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诗词基础知识教学文案

古代诗词基础知识教学文案

古代诗词只要分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只要是指唐以前的诗歌,这类不太讲究韵律(也就是押韵),而近体诗则是指唐以后讲究韵律的诗歌。

一、古体诗类型古体诗主要有一下几类:(一)四言体(一字称一言)。

这是已知的最早形式的是个形式。

如《诗经》里《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游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二)五言古体。

五言是从四言体发展起来的。

最早在《诗经》里已有少数五言句子。

如召南《行露》: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有名的作家,如曹氏父子,陶潜等。

在齐、梁期间出现的“永明体”,更注意到了声律和对仗。

(三)七言古体。

最早在汉武帝市有所谓的七言联句“柏梁体”,但是也有人认为这是后人的伪造。

早期最完整的七言诗体是曹丕的《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曹丕之后有鲍照的《行路难》,萧衔的《河中之水》等。

这些都属于乐府民歌形式的作品。

(四)杂体诗,又叫长短句。

所谓杂言就是一首诗的句子长短不齐,从一言到十一、二言,作者可随意交错使用。

这些也是从民歌发展而来的。

最早诗经里已有少量杂言句式。

如《东门行》: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 “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bǔ补〕糜。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 “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古体诗主要有以上几种。

近体诗出现后,古体诗也未消亡,在唐代如杜甫的“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等,李白的《关山月》、《长干行》等都是古体诗的形式。

白居易发起的新乐府运动也是利用古体诗来写的。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主要区别是:古体诗没有固定的句数的限制,没有固定的句式,没有固定的平仄和韵律。

一句话:就是没有固定的格律。

近体诗与此相反,有十分严密的格律。

二、近体诗的基本规则近体诗分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七言排律和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这几种形式都有一定的规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格律。

近体诗的主要形式是律诗。

五、七言排律是五、七言律诗的延长,五、七言绝句是五、七言律诗的一半,实际这些也就是从律诗演变出来的几种形式。

他们的格律都是以律诗为准则的。

讲近体诗的基本规则,主要是讲律诗的基本规则。

如果对律诗的格律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对排律、绝句的格律略加说明也就清楚了。

为了便于了解近体诗的基本规则,先举出五、七言律诗的平仄谱各一种呵例诗各一首,做为说明下列问题的参考。

五言律诗平仄谱仄起式(首联不押韵)起联:仄仄(起)平平仄国破山河在,仄仄平平仄平平(对)仄仄平(韵)城春草木深。

平平仄仄平颔联:平平(粘)平仄仄感时花溅泪,仄平平仄仄仄仄(对)仄平平(韵)恨别鸟惊心。

仄仄仄平平颈联:仄仄(粘)平平仄烽火连三月,平仄平平仄平平(对)仄仄平(韵)家书抵万金。

平平仄仄平尾联:平平(粘)平仄仄白头搔更短,(白,入声)仄平平仄仄仄仄(对)仄平平(韵)浑欲不胜簪。

平仄仄平平七言律诗平仄谱平起式(首联押韵)起联:平平(起)仄仄仄平平(韵)孤山寺北贾亭西,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仄仄平(韵)水面初平云脚低。

仄仄平平仄仄平颔联:仄仄(粘)平平平仄仄几处早莺争暖树,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对)仄仄仄平平(韵)谁家新燕啄春泥。

平平仄仄仄平平颈联:平平(粘)仄仄平平仄乱花渐欲迷人眼,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对)平平仄仄平(韵)浅草才能没马蹄。

仄仄平平仄仄平尾联:仄仄(粘)平平平仄仄最爱湖东行不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对)仄仄仄平平(韵)绿杨阴里白沙堤。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谱划的字位,是表示应用平或仄声字,但为了给作者有发挥余地,可以平仄活用.(一)五、七言律诗都是一首八句,两句为一联。

一、二两句叫起联或叫首联,三、四两句叫颔联或叫次联,五、六两句叫颈联或叫三联,七、八两句叫尾联或叫结联。

每联上句叫出句,下联叫对句。

以第一句第二字为标准,用平声的,叫平起式;用仄声的,叫仄起式。

(二)近体诗的每首每句都有固定的平仄式。

所谓平仄是指字的声调说的。

我国汉字读音,很早以来,一个字就有平上去入四种不同的声调。

但有意识地把它用到诗歌上来,是南北朝时的沈约。

他根据每个字的读音的轻重、高低、长短,著有《四声谱》一书。

这本书早已遗失,具体内容不清楚。

近体诗是根据《四声谱》分调的原则,把平声成为平,把上、去、入统称为仄,每句按一定的平仄式,用来调济吟咏的节奏,构成抑扬顿挫、悦耳动听的音乐感。

除每句规定了一定的平仄式之外,句与句之间也做了相应调配。

我们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是讲平仄。

平仄是近体诗的主要特点。

在平仄格式中,只要有以下几项规则:(1)律诗有“对”、“粘”的规定。

“对”是对立的意思,也就是相反的意思。

“粘”是粘联相同的意思。

如上列律诗平仄铺所表明的那样,第一句为起句,以这句的二、四字为标准,如第一句的二、四句是仄平,第二句的二、四字必须是与其相对立的平仄,第三句的二、四字又必须是与第二句的同位的平仄粘联相同。

