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x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一、血常规检查
1.白细胞计数
(1)正常值参考范围
成人:(4〜10)X109/L;
新生儿:15〜20X109/L高于成人
6月-2岁:5〜12X109/L
(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减少:
疾病:再障,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 药物:肿瘤化疗、磺胺、解热镇痛药、抗生素等。 特殊感染:伤寒、副伤寒、结核、病毒、寄生虫等 其他:放射治疗、化学品
(1)正常值参考范围
男性:(4.5〜5.5)X1012
女性:(3.5〜5.0)X1012
新生儿:(6〜7)X1012
(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增多:
相对增多:血液浓缩, 绝对增多:原发性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病理代偿性和继发性:先天性心脏病,肺心病, 高原性心脏病,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
减少:
造血物质缺乏
用药:维生素K,硝酸甘油
减少:
出血:减少程度和红细胞一致
疾病:
血红细胞减少比红细胞减少严重:缺铁性贫血、慢性失血; 红细胞减少比血红细胞减少严重:大细胞高色素贫血。
5.血小板计数
(1)正常值参考范围
(100〜300)X109/L
(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减转移瘤、骨髓纤维化 破坏过多:特发性(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体外循环 分布异常:脾大,各种原因所致血液稀释
3.尿蛋白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尿蛋白:一般正常尿液中仅含微量蛋白质,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过150mg/24h的,称为蛋白 尿。
生理性尿蛋白:剧烈运动后(运动性蛋白尿) 、发热、低温刺激、精神紧张。 病理性尿蛋白:
肾小球性: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
肾小管性:肾盂肾炎 混合性:慢性肾炎 溢出性蛋白尿:多发性骨髓瘤、严重创伤、大面积心梗 药物肾毒性:氨基苷类抗生素、多肽类抗生素、抗肿瘤药、抗真菌药 假性蛋白尿:泌尿道感染
6.尿胆原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尿胆原定性应为阴性或弱阳性 尿胆原增多: 肝细胞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
其他:便秘、肠梗阻、心力衰竭 尿胆原减少 阻塞性黄疸
大量口服肠道抗生素 尿胆原、尿胆红素和粪胆原、血胆红素可用于不同病因的黄疸的鉴别。
7.尿液隐血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正常参考值]阴性。 尿血红蛋白阳性: 创伤:大面积烧伤 疾病:肾炎、肾结石、肿瘤、感染 用药:阿司匹林、磺胺等 尿肌红蛋白阳性: 创伤: 原发性肌肉疾病 心肌梗死
造血功能低下
红细胞破坏或丢失过多继发性:各种炎症、结缔组织病
4.血红蛋白
(1)正常值参考范围
男:120-160g/L
女:110-150g/L
新生儿:70-200g/L
(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增加:
疾病: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原病。大细胞高色素贫血(巨 幼红细胞性贫血)。
创伤:失水,大面积烧伤
•增加:
生理性增高见于新生儿,月经期,分娩,情绪变化等。 病理性:细菌感染,白血病,恶性肿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化学药中毒。
2.白细胞分类计数
(1)正常值参考范围
中性粒细胞(N):0.50〜0.70
嗜酸性粒细胞(E):0.01〜0.05
嗜碱性粒细胞(B):0.0〜0.01
淋巴细胞(L):0.20〜0.40
其他疾病:DIC、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某些感染(病毒感染,立克次体感染,某些细 菌感染,组织胞浆菌病,疟疾) 、出血性疾病(血友病) 用药:抗肿瘤药及其他骨髓抑制药物反应,抗血小板药、抗生素
增多:
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白血病
创伤:一过性
6.红细胞沉降率
(1)正常值参考范围
Westergren法(魏氏法) :
二、尿液检查
1.尿液的酸碱度(pH值)
[参考值]5.0〜7.0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尿pH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饮食种类、服用的药物及疾病类型。 增高:碱中毒、膀胱炎等;应用碱性药物 降低:可见于酸中毒、糖尿病、痛风、严重腹泻、饥饿状态等;应用酸性药物。
2.尿比重
[正常尿比重]1.010-1.025之间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增高:心力衰竭,高热,脱水等 降低:尿崩症,慢性肾功能不全、肾小管功能异常
淋巴细胞(L):
增加:某些细胞及病毒感染(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排斥反 应。
减少:传染病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病、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相对性淋巴细 胞减少见于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时。
单核细胞(M):
增加:传染病或寄生虫病;血液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3.红细胞计数
4.尿葡萄糖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正常人尿中含糖量甚少,尿糖增加超过正常值则属病态反应。
疾病(持续性):糖尿病、 垂体和肾上腺疾病如肢端肥大症、 功能性胰腺肿瘤、 胰腺炎等疾病。 饮食性:
暂时性:剧烈运动、应激后
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口服避孕药、蛋白同化激素
5.尿胆红素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尿胆红素正常为阴性 尿胆红素阳性: 肝细胞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
8.尿沉渣白细胞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正常参考值] 5个/高倍(HPF)。尿白细胞增多:常见于泌尿系统细菌性炎症,如急性肾盂肾炎等9.尿沉渣管型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正常参考值]一般尿中为0。 肾实质病变的证据 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较多颗粒管型 肾病综合征:常见有脂肪管型 急性肾盂肾炎:少见有白细胞管型 慢性肾盂肾炎:较多白细胞管型10.尿沉渣结晶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尿内常见的结晶:磷酸盐、尿酸盐、草酸盐,少量
男0-15mm/h
女0-20mm/h
(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血沉增快:体内有感染或坏死组织 炎症:风湿、结核、急性细菌感染。
组织损伤及坏死:急性心肌梗塞、手术创伤。持续2-3周。 恶性肿瘤:增长迅速的恶性肿瘤。
各种原因所致的高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慢性肾炎、肝硬变、系统性红斑狼疮、贫 血、高胆固醇血症 病理性减慢:红细胞增多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由于纤维蛋白原减少,血沉减慢。
单核细胞(M):0.01〜0.08
(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N):
增加:急性化脓性感染(可伴有核左移) ;中毒;急性出血,白血病,某些恶性肿瘤及组织损 伤等。
减少:基本与白细胞总数减少相同。
嗜酸性粒细胞(E):
增加:过敏性疾病与皮肤病;寄生虫;血液病;用药。
减少:疾病(伤寒、副伤寒) ;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嗜碱性粒细胞(B):增加: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性及嗜碱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铅中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