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一)》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我将从以下五个板块进行说明(分析):
板块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本节是人教版高中数学第二册下第九章第四节的第一课时,介绍
线面垂直的定义、判定及其应用。
学好本节,对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实现从认识平面图形到立体(空间)图形的飞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1
数学语言表述;
2
3
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3、重点与难点:本课中,重点,
而教学的难点
板块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几何中已学过线线垂直,并对线面垂直有直观的认识。
我班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能根据实物与模型的演示,积极地思考,归纳与概括,并能类比线线垂直积极的探索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但是学
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空间想象力还有待提高,力求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有一个新的飞跃。
板块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板块四教学过程设计
我们知道,“所谓求知是过程,不是结果”。
求知的过程必须在教学中得以实现,(正是)在这一理念支撑下,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如下: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一组图片:(火箭、电视塔、摩天大厦、博雅塔),让学生直观感知线面垂直。
之后,设置学生活动:请举出校园生活中的线面垂直的例子。
学生踊跃发言,举出很多例子,(打开的书脊,教室内两墙的交线,大厅里的柱子,校园彩灯的灯柱,操场的旗杆等)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老师及时提出问题,怎么用数学语言抽象表述线面垂直这种位置关系呢?让我们先看一个演示实验:】
(2)多媒体演示:旗杆与它在地面上影子的位置关系。
【动画1AB所在直线与过点B的直线都垂直,动画
2AB所在直线与地面内任意一条不过点B的直线g也垂
直,进而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归纳线面垂直的定义。
学生分小组讨论,由小组代表回答,不完善的地方由老师补充。
】(课件展示定义)
(3)学生归纳,形成概念
定义:如果直线l 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就说直线l 与平面α互相垂直,记作:l ⊥α.直线 l 叫做平面α的垂线,平面α叫做直线l 的垂面.直线与平面垂直时,它们唯一的公共点P 叫做垂足。
用符号语言表示为:
【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去发现,总结,归纳,成功地解决了线面垂直的定义。
定义法是线面垂直最基本的判定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但用定义直接检验线面垂直是困难的。
引导学生,想想看,
】
为解决上述疑问,我们先来探究两个问题:
(1)问题探究
探究1:如果一条直线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垂直,这条直线是否与这个平面垂直呢?
【学生经过短暂思考,得出结论,
不一定垂直,并且可以举例说明】
探究2这个平面垂直呢?
【学生容易想到两种情况:这两条直线是平行直线,结论也是不一定垂直,也可以举例说明,但是如果这两条直线是相交直线,结果又如何呢?学生似αα⊥⇒⎭
⎬⎫⊥l m l m 内任一直线是平面
乎有了判定线面垂直的初步想法,下面通过游戏继续探究】
(2) 折纸游戏:
请同学们拿出事先准备的一块三角形纸片,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过△ABC 的顶点A 翻折纸片,得到折痕AD ,将翻折后的纸片竖起放置在桌面上(BD 、DC 与桌面接触))。
(展示学生折纸的视频)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1)折痕AD 与桌面垂直吗?
2)如何翻折才能使折痕AD 与桌面所在的平面垂直?
【游戏中,(打开游戏2)学生出现了垂直和不垂直两种情况,引导这两类学生进行交流,分析“不垂直”的原因;(打开游戏3)经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得出,当且仅当折痕AD 是BC 边上的高时,AD 所在直线与桌面垂直,这时有些学生就发现: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老师充分肯定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并鼓励学生把上述探究的结论,用数学语言表述:
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用符号语言表示为: 本环节,通过教师创设探究问题以及学生亲自动手做游戏,在分组合作、讨论、交流之中,学生很容易接受线面垂直判定定理,而理解该定理,教师要强调“两条”、“相交”缺一不可】
ααα⊥⇒⎭
⎬⎫⊥⊥=⋂⊂⊂l n l m l P
n m n m ,,,
为了加强学生对定理的理解和掌握,设置两个例题,用课件出示: (不念)例1、如图,有一根旗杆AB 高8m
,它的顶端A 挂有两
条长10m 的绳子,拉紧绳子并把它的下端放在地面上的两点
(和旗杆脚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C 、D 。
如果这两点都和 旗杆脚B 的距离是6m ,那么旗杆就和地面垂直.为什么?
【本题体现了线面垂直与实际问题的密切联系,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
让一个学生板演完成证明过程,其他学生纠正,最后教师展示证明过程,强化规范意识】
证明:在ABD ∆和ABC ∆中,因为8,6,10=====AB BD BA AD AC
所以︒=∠=∠90ABC ABD , 所以BD AB BC AB ⊥⊥,
又B BD AB = ,所以⊥AB 面BCD ,即旗杆和地面垂直。
例2、如图,已知a ∥b ,a ⊥α,求证:b ⊥α。
【此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思路,可利用线面垂直的定义证,也可用判定定理证,提示辅助线的画法,强调一题多解,学生练习本上独立完成,老师适时点拨,规范解题步骤】
回顾本节整个教学过程,师生始终在共同探究,那么对于所学知识是否能够掌握,为此提出三个问题:
(1)什么是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2)你学会了哪些判断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方法?
(3)在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总结并发言,互相补充,教师点评,总结判断线面垂直的方法,A B C
D
α
给出框图(投影展示),并鼓励学生认真反思,大胆质疑。
】
第五阶段:作业探究,巩固所学知识
(1)如图,点P是平行四边形ABCD所在平面外一点,O是
对角线AC与BD的交点,且PA=PC,PB=PD.
求证:PO⊥平面ABCD
(2)探究:如图,PA⊥圆O所在平面,AB是圆O的直径,C是圆周上一点,则图中有几个直角三角形?由此你认为三棱锥中最多有几个直角三角形?四棱锥呢?
【第(1)题直接运用线面垂直判定定理,属容易题。
第(2)题是一道开放性题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这样,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获,巩固新知识并培养应用意识。
第六阶段:板书设计,重要内容展现
【为使学生对本节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认识,教学时我将重要内容进行科学合理板书】
9.4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一)
1、直线与平面
垂直的定义:2、直线与平面垂
直的判定定
例1:
C
A
B
D
O
P
板块五教学设计说明
今年开始,我省全面进入新课标,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变化,在新的理念指导下,我在本节课的处理上作了相应调整,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值得借鉴的地方有四点:
1、本节课借助实例引入课题,激起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2、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展现;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是一个引导者,学生则始终在思考,并主动探究,在领悟知识的基础上发展了能力。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说明,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