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基本观点及中国化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基本观点及中国化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基本观点及中国化发展摘要: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一种科学理论,它是反映客观现实的真理,同时它又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一个有力的战斗武器。

本文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其发展中的主要内容,并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在我国的应用做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中国特色1.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十九纪五十年代,英国的工业革命已经完成,社会化的机器大工厂已在生产部门占统治地位,工厂手工业的痕迹已经被清除。

不仅如此,交通工具也跟着变革,蒸汽机车,轮船取代了马车,帆船。

在农业上,平整土地和其它农活也逐渐使用蒸汽动力代替畜力和人力为一个部门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必定引起其他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

工业交通的这种大变革,促使资本主义财富迅猛增加,半个世纪所产生的财富超过了过去几个世纪所积累的财富,但资本主义财富的增长是在对立矛盾中进行的,也就是说落在资产阶级手中的财富愈多,资本积累的规模愈大,积蓄的速度愈快,那被游离出来的相对过剩人的规模也就愈大,在劳动市场上现役军与后备军的竞争也就愈激烈,从而使工人阶级的生活愈趋于贫困化,甚至降到仅仅可以维持其生命再生产的水平[1]。

因为工业生产上劳动资料的大变平,必然带来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从而使商品的成本降低以提高商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另一方面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必然促使资本的技术构成和有机构成向高度化发展,这就必然游离出一部分工人从现役军转变为后备军。

资本主义生产是以获取高额利润为目的,因资金的流动是完全受商品价值规律和市场供求规律决定的。

哪里的利润高,资金就流向哪里;在资本与资本激烈竞争的情况下,各部门的商品生产是完全处于无政府状态,因而经过一定时间造成生产过剩,产品积压,市场停滞的状态。

但这种过剩并不是社会不需要了,而是由于劳动人民的贫闲,他们有限的消费能力赶不上拼命发展的生产力[2]。

在这一期间,由于工厂企业的倒闭或减员而造成的相对过剩,人也就急剧增加,经过一段萧条之后,生产又渐渐复苏繁荣,社会上过剩的劳动力又复被吸收。

这种资本义的经济危机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出现,循环不断,周而复始;因而相对过剩人也随之膨胀或缩小。

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从来也没有完全解决过它的失业问题。

这种相对过剩人口在资本主义的初期还没有出现,因为那时资本构成的变化还很缓慢,劳动需求的增长大体还是同资本积累相适应。

在机器大工业制度确立之后,情形就完全不同了,由于技术的变革而引起资本有机构成不断向高度发展,被排挤出来的相对过剩人口也就愈来越多,且成为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3]。

2.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马克思人口理论虽然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但是它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立足点和出发点,最终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

这是一次人类历史上人口理论的质的飞跃,是马克思实践活动和理论创造的结晶。

它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4]。

18世纪英国第一次产业革命开始,到19世纪上半叶,产业革命迅速在西方重要的资本主义家产并完成。

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开创和促进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全球化进程。

由此也产生了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开始用世界的眼光来看问题,进而更能看清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经济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凸显,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开始两极分化,阶级关系逐渐简单化、明朗化,这一方面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较彻底地暴露出来,使人们清楚地看到,一个所谓的“将给人类带来福音的社会制度”,实质上是如此残暴、血腥,使人们始怀疑资本主义制度;另一方面也揭开了经济关系决定一切社会关系的事实。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马克思和恩格斯才能够透过社会表象看到资本主义的本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地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并正确地解决时代问题。

19世纪30-40年代,欧洲爆发的三大工人运动——1831至1832年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1836-1844年英国宪章运动以及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发展成一支具有组织性和纪律性的政治力量。

无产阶级的壮大迫切需要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马克思顺应了历史和群众的要求,深入思考并研究改变无产阶级的生产生存状态的途径,如何提高无产阶级的人口质量以建立一支强大的科组织有纪律的无产阶级队伍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如何避免重蹈覆辙,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一系列问题,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人口理论的产生。

3.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产生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的人口理论是建立在他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也就是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人们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以及一般的精神生活。

作为基本生产力的人虽然也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一,但人的增长发展却不同于自然界里动植物的繁衍,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发展的。

