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摘要: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中国理论界就此时行广泛、深入的研讨。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先后出现过三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高潮,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三大旗帜,使党的事业出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极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中华民族的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构建理论研究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含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形成符合本国实际的新的理论体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要求具有中国特点的形式,更要求它包含切合中国实际所需要的内容。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系统的思想观点学说就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

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其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19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特别是细胞学说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进化论的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一词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的总称在马克
思在世时已经出现,恩格斯在80年代初开始使用“马克思主义”一词,并在1886年专门作了说明。

[1]
随着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所处的社会背景已发生深刻的变化。

当前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应有地位的争论较为激烈。

如何正确地解读马克思主义,对于清除各种错误观点,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地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从思维的角度出发解读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一座富矿,如何对其进行解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我们解读是马克思主义科学论。

[2]此种观点将马克思主义融入整个政治学领域内加以宏观地考察,体现了一种科学的观点。

这种解读将马克思主义大致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政治学原著表达的相关政治思想,观点和学说。

限于实际的运用和人们认识的局限因素,后人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著作断章取义,并未真正融汇贯通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政治学思想,此乃历史的时代的和人的认识局限性造成的。

二是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代或身后的马克思主义。

这是后人对马克思恩格斯观点的理解和放大,积极向社会扩展,推广应用,主要表现为列宁主义、斯大林主义、铁托主义、金日成主义、卡斯特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在各自的国家成为官方的指导思想,发挥着指导实践的重要作用。

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

它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溢出,是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国家的发展。

其次,从科学的高度出发定位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主要是
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组成的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给无产阶级的解放指明了摆脱精神奴役的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关于社会生产关系,特别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它分析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规律,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提供了科学依据。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归宿,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终结,给无产阶级指明改变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具体条件和途径的一般规律。

它首先是一种涉及到国家理论和社会改造的政治学说,其学说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让无产阶级获得整个世界”。

这种国家主张和社会理想的主题应归属于政治哲学之类。

[5]。

再次从内容的角度出发建构马克思主义。

作为政治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目前学术界对其理论体系划分大致有两种。

第一种观点是传统的划分即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来划分。

另一种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时代顺序来划分。

第一种观点即按传统划分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科学体系,它包含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7]这三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割裂的,它们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第二种观点即按时代发展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可以分为马克思主义特殊和马克思主义一般。

[8]按照列宁的观点,马克思主义一般是指马克思、
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或称原来的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各民族国家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有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特殊即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被他们的拥护者所坚持并发展的思想理论,包括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和非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两部分,是把马克思主义同各民族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实现各自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

最后,从创新的态度出发善待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是与时俱进的发展着的理论体系,其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源自生生不息的社会实践。

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将进一步丰富,它的一些结论也会过时,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

无论当今世界和中国的现实如何变化,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时都应从创新的高度出发看待马克思主义。

总而言之,我们应立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变化的新实践,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科学完整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原理,我们应结合新的实际,通过理论创新,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

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编译局.政治学简明词典[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82.
[2][8]乔耀章.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纵横谈[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6.
[3][美]列奥·斯特劳斯.政治哲学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4]刘惠恕.中国政治哲学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5]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6]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7]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列主义原著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