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笔记整理
二、问卷法;三、投射法;四、行为观察法;五、生理反应法
第四节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一、态度的形成
(一)环境因素的影响:1、社会环境的影响;2、家庭的影响;3、同伴的影响;4、团体的影响
(二)个体的学习
1、古典条件作用理论与联想学习;2、工具性条件作用理论与强化学习;3、模仿与观察学习
二、态度的改变
(一)劝说宣传法
二、态度的构成要素:认知成份、情感成份、行为倾向成份
第二节态度理论
一、强化论观点
1、古典条件反射理论的研究;2、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研究;3、学习理论的研究
二、认知论观点
(一)紧张缓解理论研究
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通常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有如下几种:1、改变认知,使之与自己持有的其他认知保持一致。2、改变行为,使对行为的认知与其他认知保持一致。3、增加新的认知,改变失调的状况,使原来认知之间的矛盾得到合理的解决
1、信任与不信任;2、自主与怀疑和羞怯;3、首创性与内疚性;4、勤奋与自卑;
5、统一的角色与混乱的角色;6、亲近与孤独;7、创造力感与停滞感;
8、自我完美与悲观失望感
二、认知发展论的观点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道德发展的3个水平6个阶段):
前习俗水平(服从与惩罚定向、工具性的目的和交换)、习俗水平(好孩子定向、维护社会秩序与权威)和后习俗水平(社会制度和良心的定向、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
(一)自我意识发生的标志:
1、物——我知觉分化(感知觉和动作的发展)
2、人——我知觉分化(注意的发生和发展以及视觉表象及其记忆能力的出现)
3、有关自我的词的掌握(需要复杂的抽象、概括能力)
二、自我意识在社会互动中形成和发展
三、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因素
1、社会经济地位;2、社会文化环境;3、家庭;4、角色扮演;5、他人的评价;6参照群体
一贯性、区别性、一致性
三、归因偏差
1、过高估计内在因素(基本归因错误);2、行为者和观察者的归因分歧;3、忽视一致性信息
4、自我防御性归因
第七章社会态度
第一节态度概述
一、态度的定义及其特性
(一)态度的定义(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二)态度的特性:态度的社会性、主观经验性、动力性
二、角色冲突的涵义(指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的角色期望发生冲突的情境,也就是个体不能执行对角色提出的要求就会引起冲突的情境)
三、角色冲突的协调(缓解角色冲突的方法有角色规范化、角色合并法和角色层次法。)
四、角色偏差 (指一个人行为和心理准备长时间偏离社会期望,形成与自己社会身份不相适应的行为和心态结构)
2、认同(个体自觉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和行为,并有意无意地模仿他人,使自己的态度和他人要求相一致)
3、内化(个体完全地从内心里相信并接受了他人的观点,从而彻底改变自己的态度)
第三节态度的测量
一、量表法:1、等距量表:瑟斯顿,侧重态度的认知维度
2、总加量表:利克特,侧重态度的情感维度
3、语义分化量表:奥古德和苏西
人际关系的特点:1、个人性;2、直接性、可感性;3、情感性
二、人际关系产生的社会心理学基础
(一)亲和需要:1、恐惧↑,亲和需要↑;2、焦虑↑,亲和需要↓
(二)人际关系的报酬:依恋、社会融和、价值确定、可靠的同盟感、得到指导、照顾他人的机会
(三)摆脱寂寞
三、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一)人际关系的状态:相互依赖模型,莱文格和斯诺克
第二节人际关系的理论
一、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舒茨。包容需要、控制需要、情感需要
二、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涉及物质的交换和非物质品
(一)海德的朴素心理学(内在因素:能力、动机、努力;外界的因素:环境、他人和任务的难易)
(二)维纳的归因理论(在海德的基础上又分为暂时的和稳定的)
(三)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说(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与其持有的内在属性(动机、品质、态度、能力)相一致。影响因素:行为的社会合意程度、行为的自由选择性)
(四)凯利的归因理论(三度理论或三维理论):归因于行为者、客观刺激、所处的情境或关系——
第六章社会认知
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来推测、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
1、选择性(奖惩经验,刺激强度);2、互动性;3、防御性(目的:维持自我的完整);
4、认知的完型特性
三、社会认知的图式
(一)图式的含义和分类(图式是有关某一概念或刺激的一组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
三、认知情境因素:1、空间距离;2、背景参考
第四节印象的形成
一、社会印象及其特点:间接性、综合性、固执性
二、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1、一致性;2、评价的中心性;3、中心特性作用
三、印象形成的基本模式:1、平均模式;2、增加模式;3、对上述两种模式分析(加权平均模式)
第五节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二、归因理论
二、社会化的种类
1儿童期社会化;2青春期与青年期社会化;3成人社会化;4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5反向社会化
三、社会化的内容
