水( 2 ) 防水混凝土防水(3)弹性防水26.墙体所处位置—外墙、内墙、(墙体所处位置)横墙、纵墙、(布置方向)窗间墙、窗下墙、山墙。
受力情况---承重墙、非承重墙。
构造方式——实体墙、空体墙和组合墙。
施工方法——块材墙、板筑墙及板材墙。
27.墙承重方式有4种:。
1、横墙承重优点:房屋横向刚度较好缺点:横向开间尺寸较小,房间布置不灵活2、纵墙承重优点:房间布置灵活,适宜于较大房间的教学楼、办公楼等缺点:房屋纵向刚度强而横向刚度弱3、纵、横墙混合承重优点:平面布置灵活,建筑物刚度较好。
缺点:楼板铺设方向较多,施工较麻烦。
4、半框架承重(水泥用量多,商店,综合楼)28:⑴墙体设置中结构和抗震要求,强度要求:①构平面布置时:墙体在横向和纵向均尽量连续对齐,有效地传递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的水平荷载。
②构剖面布置时:墙体在各楼层之间上下连续对齐;避免结构墙体在竖直方向的间断;竖向洞口宜上下对齐;洞口尺寸不宜过大,避免在洞口上方设置集中荷载。
⑵刚度要求:墙体自身具有稳定性(高厚比);考虑地震作用对墙体稳定性的影响,限制墙承载结构房屋的抗震横墙的间距。
29.墙体保温要求:1 通过对材料的选择,提高外墙保温能力,减少热损失,2 防止外墙出现凝结水,设置隔汽层,3 防止外墙出现空气渗透,4 加强外墙的隔热能力30.隔声要求:加强墙体的密缝处理,增加墙体的密实性和厚度,采用空气间层货多孔性材料的夹层墙,利用垂直绿化降嗓。
30.砖的尺寸240mm,115mm,53mm,组砌原则横平竖直,砂浆饱满,错缝搭接,避免通缝。
31.防潮层的位置:a.当室内垫层为混凝土等密实材料时,防潮层的位置应设在垫层范围内,一般低于室内地坪60mm处,同时至少高于室外地坪150mm,防止雨水溅湿地面。
b.当垫层材料为透水材料时(炉渣、碎石等),水平防潮层的位置应平齐或高于室内地面60mm。
c.当建筑物内墙两侧的室内地坪存在高差,或室内地坪低于室外地坪时,须设垂直防潮层构造做法:a32.楼板层的组成及各层次的作用:面层:楼面/地面。
除了为人们提供活动的平面以外,还起着室内装修、保护楼板、分布荷载等作用。
结构层:又称楼板。
楼板层的承重构件,承受楼板层上的全部荷载,并将其传给墙或柱,同时对墙体起水平支撑的作用,增强建筑物的整体刚度和墙体的稳定性。
顶棚层:楼板层下表面的面层,其主要功能是保护楼板、装饰室内、敷设管线及改善楼板在功能上的某些不足。
33.楼板层的设计要求:楼层和地层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保证结构的安全及变形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