因而各种不同的社会阶段有各种不同的人口发展状况。

同样过剩人在各个社会中所出现的情况也不一样。

故各种不同的生产方式就有各种不同的人规律,抽象的所谓普遍永恒的人口规律在人类社会中是不存在的,这就是马克思人口理论的基点。

马克思在1857-1858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中指出“不同的社会产方式,有不同的人口增长规律和过剩人口规律,过剩人口同赤贫是一回事。

这些不同的规律可以简单地归结为同生产条件发生关系的种种不同式,或者就个体来说,可以简单地归结为同他作为社会成员(因为他只能在社会中从事劳动和占有)对于再生产条件发生关系的种种不同方式[5]。

”马克思在驳斥马尔萨斯的人口几何级数繁殖观点时说,“历史上他会发现人口是按照不同的比例增加的,过剩人口同样是一种由历史决定的关系[6]”。

在后来马克思把这种思想在《资本论》中作这样的概括:“事实上每一个特殊的历史的生产方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地起作用的人口规律,抽象的人规律只存在历史上还没有受过人干扰的动植物界[7]。

”马克思以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为切入点,联系资本主义生产实际,揭了资本主义生产对工人进行剥削的秘密及其人口质量得不到提高的原因,为马克思思考未来社会对人口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思路。

马克思用批判的眼光分析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吸取他们正确的可行的思想,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性和条件性,并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人口质量联系起来,思考现实社会人口质量的现状及提高的途径,使马克思人口理论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4.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是无产阶级用以认识人口现象、解决人口问题的理论武器,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

同时,它又尊重客观事实,从社会存在本身探索人口规律,揭示人问题的本质,提出解决人口问题的科学方案。

4.1.“两种生产”理论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最早提出是在19世纪40年代,此后不断丰富和完善。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家的起源》的序言中,对两种生产理论做出了精辟概括,强调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的社会制度受两种生产的制约,即物质资料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制约。

他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产和再生产。

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

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物、住房以及为此所必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群的繁衍”。

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这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7]。

马克思进一步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对两种生产的原理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认为在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中,通过运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创造物质财富:在人类自身的生产过程中通过消费社会财富一部分生产出劳动力。

一种生产的结果,正是另一种生产的开始。

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为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又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提供充足的劳动力。

但是,在两种生产中,人类自身的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

物质资料的生制约着人类自身生产的发展、运动和变化。

这必然要求人口变化与物质资料生产在发展速度、发展规律和发展水平上按比例发展。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物质资料生产要受到各种客观的物质条件制约,特别是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因为“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以往的活动的产物7。

”马克思谈到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再产时,指出工人的消费有两种:一是生产消费,它通过自己的劳动消费生产资料,结果是资本家的生存:另是个人消费,即生活资料的消费,其结果是工人自己的生存。

后一种消费看起来是于工人阶级的私事,但它同样是隶属于资本的木质的,是服务于前一种消费的。

“工人阶级的不断维持和再生产始终是资本再生产的条件[7]。

”这种工人本身的生产包含有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劳动力的再生产:是养育出新一代。

在这马克思是从另一个角度论述了两种产理论,使之内容更为具体和丰富。

马克思认为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始终存在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过程,它决定着人数量上的变化,决定着人类自身生产在社会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决定着婚姻家庭制度的发展。

另一方面,尽管决定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根本因素是物质资料生产及其生产方式而非人类自身的生产,但是由于人口是一切社会行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它又必然影响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影响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和它社会活动,从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大影响[7]。

两种生产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物质资料生产对人的决定作用和人类自身生产的反作用决定了人类自身生产的发展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相适应。

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如果使人的生产(包括人数量、质量、密度、分布等与物质资料生产在发展速度、发展规律、发展水平等方面按比例协调发展,劳动人可以得到充分就业,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被合理地开发利用,那么就能促使每个劳动力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才能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如果人过多或过少,就会造成劳动人的过剩或不足,以及自然资源掠夺性开发或开发不足,那么就会延缓阻碍社会的发展[7]。

4.2.人口质量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质和量两个方面,事物的发展就是事物量变和质变对立统一的运动过程。

人数量和人口质量是人发展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延续不断,不仅因为人类在数量上维持了简屯與产或实行扩大再生产,还因为人类在质量上的继承性和不断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