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丁酮行业分析及市场动向

丁酮行业分析及市场动向


4. 国内丁酮生产消费情况
2008年上半年我国丁酮进出口量
进口量减少,一方面是受反倾销政策影响, 另一方面也是国内需求量有所下降导致。
进口方面:2007年, 1-6月进口总量在 58168.741吨,2008年16月总进口量为27771.28 吨。较去年减少52.25% 。
出口方面:2007年16月出口量为16000吨左 右,2008年1-6月份 14160吨。较去年减少 11.5%。
状 法正在逐步被淘汰
方法
(2) 仲丁醇脱氢制丁酮
气相脱氢工艺
液相脱氢工艺
采用氧化锌或锌铜合金为催化剂, 采用骨架镍或亚铬酸酮作催化剂
工 艺
将仲丁醇加热气化,在反应温度
,反应温度控制在150~200℃,
过 355~375℃、反应压力0.34MPa下, 常压操作

于脱氢反应器中进行脱氢反应,反 应产物经冷凝分离得到丁酮
目前工业上生产丁酮普遍采用的方 该法工艺流程简单,催化剂寿命
优 法,仲丁醇的转化率及甲乙酮的选 长,产品分离简单,能耗低,产
缺 择性均在90%以上;不足之处是产 率高,甲乙酮的选择性在99%以
点 品纯度较低,催化剂寿命较短
上,不足之处是仲丁醇的单程转
化率低于气相脱氢法
2.丁酮生产工艺分析
丁烷液相氧化法
4. 国内丁酮生产消费情况
消费情况
目前,我国甲乙酮主要消费在涂料和粘合剂领域(占消费总 量的75%以上),此外在医药、润滑油脱蜡、磁带、油墨、香料 、合成革以及化工产品的生产方面也有一定的消费量。由于消费 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甲乙酮消费主要集中在华南和华东这两个地 区,其消费量约占我国甲乙酮总消费量的80%~90%。这主要是由 于上述地区甲乙酮下游应用领域发达,且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 在这些地区设有大量消费甲乙酮的加工企业,其中广州市金珠江 化学有限公司、汕头海洋集团公司、南海南奇树脂制品有限公司 等企业每年甲乙酮的消费量均在万吨以上。
4. 国内丁酮生产消费情况
2006年我国丁酮总产能约为32.05万t/a,主要生产厂家情况见下表 :
企业 中国石油抚顺石油化工厂
河北中捷石化
陵光石化集团 中国蓝星大庆分公司
天利高新 兰州炼化 淄博市齐翔腾达化工有限公司 哈尔滨石油化工公司分公司 山东济南炼油厂 湖北荆门炼油厂 吉林化学集团公司 江苏正丹集团公司
4. 国内丁酮生产消费情况
消费情况——②粘合剂
在粘合剂的生产中,甲乙酮主要用于溶剂型粘合剂,尤 其是聚氨酯类粘合剂。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制和开发 聚氨酯粘合剂,产量不断扩大,其中鞋用胶的用量占第一位 ,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制鞋企业集中、产量大,是我国甲 乙酮在粘合剂方面的主要用户。
4. 国内丁酮生产消费情况
丁酮行业分析及市场动向
目录
1.丁酮简介 2.丁酮生产工艺分析 3.国外丁酮生产消费情况 4.国内丁酮生产消费情况 5.丁酮的市场展望
1.丁酮简介
概念
丁酮, 简称MEK 又名: 2-丁酮
甲乙酮 甲基乙基酮 甲基乙基甲酮 乙基甲基甲酮 甲基丙酮 分子式:C4H8O
熔点/℃ 沸点/℃ 相对密度
- 86.3 79.6 0.8054
2.丁酮生产工艺分析
发酵法
将淀粉和纤维素水解后用Klebsiella Oxytoca菌种发酵 得2,3-丁二醇发酵液,再经催化脱水得甲乙酮。该法 工艺简单,反应迅速,底物转化率及产物收率较高, 而且节省后处理所需能量及大量设备,虽然目前生产 成本上还难以与石化合成法竞争,但在石油资源日益 紧张的未来,生物法合成甲乙酮将值得关注。
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稀酸,设 对原材料正丁烯要求较高,一般 正丁烯单程转化率低,反应需要
备腐蚀严重,三废处理较为复杂 要求C4馏分中正丁烯含量要高于 在高压和较高温度下进行
缺 ,能耗高,装置投资较大
90%。另外,树脂催化剂耐高温行

