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训练》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课程类别:
适用专业:学时:
编写执笔人:编写日期:
审定负责人:审定日期:
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1.课程性质
创新课程是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是为职业做准备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教学生学会从新的视角思考问题、用创新的思维方法观察问题,用创新技法解决问题。
结合所学专业,产生发明、创造、创新成果。
提升其专业能力,为专业服务。
对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分析、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及利用创新技法实施发明创造具有指导性作用,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的主要作用
①课程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起主要支撑作用。
调研中获得的职业描述直接与本课程相关,其他多项与本课程相关,都要用到本课程培养的能力。
②课程的学习过程和后续应用过程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有显著促进作用。
在课程建设中,与专业深度融合,针对企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素养选择和重构教学内容,改革教与学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兼顾职业能力中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方面的培养,采用行动导向、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等方式开展教学,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团队协作、自我评价、成果汇报等方式来完成学习性的工作任务,从而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
③开设本课程服务于后续多门课程的学习。
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将不断在实践中提高能力,并将此能力融入到其他专业能力之中。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创新课程设计的理念是根据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原则,根据我院的办学理念“职业经历的基地,优秀员工的摇篮”这一基本理念及我院的教学改革总目标“教学做一体化,教研产一条龙”。
1.以职业素质为本位、职业能力为核心,开展行业调研,构建模块课程体系
在职业教育领域,正确认识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关系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十分重要。
职业素质是根本,职业能力的大小是由职业素质的高低决定的;同时,职业能力又是构成职业素质的核心,离开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就无从表现、观察、确证和把握。
将原知识、能力、素质并列结构改为知识→职业技能→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逻辑结构。
课程体系由基本素质、职业能力、素质拓展三大模块组成,其中职业能力模块由通用能力、职业技能、职业核心能力、职业能力拓展四个子模块组成,由此构成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由于教材内容存在滞后性,通过行业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的信息,在教学中适时的补充适应现代技术和岗位能力要求的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受到学生和企业欢迎。
2.以典型情景模块为载体、以典型工作过程设计教学项目内容
本课程项目内容的设计都与电子商务专业的典型工作情景密切相关,由于与自己的职业紧密相连,所以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进来。
3.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教师实践能力高低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
课程教师期坚持下企业轮岗实习,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为教学过程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历。
同时,利用寒暑假期间,安排教师深入企业一线,进行挂职锻炼和访问工工作。
通过培训和锻炼,增强了教师的实践能力,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进而推动了本课程的改革。
4.以能力在实践中培养的特点设计教学方法和训练方法
本课程按照“行为导向”、“因材施教”原则,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依据课时安排,教学的实施采取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思路,设计了三大课内项目和两大课外项目。
精心设计教学情境,采用分组教学,以完成真实、典型的工作任务带动课程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所需的获取信息、设计方案、制定操作规程、操作等完整实践过程,掌握职业技能、获取专业知识,构建自己的能力和知识体系。
5.依托行业专业,加强课程建设
课程组聘请了10多名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开展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讲座,为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技能训练。
同时,兼职教师参加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对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提出指导意见。
6.开展创新创意设计大赛,强化学生职业能力
对“大赛”积极参与有助于理解与提高创新能力,有助于在课程教学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课程的培养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掌握创新的几种思维方式及创新技法的内容,学会运用创新思维及技法解决现实问题。
(二)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创新技法的应用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多向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力。
(三)素质目标
通过项目活动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使其具备创新能力。
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一)教学单元设计
(二)单元教学要求
在每个教学单元中,都以一案例引入,通过大量的练习,掌握相应的内容,同时在课堂中还可以加入一些游戏环节如小组比较、抢答、现场模拟等,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模式
拓展训练
归纳提高
实施任务
课堂五步式
提问、行动导向法
项目任务驱动法
团队项目体验式
提问、归纳、讲授法小组汇报展示
实践教学法提出任务
多媒体+网络资源+项目任务驱动+实践活动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门课中的知识是通过文本、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来交织展示的,知识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很容易被接受。
同时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适时的选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提问、行动导向法、项目任务驱动法、团队项目体验式、讲授法、演讲法、案例教学法、启发教学法、互动教学法、游戏法、头脑风暴法和角色扮演法。
教师通过活动任务形成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手段来组织教学内容。
(三)教学评价、考核的多元性要求
总体原则:①关注学生个体差异;②注重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③学生、教师、行业专家多方参与评价;④引入多样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知识
平时考核
期末考核
项目操作表现社会调研材料项目任务完成
出勤
成果
考核方
式
学生参与评价
能力
素质
五、课程实施条件 (一)教学团队要求
本门课程的专任教师,应具有高等院校教师资格并具有助教以上职称,有创新能力等级证书。
(二)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要求
课程要求小班教学辅助以多媒体授课,学生分组而坐,方便展开活动。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创新能力培训教程》张立忠主编
2.《创意天下》王达林主编
3.《创新能力教程》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4.《创新能力测评大纲》
六、其他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