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民族社会化;法律社会化;社会行为社会化;知识社会化
第二节社会化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
二、社会环境因素:(一)社会文化
(二)家庭:1、家庭双亲在子女社会化过程中的特殊地位;2、家庭双亲的影响反应了社会文化的要求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分类)
1、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2、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3、私我意识与公我意识
4、现在的自我与可能的自我;5、主我与客我(宾我)
三、自我觉知和自我意识(自我觉知指发动并维持自我意识活动过程的高度集中的自我注意状态))
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
一、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生
1、传播者的特性(专家身份、社会身份、吸引性、相似性、可信赖性—传播者的内在动机)
2、信息的传播(单方面传播与双方面传播、信息传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信息传播的渠道)
3、被劝说者因素(原有态度、人格特点、被劝说者的信息加工)
4、情境因素(信息繁多的情境、令人分心的情境、信息重复的情境)
(二)角色扮演法;(三)团体影响法;(四)活动参与法
(二)归因理论的研究:自觉理论
(三)社会判断理论(谢里夫和霍夫兰德。参照标准,相差较大则倾向于更大,反之亦然。态度区域)
三、功能理论(卡茨、史密斯)
1、工具性、调适性或功利性的功能;2、自我防御的功能;3、认识的功能;4、价值表达的功能
四、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科尔曼)
1、服从(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物质或精神的满足或为了避免惩罚而表现出来的行为)
(三)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和制约程度的不同,把角色分为规定性角色(正式角色)和开放性角色(非正式角色)
(四)根据角色和角色间的权力地位关系,把角色分为支配角色和受支配角色
(五)根据角色的参与程度,可把角色分为若干类(见教材第71页)
第二节角色理论
一、结构角色论(林顿,认为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各样的相互联系的位置或地位组成的网络,其中个体在这个系统中扮演各自的角色。)
第五节偏见
一、什么是偏见(对某一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二、产生偏见的原因
1、社会群体间的利害冲突;2、社会化;3、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具有权威主义人格的人易产生并固守偏见。偏见和某些独特的心理作用与心理感受有关)
三、偏见产生的结果
1、自我实现预言(罗森塔尔效应);2、性别角色(对于形成女性心理和女性性别角色有着很大的影响)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 二、符号互动理论(乔治·米德)
三、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斯金纳) 四、社会认知理论(格式塔学派和勒温的场论)
第三章社会化
第一节社会化的含义
一、社会化的定义
(一)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零接触—单向注意—双向注意—表面接触—轻度卷入—中度卷入—高度卷入
(二)人际关系的发展与自我暴露
1、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1)定向阶段(2)情感探索阶段(3)情感交流阶段(4)稳定交往阶段
2、自我暴露与自我分层:鲁宾
(1)第一层是自我最表层水平; (2)第二层是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
(3)第三层是自我的人际关系和自我概念状况(4)第四层是自我的最深层次,隐私部分
(三)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观察学习有四个过程:①注意过程②保持过程③行为再现过程④强化和动机过程。)
(四)正常成熟论(格塞尔)(五)群体社会化理论(哈里斯) (六)解释理论
第四章社会角色
第一节社会角色概述
二、角色的分类
(一)根据角色存在形态的不同,把角色分为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和实践角色。
(二)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把角色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3、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家庭气氛对子女人格形成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四种类型:
(1)宠爱型(2)放任型(3)专制型(4)民主型
4、家庭子女的出生顺序也是影响个人社会化的原因
(三)学校(四)同辈群体(五)大众传播媒介(六)计算机网络
第三节社会化的理论
一、精神分析学说的观点
(一)弗洛伊德的观点
(二)艾里克森的观点,将人生发展分为8个阶段:
⑴人的图式;⑵自我图式;⑶角色图式;⑷事件图式
(二)图式在社会认知中的作用
1帮助记忆;2帮助自动化推论;3增加信息;4包含情感;5启动效用
第二节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
一、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1、仪表的认知;2、表情的认知(面部表情、身段表情、眼神和言语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