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生态农业建设
台田 果(苹果)粮(玉米、小麦)间作,果棉间作,果菜 (韭菜、白菜等)间作,果草间作。 立体种养模 鱼—果—粮,鱼—棉,鱼——果—菜,鱼—果—草 式 治理效果 鱼塘——台田相互促进,立体开发,综合利用
盐碱地整治模式——土体脱盐
方法 做法 目的 适用地块 低产田 盐渍化荒 地 重盐渍化 荒地 引淡 引淡水灌溉,降低农作物、 土体脱盐 水淋 林木根区土壤含盐量 盐 井排 抽取盐水,补充淡水 咸水淡化、土体脱 井灌 盐
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三、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
↓
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大方向 ↓
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因地制宜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级区 I.东北区
二级区 I 1.兴安岭林农区 I 2.松嫩三江平原农业区 I 3.长白山地林农区 I 4.辽宁平原丘陵农林区
一级区
二级区 Ⅵ1.秦岭大巴山林农区 Ⅵ2.四川盆地农林区 Ⅵ3.川鄂湘黔边境山地林农区 Ⅵ4.黔桂高原山地农林牧区 Ⅵ5.川滇高原山地农林牧区 Ⅶ1.闽南粤中农林水产区 Ⅶ2.粤西湘南农林区 Ⅶ3.滇南农林区 Ⅶ4.琼雷及南海诸岛农林区 Ⅶ5.台湾农林区
改造低产田地,提高复种指数;
大力发展林牧业生产,改变山区贫困面貌;
发展无公害特色产业; 旅游休闲观光农业。
丽江市古城区
பைடு நூலகம்
蜡、桑、农复合经营模式
杉木、黄连复合经营模式
稻田三熟复种模式
绿色无公害特色产品开发模式
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山区、丘陵区生态农业模式
7.
3.畜牧业
有一定的面积的草原,但长达半年以上的低温天气降 水又少,草类枯干期长,不利于畜牧业的发展。
黑土耕层有机质含 量为2.5%~7.5%, 全氮含量为0.15%~ 0.35%,是我国耕层 有机质含量和氮素含 量最高的土壤。肥沃 的耕地集中连片分布。
社会经济条件
影响 因素 特点 对农业的影响
工业 交通 人口
工业基础好
农牧兴工,工促农牧
交通发达 对外联系方便
依托农业技术优势 发展外向型农业
地广人稀,有利于机械化大规模生产 生态破坏小,发展绿色农业和大农业
人口密度较低 开发较晚
农业布局特点
根据农业生产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 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因地制宜 农业生产区域 耕作农业区 林业和特产区 主要分布地区 主要产品类型
第9章 区域生态农业建设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之间地形 地貌、经济社会条件和农业资源 差异很大,因此,因地制宜地选 用适宜的生态农业模式就显得十 分重要。
中国的生态农业 建设重点采取的 措施包括区域生 态规划、系统循 环设计、生物多 样性和资源节约 型技术运用。
第一节 生态农业的区域特征
一、中国农业的区域分布规律
发育在第四纪河湖相沉积物上经脱沼泽作用而形成的半 水成土,分布区是重碳酸盐的富集区,地下水富含碳酸 盐。在气候及土壤水分季节性干湿交替条件下,富含碳 酸盐的地下水或在干旱季节于剖面底部固结。或随毛管 上升到一定高度固结,形成数量不等,大小不同,形态 不一的砂姜(石灰结核)。另外,土体上部的碳酸盐也 可随重力水以Ca(HCO3)2形式向下移动至一定深度固结 形成砂姜。
平原地区:松嫩平原、玉米、大豆、小麦、水稻 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 大小兴安岭 长白山区 西部高原、松嫩平原 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兴安落叶松、红松、樟子 松、蒙古栎、白桦、人参、 鹿茸、柞蚕、苹果 马、牛、羊
畜牧业区
牛奶及乳品业发展较快,并向专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3000 多万吨,商品率达60%以上
产基地
大力改善水肥条件,提高复种指数和单
产, 建立区内粮食生产基地;
大力发展林业、果树和多种经营。
林胶茶复合经营模式(丘陵) 早稻-秋花生-蔬菜模式(平原) 基塘系统模式(蔗基鱼塘,果基鱼塘、
花基鱼塘、杂基鱼塘)
8.甘新区
包 头 山西- 以,盐 北祁池 连- 山天 -祝 阿一 尔线 金以
主要特点
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4以上 东北区商品粮占全 国的比重为25% 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东北区 全国
丰富的水资源使这片 土地成为沃土
林田路居相间
松嫩三江平原湿地
平原区农业 发展方向
——面向国内大宗 农产品需求市场, 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山区农业发展方向
——保护天然林,多元开 发特色农业产品(山区)
气候干旱、地广人稀、少数民族聚居、 以依 靠灌溉的沃州农业和荒漠放牧业为主 光能资源丰富,热量条件大部分较好,晴天多, 辐射强, 作物生长期气温日较差大 年降水普遍小于250毫米,其中一半以上小于 100毫米 永久积雪和现代冰川, 成为高山区的固体水 库,夏季则部分消融补给河流, 成为山麓地 带农田灌溉的主要水源。
农田 选择适当覆盖物,抑制蒸发 控制耕作层盐分含 低产田 覆盖 返盐 量 盐渍化荒 地 生物 营造防护林带(林网),果 巩固水盐调节效果,中、低产 措施 与椿、棉间作,培肥、使用 控制耕作层盐分含 田 良种等 量
4
