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研究

试论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研究

试论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研究
劳动关系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关系,和谐劳动关系不仅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而且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对劳动者的价值实现也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劳动关系;劳动合同;义务;权利
一、对当下我国劳动关系现状的评析
通过对大量相关文献的阅读和总结,对已有的对于和谐劳动关系的研究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我国各界学者对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研究其实是非常多的,研究角度也囊括了各个方面。

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很多有效的建议,而劳资关系的紧张度随着研究的深入、思维的转变以及法律制度的完善而降低了很多,但是相对于我们对和谐社会的追求来说,作为社会关系基本组成部分的劳动关系似乎还不够和谐。

“资强劳弱”的客观存在使得劳资关系的调和异常艰难,企业的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也使得劳动者的地位岌岌可危,特别是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有钱人挣钱变得越来越容易,而穷人挣钱变得越来越难,國家对企业的规制力度似乎越来越强,却使得用人单位越来越反感。

《劳动合同法》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期限的规定增加了不少用人单位的义务,很多时候用人单位必须得和部分劳动者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这样的强制性规定使得用人单位用工灵活性降低了不少,因此增加了用人单位的用工成本。

但其实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订立对用人单位以及劳动者都是有好处的,只是用人单位似乎不太喜欢被强制,只考虑到了对其不利的方面,因此开始利用劳务派遣等行为规避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签订,而劳动者就被迫陷入了更不利的境界,劳资关系也变得更加紧张。

针对经济新态势下的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许多学者提出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监察力度的建议,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自然需要跟着更新,只是这对于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是不是最好的方式呢?我认为不是的,因为人总是有逆反心理,有时候强力度的规制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就像《劳动合同法》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规定一样,我们不能否定这一规定的确对劳动合同的短期化现象有一定的缓解,《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签订率也有一定的上升,但是效果似乎不太理想,因此,我们可能需要更换一下角度,从其他方面来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

对于一些学者提出的从政府的适度干预或是工会的协助等建议,我认为该建议有一定合理性,而在实践中,对于劳资关系的稳定政府与工会等第三方组织的确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只是我认为政府、工会等毕竟不是劳动关系的主体,其作用也再大也不能从本质上解决劳资关系的很多冲突,而只能起到一些辅助作用,并且学界对政府、工会对于和谐劳动关系的研究已经够多了,如果劳资关系还未得到更多的改善,就需要转换研究角度了。

对于各学者从职场灵性、心理契约、人力资本、企业文化以及利益协调等方面的研究观点我是比较赞同的,因为这些研究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谈到了“利益”,而人类也都有一个共同点即“趋利避害”,我认为这样的研究可能更有利于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

二、对我国劳动关系的研究展望
现有的关于和谐劳动关系的研究很多,但是在各项研究中似乎都在强调劳资双方之间的冲突对抗关系,我认为我们应该摒弃这一观念,因为劳资双方应该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因此,我们应该更多的致力于把劳资双方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来研究,而不能割裂他们之间的关系,不能仅从保护劳动者一方来研究,这样企业一方会产生国家和社会都是在保护劳动者而限制他们一方的利益的想法,这样不管研究者提的建议对企业是否有利,企业一方可能都很难看到有利的一面,对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也无大益。

因此,我认为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应该多研究积极的一面,让劳动关系双方主体都能看到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益处,例如我们可以做一些调查,让企业和劳动者看到和谐劳动关系给他们双方带来的更大的利益。

并且,我认为劳资双方关系之所以比较紧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如:用人单位因为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就发给劳动者比较少的工资、购置比较低廉的设备、或是不给劳动者交保险等,这样用人单位可能降低了用工成本,但是也会导致劳动者工作积极性不高、生产效率低以及因未给职工交保险而受到行政处罚等后果;劳动者若只看到眼前利益,就会有工作积极性不高、只顾个人私益而不顾集体利益等表现。

但是企业和职工看不到长远利益也有知识局限的原因,因此我们需要做出相关研究,让他们双方看到切实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赵卫锋:《劳动合同法》,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版。

[2] 章惠琴:《和谐劳动关系法律调整机制研究》,宁夏社会科学,2013年版。

作者简介:张世玉(1991-),女,汉族,贵州贵阳人,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