性能较差,寿命短,易失活,正
丁烯单程转化率较低(不高于10%

现 生产仲丁醇的传统方法,目前该 目前国内外生产仲丁醇最主要的
1.丁酮简介
物理化学性质
外观为无色透明液体,有类似丙酮的气味。 溶于水,并能与醇、醚、苯、氯仿和油类混溶。 易燃,遇明火、强氧化剂有引起燃烧的危险,与氯
磺酸、发烟硫酸反应剧烈。 甲乙酮毒性低,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为1.97%~10.1
%(体积),空气中的最高允许浓度为2.0×10-4。
1.丁酮简介
4. 国内丁酮生产消费情况
消费情况——①涂料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建筑和 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对高档涂料的需求日益增加,使得许 多国外著名的涂料生产商采取独资或合资的方式在中国建厂 。如日本油漆公司在上海的工厂,生产出油漆供给上海通用 汽车工业公司;在广州建立油漆厂,供给广州本田汽车公司 ;在河北廊坊建设建筑用油漆生产厂。英国太古油漆公司在 上海建设装饰用油漆生产厂。这些大量高档涂料投入生产与 使用,大大增加了甲乙酮在涂料中的消费量。
浓缩等4个主要工序。用浓度为
通过质子催化作用生成仲丁醇, 接水合制得仲丁醇。杂多酸催化
80%左右的硫酸吸收预处理过的主 反应在三相条件下进行,反应温 剂的主要成分是钼磷酸,同时加
工 要含正丁烯的混合C4馏分,反应 度为150~170℃,反应压力为
入有机金属化合物添加剂。反应
艺 生成丁基硫酸酯经水解得到仲丁 5.0~7.0MPa,水与正丁烯的摩尔配 温度为200~230℃,反应压力为
2.丁酮生产工艺分析
异丁苯法
以三氯化铝为催化剂,反应温度控制在50~70℃ ,正丁烯与苯经 烃化反应生成异丁基苯;异丁基苯于110~130℃,0.1~0.49MPa压 力下,液相氧化生成过氧化氢异丁基苯,然后在酸催化剂存在下 分解,于20~60℃提浓氧化液,生成甲乙酮和苯酚,最后分离精 制得产品。通常情况下,每生产1吨甲乙酮可联产1.26~1.28吨苯 酚,副产0.2~0.26吨苯乙酮,丁烯利用率达67%~70% ,该法的 特点是反应条件温和,设备腐蚀较轻,有利于工业化生产,但工 艺过程较为复杂,操作条件严格。
消费情况——②粘合剂
目前国外的发展趋势是逐渐被聚氨酯胶粘剂所取代,如 今欧美等发达国家80%~90%的鞋用胶已经为聚氨酯胶粘剂 所占领,国内也已经出现这种趋势。国内除在东南沿海地区 大量使用聚氨酯胶粘剂外,近年来东北、华北和华中等内地 的制鞋厂家也开始使用,并有不断扩大的势头。另外,聚氨 酯胶粘剂在建筑、高速公路、飞机跑道嵌缝材料、高层建筑 玻璃密封材料等方面的应用也在不断增加。从将来的发展来 看,我国聚氨酯粘合剂的应用领域将不断扩展。
1.丁酮简介
用途
可与多种烃类溶剂互溶并对其固含量和粘度不会产生 不良影响,广泛用于磁带、合成革、涂料、胶粘剂和 油墨等工业。
还可用作精制润滑油脱蜡和石蜡脱油的溶剂,用于生 产过氧化甲乙酮、甲基丙烯基酮、甲基戊基酮、甲乙 酮肟、丁二酮、甲基假紫罗兰酮等化工产品,广泛用 作香料、催化剂、抗脱皮剂、抗氧剂以及阻蚀剂等。
