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校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

高校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


第15页
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2、教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
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第16页
教师“教书育人”、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德洛尔报告中 提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 同生活,学会生存,是现代教育的四 大支柱,反映了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
第17页
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3、在共性基础上,
重视学生个性化培养
大学课程体系的改革
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
1、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2、教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 3、在共性基础上,重视学生个性化培养 4、树立以创新为核心的教学思想 5、实践教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1、树立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第22页
树立以创新为核心的教学思想
创新是人的本质属性
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并不是少数 杰出的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所独 有,人人都可以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 力。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人所共有 的潜能。
第23页
树立以创新为核心的教学思想
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创新的土壤 大学是学者共同体、学者的乐园, 处于有组织的无序状态。 大学应该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倡导 学术自由,实行百花齐放,给师生创造 宽松的环境,这正是有利于创新的土壤。
• 设置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的实践性 和创新性项目课程;
• 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多门课程的协同作用。
第53页
4、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更新
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更新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2. 教学内容的更新机制
第55页
1、教学内容的改革
(1)要在专业平台和教学团队上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有效的,不 可代替的,稳定而不易老化的,体现 先进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知识组成 课程。
良好的个性是创造性的生长点 个性属非智力因素,良好的个性, 包括良好的动机、良好的兴趣,良好的 情绪、情感,良好的意志、良好的性格 等, 对于人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也往 往是创造性的起点。在教学过程中,应 该尊重个性、培养个性,不应该抹杀个 性。
第21页
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
4、树立以创新为核心的教学思想
第46页
2、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2)专业教育的改革要注重与 通识教育的衔接,使专业教育不仅是 专业知识的传授、专业能力的培养和 训练,而且是通识教育基础之上学生 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提升的延 续。
第47页
2、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的关系
“通中求专” “专中求通” “通专并举” 建议:服务面越广的专业 通识教育课程比例越高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 升人才培养水平。
问题与期待
英国怎么了?
2010诺贝尔奖得主
1、生理学/医学奖:英国剑桥大学教授,“ 试管婴儿之父”,Robert G. Edwards。 2、物理学奖: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安德 列.海姆(1958.10生)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 (1974生):石墨烯材料研制。 3、化学奖:美国科学家和日本科学家 4、文学奖:秘鲁作家
第58页
大学课程体系改革
构建全方位学习的生态环境
第59页
构建全方位学习的生态环境
大学精神、管理模式和校园文化 大学精神、学校管理模式与风格、大学 文化与价值观等,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及其人 生的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 要高度重视为学生建设一个支持学习、 提高素质、影响终生的全方位学习的生态环 境。 全校教职员工均有责任和使命。
第39页
3、注重实践课程模块的建设
• 将学生参与项目研究作为实践性课程; • 设置社区服务课程; • 产学研共同建设实践课程模块。
第40页
4、重视课外学习不可或缺的作用
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
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现代大学教育 的整体结构,它对解决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与因材施教,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间接 经验与直接经验等矛盾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37页
2、处理好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影响选修课比例高低的因素 • 高校服务面向的大小; • 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多样性程度;
• 学生的个性化水平;
• 高校所能够提供的课程资源。
第38页
3、注重实践课程模块的建设
• 增加实践课程的课时数; • 增加课外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
• 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实验和实 训课程; • 按照实际问题和案例组织教学活动;
第27页
大学课程体系改革
1、大学课程体系的特征
2、大学课程体系的优化 3、大学课程体系的改革 4、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更新 5、构建全方位学习的生态环境
大学课程体系改革
1、大学课程体系的特征
第29页
大学课程体系的特征
大学课程体系的价值性
(1)知识信息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2)课程内容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3)学科发展的继承性和前沿性
第30页
大学课程体系的特征
大学课程体系的特色性 大学应根据学校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特 点、自己的办学理念和课程资源,因地制 宜进行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创新和课程内 容选择,开发出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
第31页
大学课程体系的特征
大学课程体系的权变性 大学课程体系的权变性主要表现为课 程设置的适应性,当社会对人才的质量和 规格有了新的要求,或由于科技发展、办 学形势发展使高校本科课程需在某些方面 做出质的或结构性调整时,课程体系能适 时做出调节。
第48页
3、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
• 以发达国家同类型院校为主要学习和借鉴 对象; • 要研究国外同类院校相近学科专业的课程 设置、模块设计、课程结构; • 构建能够满足国际化和未来需求的科学的 课程体系。
第49页
4、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和进行教材建设
学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开发和 建设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和先 进性的课程和教材。
第13页
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 生是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 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 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学 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 能动性,引导学生从继承性学习走向 探究发现性学习 。
第14页
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在教学过程 中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主动地学 习,提高学生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 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56页
1、教学内容的改革
(2)要按照实际问题、案例和项 目组织和更新教学内容。
第57页
2、教学内容的更新机制
要根据学科专业和经济社会发展 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相关 学科专业的前沿和最新发展,以及经 济社会对人才新的要求引入课程,从 而保证教学内容的持续有效性。 高校要制定激励政策,鼓励教师 将学科前沿、最新科技成果等引入课 程。
第50页
4、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和进行教材建设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和进行教材建 设可以按照逐步推进、分工合作和不 断完善的原则进行。
第51页
5、将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
• 按照具体问题、实际案例和项目组织 课程和教学内容;
• 注重课程的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注重 课程的知识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第52页
5、将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பைடு நூலகம்课程体系
第8页
政府的重视
温家宝总理提出的“两个不适应”
2009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35中听课,明确
指出了教育工作的“两个不适应”:
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 人才培养的要求。
第9页
国家战略的要求
•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 建设创新型国家
•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第10页
报告提纲
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高校课程建设与 教学方法改革
林健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
公共管理学博士生导师
高校教学改革的宏观背景
高等学校地位的中心化 政府强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国家建立高校分类体系
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
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 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 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 中。
“新瓶装旧酒”;
课程“各自为阵”;
重视模块内,忽视模块间,忽略整个课 程体系。
1、注重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知识点布局的全面性
• 打破学科专业界限 • 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
• 避免课程内容重复交叉
• 降低必修课比例
2、处理好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必修课与选修课有机结合是解决人 才培养培养的统一性与社会需求的多样性 或学生的个性发展的主要途径。 处理关系的核心在于二者之间的比 例关系。
第19页
在共性基础上,重视学生个性化培养
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个性属非智力因素,良好的个性, 包括良好的动机、良好的兴趣,良好的 情绪、情感,良好的意志、良好的性格 等, 对于人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也往 往是创造性的起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应该尊重个性、培养个性,不应该抹杀 个性。
第20页
在共性基础上,重视学生个性化培养
第24页
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
5、实践教学是提高
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第25页
实践教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实 践 教 学 巩 固 知 识
加 深 理 解
内 化 升 华
公共基本技能教学
实践教学
专业实践技能教学 社会实践教学
第26页
实践教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加强实践教学的措施 1、压缩课堂时间,增加实践时间; 2、加强企业合作,建设实践基地; 3、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4、完善政策激励措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