以下几句都是一对一粘,直到最后一句。

如果违反这个规定,叫“失对”或“失粘”。

这是律诗的禁忌之一。

从初唐到中唐是近体诗的发展时期,有些作者也偶有失对、失粘的诗。

如杜甫的《寄赠王十将军承俊》:将军胆气雄,臂悬两角弓。

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缠结青骢马,出入锦城中。

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时危未授钺,势屈难为功。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宾客满堂上,何人高义同。

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这是一首平起式首句押韵的五言律诗。

起句“将军胆气雄”,是平平仄仄平,下句应用仄仄仄平平,才合“对”的规定,但“臂悬两角弓”的二、四字平仄与上句雷同,这就造成了“失对”。

起联一“失对”,下几联的粘、对也就乱了。

在唐诗中也有偶尔“失粘”的情况,如韦应物的《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夕,入声)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这是一首仄起式首句押韵的七言律诗。

按照“粘”的规定,第三句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才能和第二句的二、四字粘联相同,可是“树”、“微”是仄平,与上句的“南”、“豁”恰恰相反,这就成了“失粘”,下几句的平仄也就打乱了原来仄起的格式。

“失粘”、“失对”涉及到句与句之间的平仄调配问题。

用近体诗的形式写诗,应该避免“失粘”、“失对”。

(2)不能“犯孤平”。

所谓犯孤平是指一句诗除句尾押韵的平声字外,全局只剩下一个平声字,叫“犯孤平”。

可能犯孤平的句式,五、七言诗各有一句:五言诗是:平平仄仄平。

第二个字关系到粘、对的规定,不能变动。

第一个平声字改用仄声字,就犯了孤平。

七言诗是:仄仄平平仄仄平。

和五言诗一样,如果把第三个字改用仄声字,也就犯了故平。

犯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之一。

在前边举的五言律诗平仄谱中,凡是平平仄仄平句式的第三字不划,其原因也就在这里。

如果犯了孤平,就得在本句的的适当位置,把应用仄声字改用一个平声字加以补救。

至于句尾是仄声的,即使全句只剩下一个平声字也不算孤平。

如果五言诗的平平平仄仄,七言诗的仄仄平平平仄仄,就不受孤平的限制。

因为犯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所以在唐诗中是很少有这样的例子的。

有也要在本句补救过来。

如杜荀鹤的《春宫怨》:早被婵娟误,欲归临镜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这是一首按前列五言律诗谱式写的五言律诗。

按式的第二句“欲归临镜慵”,本应是平平仄仄平,可是“欲”是仄声,如果在本句不加以补救就犯了孤平。

所以作者在第三字应用仄声字处,改用了一个平声“临”字,这样,这句的平仄式就为仄平平仄平,就救了孤平。

第六句“日高花影重”和上句一样,“日”字处本应用平,用了仄声,不得不在第三字处改用了一个平声“花”字。

这两句是比较典型的孤平自救句。

(3)要避免三平调。

这是指句尾有三个平声字,一定要避免。

五、七言律诗也各有一句:五言诗是:仄仄仄平平七言诗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五言诗的第三个字,七言诗的第五个字都不能改用平声字,改了就成了三平调。

三平调是古体诗常用的形式。

连用三平调就不免音节单调,缺乏抑扬的节奏感。

在前面的五、七言律诗平仄谱中,凡是平平脚的,上边的仄声出不划,就是为了避免三平调。

唐初还没有完全去掉古体诗的遗风,偶而还出现三平调的诗,后来就比较严了。

如祖咏的《终南望馀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平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这是截取五言律诗平起式首句不押韵前四句的五言绝句。

按规定的格式,前两句应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可是“浮云端”都是平声字,这就犯了三平调。

下边两句是对偶句,还比较工整,但是拗句。

按式的第三句应是仄仄平平仄,可是“霁”是仄声,这就违反了定式,从近体诗的格律来说,这是不完美的。

(4)平仄字的活用。

如前面的五、七言律诗平仄谱所表示的那样,有的字位平仄可以活用,有的字位就不能活用。

过去人们长说近体诗的平仄,一、三、五可不论,二、四、六要分明。

二、四、六要分明是对的,一、三、五可不论就不完全对,如果犯孤平的句式,避免三平调的句式,一、三、五还是要论的。

近体诗的平仄活用也是有一定的规则的。

(5)拗句和拗救。

拗就是违反的意思。

近体诗凡是违反平仄式的句子,就叫拗句。

如前边所谈到的失粘、失对、犯孤平、三平调和七言诗的第六字,凡是违反定式的,都是拗句。

拗了就要想办法补救,简称“拗救”。

根据拗句的句式,拗救的方法大体有两种:1.本句自救。

这主要用在犯孤平的句子上。

如前面谈到的杜荀鹤的《春宫怨》就是本句自救。

方法是在本句应仄声的字位改用一个平声字。

2.对句自救。

这种拗救的方法,多用在以下拗句上:(甲)五七言律诗出句拗,在对句的适当位置救。

如白居易的《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野火烧不尽”句,按式应是仄仄平平仄,但“不”是仄声,就成了一字失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