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020年“十三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审计在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依法治国中的作用,根据《XX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及上级审计机关“十三五”工作规划,结合XX 市审计工作实际,制定本局“十三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一、总体战略(一) 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灵魂和指南,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立足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牢固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审计工作方针,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在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 主要目标。
把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审计保障XX 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努力实现“十三五”期间,审计工作在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促进深化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和促进反腐倡廉建设迈上新台阶; 审计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和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审计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 审计理论和制度建设迈上新台阶。
(三) 基本要求。
--认真履行职能。
一是要服务发展大局。
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适应人大的监督要求,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把握经济领域重点难点,加强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策措施实施效果和资金使用效益的审计。
二是要降低经济风险。
寻找突出问题、预防潜在风险、维护经济安全,重点在投资结构、资源节约、环境治理、公共服务、产业政策、区域管理等方面揭示经济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为政府完善经济治理机制多提有价值的意见与建议。
三是要提升社会效应。
适应社会发展的规律,健全问责问效、审计整改和制度规范联动机制,努力生产更多更好适销对路的审计精品和高端产品,在实现经济效益目标的同时,最大幅度地提升社会效应。
--着力更新理念。
一是由事后查处与事前预防并重,逐渐向事前预防为主转变。
在认真落实“重大经济疑案、重要批示信件、重点责任领域”必审的过程中,积极探索科学审计的预防机制,努力把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是由微观操作与宏观管理并重,逐渐向宏观管理为主转变。
坚持一手抓纠错防弊,一手抓机制建设,善于通过对微观表象的剖析得出宏观结论,揭示普遍性、倾向性问题,提出从机制体制上解决问题的良策。
三是由传统审计与责任审计并重,逐渐向责任审计为主转变。
正确处理传统审计与责任审计的关系,着力加强对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的审计监督,防止领导干部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
--全面提升效能。
一是要体现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
坚持提前介入、全程跟踪、及时报告,充分发挥审计工作预警、预防和纠正的作用; 坚持揭示反映重大体制障碍、制度性缺陷和管理漏洞,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坚持求真务实、客观公正,准确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报告。
二是要体现科学化、规范化、公开化。
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坚持在审计范围、审计方向、权力问责上全面突破; 牢固树立依法审计理念,严格执行国家审计新准则,努力构建先进的管理机制; 在项目立项、审计整改、审计结果等方面加大公开力度,促进社会监督和审计监督优势互补。
三是要体现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百姓。
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建议,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审计工作任务继续坚持以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为基础,全面推进绩效审计,积极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不断增强主动性、宏观性、建设性、开放性和科学性,促进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 开展政策跟踪审计。
--加强对税收、预算、国债、公共支出、政府投资和财政补贴等财政政策手段的审计和分析,及时揭示和反映影响宏观财税调控政策目标实现的矛盾和问题,切实维护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
--协助上级审计机关做好信贷政策落实情况、利率政策执行情况及对地方经济发展扶持力度等相关工作,防范信贷资金总量及投向违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促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和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加快发展。
(二) 突出风险监督审计。
--对地方政府性债务实行动态化、常态化审计监督,深入揭示财政运行中的不安全因素和潜在风险,促进建立规范、健全的政府负债管理机制,确保政府负债安全可控,切实防范财政风险。
--关注财政收入征管中存在的制度漏洞和薄弱环节,关注税收政策执行的严肃性,关注政府预算与部门预算、部门预算与部门决算草案的差异,促进提高预算执行效果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为目标,重点揭露资产不安全风险、财务管理风险、管理程序风险,切实堵塞漏洞,化解金融风险。
(三) 加强预算执行审计。
--继续完善全部政府性资金(资产) 审计机制,促进政府将各项非税收入和预算外资金全额纳入预算管理,推动政府建立“全口径”政府预算体系。
--加强转移支付资金运行情况审计,关注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机制、分配结构的合理性、公平性,实施项目跟踪问效机制,促进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重,推动建立规范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