3. 国外丁酮生产消费情况
据SRI咨询公司分析,2006世界丁酮(MEK)生产能力为 137万吨/年,其中一半以上在日本、西欧和美国。按公 司产能持有量统计如下图:
3. 国外丁酮生产消费情况
2006年全球114万吨需求量中,各种用途所占比例
3. 国外丁酮生产消费情况
近几年,日本丁酮的出口量稳步增长,每年约有产量的 一半(约10万吨/年)出口,产品大部分出口到东南亚地 区。其中向韩国和中国的出口量约占总出口量的80%。 近几年日本丁酮的消费量约为11.7万吨/年,各种用途 所占比例如下图:
3. 国外丁酮生产消费情况
美国2007年丁酮消费情况
消费结构
消费量(万t)
涂料用溶剂
10.3
粘合剂领域
2.9
化工中间体
1.5
润滑油脱脂剂
1.1
磁带
0.9
油墨0.9其他方面 Nhomakorabea2.0
合计
19.6
4. 国内丁酮生产消费情况
生产情况
我国甲乙酮的工业生产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发展一直比较缓慢 。2001年11月,山东淄博市齐翔腾达化工有限公司采用抚顺石油 化工研究院研制开发的甲乙酮成套技术建成投产了生产规模为2 万t/年的甲乙酮生产装置,生产优质的仲丁醇和甲乙酮产品, 结束了我国大型甲乙酮成套技术长期以来依靠引进的历史。截止 到2005年11月,我国甲乙酮的生产厂家有13家,总生产能力约为 21.7万t/年,约占世界甲乙酮总生产能力的16.2%。
过 醇水溶液,再经精馏制得仲丁醇 比约为1 : 1,树脂多选用耐热性好 19.0MPa左右,仲丁醇选择性大于
程 。反应压力为0.5MPa,反应温度 的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
99%。在该反应中,正丁烯既是反
为26~27℃,硫酸与正丁烯的摩尔
应物,同时也对产物仲丁醇起着
比为1.2 : 1,正丁烯转化率为
超临界萃取剂的作用
2.丁酮生产工艺分析
甲乙酮的生产方法有正丁烯法、丁烷液相氧化法、异丁苯法 、异丁烯氧化法、丁二烯催化水解法、混合C4烃氧化法等十余种

工业生产方法主要为 正丁烯法(应用工业化生产最为普遍) 丁烷液相氧化法 异丁苯法
随着石油资源日益紧张,发酵法也越来越得到关注。
2.丁酮生产工艺分析
一步氧 化法
物理化学性质
甲乙酮本身含有羰基及与羰基相邻接的活泼氢 ,易于发生各种化学反应,如缩合生成高分子酮 、环状化合物及树脂等。脱水可生成甲基异丙烯 酮,与酸酰化生成β-二酮。与氨反应生成酮基哌 啶衍生物等。
1.丁酮简介
用途
甲乙酮是一种优良的有机溶剂,具有优异的溶 解性和干燥特性,其溶解能力与丙酮相当,但具 有沸点较高,蒸汽压较低的优点,对各种天然树 脂(如松香、樟脑等)、纤维素酯类(如硝化纤 维素、乙基纤维素、醋酸纤维素)、合成树脂(如 醇酸树脂、酚醛树脂、聚醋酸乙烯、氯乙烯-醋酸 乙烯共聚物、氯乙烯-偏氯乙烯共聚物、香兰酮茚树脂、氯化橡胶、聚氨酯树脂等具有良好的溶 解性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