海拔最高为4877米
本区近70%的土地
覆盖着深厚的黄土
层,黄土颗粒很细
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二节 不同层次生态农业建设
一、 农村庭院生态农业
运用农业生态学原理, 对农村庭院环境及 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与保护的农业技术 体系。
二、生态农业村
(一)生态农业村建设途径
1.调整产业结构
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因地制宜地调整 产业结构,逐步形成一个农林牧副渔全 面发展,种植、养殖、加工多种经营的 生产结构,各业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 进,既保持平衡,又促进经济的发展。
5
平原约占1/4,丘陵山地 占3/4,水网密布,湖泊 众多, 淡水水域面积约占 全国的一半
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加强水利建设,根治洪涝渍旱灾害; 用地养地相结合,改进耕作制度; 科学开发利用丘陵山地,大力发展林 牧副业; 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淡水水域,积极 发展水产业。
稻田复合种养模式
水体生态农业模式
思考: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市场
自 然 条 件
气候 气候 土壤 地形 水源 农 业 区 位
生产技术
交通
政策
劳动力
社 会 经 济 条 件
利用、改造
发展、变化
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 对土地的合理利用
东西部差异
南北间差异 中、高山地区垂直差异
二、发展区域农业的目的 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
按流域防治水土流失, 发展本区农业生产。
因地制宜地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大搞种草造 林, 尽快提高牧业和林业的比重,实行农林牧综 合发展。 大力建设基本农田, 变广种薄收为少种高产多收。
聚流和旱作生态农业模式 小流域治理---农牧林果综合生 态农业模式
形象总结“近山林果远山草,阳坡 经济林,背坡用材林,川台坝地农 作物,荒沟坡洼种林草”
Ⅷ.甘新区
Ⅷ1.蒙宁甘农牧区 Ⅷ2.北疆农牧林区 Ⅷ3.南疆农牧区
Ⅸ1.藏南农牧区 Ⅸ2.川藏林农牧区 Ⅸ3.青甘农区 Ⅸ4.青藏高寒牧区
V.长江中 下游区
Ⅸ.青藏区 X.海洋水 产区
★东北地区范围 黑龙江、吉林、辽宁以及 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面积 2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 地总面积的12.9%,人口 占全国的9.5%
Ⅵ.西南区
Ⅱ.内蒙古 Ⅱ1.内蒙古北部牧区 及长城沿 Ⅱ2.内蒙古中南部牧农区 Ⅱ3.长城沿线农林牧区 线区 Ⅲ1.燕山太行山山麓平原农业区 Ⅲ.黄淮海 Ⅲ2.冀鲁豫低洼平原农业区 Ⅲ3.黄淮平原农业区 区 Ⅲ4.山东丘陵农林区 Ⅳ1晋东豫西丘陵山地农林牧区 Ⅳ.黄土高 Ⅳ2.汾渭谷地农业区 Ⅳ3.晋陕甘黄土丘陵沟谷牧林农区 原区 Ⅳ4.陇中青东丘陵农牧区 V 1.长江下游平原丘陵农林水产区 V 2.豫鄂皖平原山地农林区 V 3.长江中游平原农业水产区 V 4.江南丘陵山地林农区 V 5.浙闽丘陵山地林农区 V 6.南岭丘陵山地林农区 Ⅶ.华南 区
兴 安 岭 林 区
西部草原区农业发展方向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西部草原区)
图 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业-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
林药间作模式 家庭生态农场模式 湿地稻-菌-鱼生物循环模式
2
坝上攸面
北部为牧区,中部为半农半 牧区,南部为农区。全国生 态平衡严重失调地区之一
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农林复合经营模式 “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 庭院生态农业模式 节水灌溉模式 盐碱土治理模式
葡萄与蔬菜间种系统
低洼地的治理与开发模式
“鱼塘一台田治理模式”的优势
项 目 指导思想 生态模式 内 容 因洼制宜
种养 结构
成鱼养殖塘每个约0.3公顷,根据生物的不同习性养 殖不同的家禽和鱼类。 台田高1.5米—2.0米,根据需要在台田坡地和台地上 种植不同的植物。 鱼塘 表层养鸭,上层养白鲢和鳙鱼,中层养草鱼,底层养 鲤鱼和鲫鱼
主要特点
唯一种植热带作物的地区。
高温多雨,四季常青,生物资源丰富, 夏秋 有台风和冬季寒潮 山多田少, 人多地少, 甘蔗、香蕉、菠萝、荔枝、龙眼、柑橙等的 主产区, 橡胶的唯一产区 重要的水产品和蚕丝生产基地。
甘蔗
橡胶
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必须正确处理粮胶、粮蔗等关系, 建设 以橡胶为中心的热作生产基地和蔗糖生
平原地区-→ 种植业 山地丘陵-→ 林牧业
→ 地理条件
独特的
{
商品粮基地 林业生产基地 畜牧业生产基地
东北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并填写:
1.耕作业
有利:平原广阔,黑土肥沃,水源充足。不利:热量不高, 只能满足对热量要求不高的农作物,且仅能一年一熟。
2.林业
有广大的湿润半湿润的山地丘陵,温度 低,树林成材时间长,病虫害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