--加强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在继续做好对一级预算单位审计的基础上,加大对所属单位延伸审计的力度,注重把部门预算执行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督促建立统一、规范、科学的预算定额、支出标准和开支渠道,不断提高财政资金绩效水平。
(四) 服务发展方式转变审计。
--开展国有企业绩效审计,推进企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国有企业增强活力、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提升国有经济发展质量。
--开展专项政策、资金审计,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战略和我市产业发展规划,促进内外贸融合,提高专项政策和资金的绩效。
--积极开展对国家信息化政策执行、规划实施和工程建设的审计监督,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工程的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和服务效能。
(五) 推进投资绩效审计。
--落实和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制度,优先选择政府投入大、社会关注度高的重点建设项目进行竣工决算审计,发挥竣工决算审计促进问责和问效的重要作用。
--积极探索投资跟踪审计,对重要投资政策执行、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投资应对的情况实施跟踪审计,促进提高投资绩效,充分发挥投资审计预防性作用。
2020年基本形成投资跟踪审计方法体系。
--坚持工程造价审计为投资绩效审计服务,逐步实现由审计机关组织审价向监督社会中介机构审价质量、利用社会中介机构审价成果转变。
--加强对政府重大项目建设和管理情况的审计监督,从政策、风险、民生、质量、管理、责任等方面入手,重点关注抑制盲目重复建设、防止产能过剩、促进节能减排和加强环境保护,建立健全和落实投资领域责任追究制,促进调整优化投资结构。
(六) 加强民生工程和民生资金审计--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审计力度,促进财政资金更多向农村社会事业倾斜。
--继续对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基金和廉租住房制度、公共租赁住房制度、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等为主要内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展连续审计,促进完善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加强教育审计,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强市”建设。
--加强对公共卫生的监督审计,重点关注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基层公共卫生资源均等化等改革措施的实施情况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对突发重特大公共事件实施跟踪审计。
(七) 加强环境资源审计。
--围绕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水资源保护、节约集约用地等方面开展审计,揭露和查处无序开发、低效利用以及破坏浪费资源等重大问题,促进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加强对环境污染方面的审计,揭露和查处防治措施不落实、严重污染环境等问题,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规范化建设,促进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费制度和多元环保投融资机制。
--开展节能减排政策履行、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抑制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新能源建设等情况的审计,揭示政府及其主管部门、重点企业在落实节能减排政策法规、管理和使用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认真履行节能减排责任与义务,严格执行国家政策法规。
(八) 深化经济责任审计。
--加大任中审计力度,到2020 年,审计项目中任中审计比例达到70%; 追究责任更加着眼于风险预警,整改督查更加着眼于建章立制,不断完善权力运行机制。
--制定经济责任审计中长期规划,建立和推行领导干部任期内的轮审制度,对重点单位和关键岗位的领导干部,在一个任期内至少审计一次; 加大对权力高度集中、自由裁量权大等重点部位的审计监督。
--科学认定领导干部应负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审计整改以及责任追究等结果运用制度。
--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和联席会议办公室工作制度,建立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联络员例会制度,建立有利于形成监督合力的协调机制。
(九) 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
进一步完善审计机关指导监督内部审计工作的相关规定,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协会在内部审计职业化管理中的作用,促进内部审计发挥在评价和改进组织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效果中的作用,推动内部审计健康发展。
三、基础建设(一)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以提升学习力、执行力、公信力为核心,推进学习型审计机关建设,加强政治理论、审计业务、法律、经济和科学管理知识的学习,努力打造一支能够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高素质审计队伍。
--加强审计干部队伍建设。
加强领导班子能力素质建设,把领导班子思想建设放在首位,着力加强领导班子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以加强“一把手”队伍建设为重点,科学配备领导班子,不断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实现优势互补、合理搭配。
加强中层干部能力素质建设,优化中层干部的年龄、知识、专业和工作经历结构,选好配强正职领导干部。
加大年轻干部选拔培养力度,优化中层干部队伍梯次配备,增强干部队伍活力。
--加强审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审计干部队伍专业化建设,优化审计人员的专业结构,使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从以财经类为主向财经类、法律类、计算机类、工程类、管理类等多学科、多领域转变,重点提高计算机专业人才比例; 继续改善审计人员的学历结构,提高具有会计审计专业技术资格或执(职) 业资格的人员比例。
--加强教育培训。
采取集中培训、专门培训等各种培训方式,充分利用各种培训机构的教学资源,加大对干部队伍学历教育、专业能力方面的培训力度,强化审计人员的计算机知识培训,到2020 年,审计人员培训覆盖面达到70%以上。
--加强机关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教育活动为动力,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