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小学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月活动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和文明习惯,努力形成良好的校纪校风,结合教育局《关于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意见》,依据《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南康市第一小学学生百字规范》,结合学生实际,特制订本活动方案。
一、主要内容
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它涉及到学生行为的各个方面,应着力做好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学生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四个方面。
具体细则如下:
二、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11月2日-11月9日):
1、召开全体教师会议,提高教师认识,在思想上统一。
各班召开主题队会。
2、学生一头做好动员工作,学生能背诵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南康市第一小学学生百字规范》。
3、各班根据自己班级的特点初步制定实施方案。
(二)分步实施、强化整改阶段(11月10日—11月25日)
此阶段最为重要,各班可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相应的训练目标,具体要做好以下几点:
1、各班从学生年龄认知特点出发,明确各年级阶段养成教育重点。
2、注意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养成教育训练。
尤其要利用好周一的第一节教育课,周三的队会课,对本班学生进行教育。
3、针对不足,矫正培养。
各班对照自己班级制订的方案,查找不足,注重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矫正培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力争做到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个文明小公民。
4、组建“侦察队”,指定实施计划。
以中队为单位,组织发动少先队员从公共卫生、个人卫生、饮食卫生、举止文明、勤俭节约、按规则行动等方面,找出普遍存在、最需克服的生活陋习。
发动每个学生参与监督。
6、对部分较差的学生可实行“一盯一”的办法,时刻关注他的行踪,让他无机可乘,进行强化训练。
(三)巩固养成阶段 (整学年):
为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使个人终生受益,最终形成个人良好地品质,学校本月进行的一系列检查评比,成绩将记入各班主任、辅导员量化考核当中,以此督促活动落到实处。
(四)需要上交的资料
不良习惯的矫正个案。
(每班至少要有一个矫正案例)、
教师的论文和反思或经验。
(如何抓养成教育的、工作中的困惑、哪些方面做的比较成功的……)
三、良好习惯养成应注意的问题:
1、高度重视,常抓不懈。
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不是靠某个人就能办好的,它需要学校上上下下共同努力,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齐抓共管。
它也不是在一朝一夕中就能完成的,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因此各班要高度重视习惯养成教育工作,把习惯养成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促进工作长期开展。
2、目标要一致。
习惯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注意横向和纵向之间的联系,各方面要求要协调一致,班级的要求与学校的要求要一致;任课教师的要求与班主任的要求要一致;低年级与高年级的要求要一致;家庭的要求与学校的要求要一致。
否则的话,学生就会无所适从。
3、行为引导,反复训练。
任何一种良好习惯的形成与巩固都要经过一个相当复杂的发展过程,小学生自制力和持久性差,因此,教师在向学生讲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同时,还应狠抓行为的训练过程,可以根据训练内容进行专项
训练,做到整改一条,巩固一条;再训练一条,再巩固更多。
通过反复抓,抓反复,真正实现学生错误认识向正确认识的转化,再由正确认识向正确行为、良好习惯的转化。
4、师生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儿童的行为是从模仿开始的,教师和家长要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时时处处为学生做表率。
作为教师都要反省自己,看自己有哪些好习惯值得保持,自己有哪些坏习惯需要矫正。
5、家校配合,形成合力。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
”指导和督促家长从自身做起,配合学校共同抓好对孩子的教育,形成家校合力、齐抓共管的局面。
第一小学德育处
201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