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建设和发展规划一、规划背景X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x年7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原X 市居巢区、x划归x管辖,将X及其主要流域集中于x,X成了x独特的自然资源。
市x党代会明确要求,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加快环湖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大水面优势,重点发展环湖生态农业。
为认真贯彻市x党代会精神,结合环X区域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条件,特制定本规划。
环X生态农业建设和发展,是x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重要基础,是改善生态环境、满足社会消费需求、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制定和实施环X生态农业建设和发展规划,明确环X生态农业建设和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建设重点,切实提高环X 区域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充分展示生态农业的生产、生态、生活等多重内涵,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本规划范围涵盖环X周边的27个乡镇(街道)、416个村,并辐射拓展到X主要流域重点圩区。
本规划分湖体控制区、高效集约发展区和七河流域区三大功能区。
规划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x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x年规划纲要》、《x现代农业发展第十二个五x年规划》、《x土地利用总体规划(-x 年)》、《X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发〔〕1号)、《中共x委x人民政府关于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意见》(X发〔〕1号)、中共x委x党代会报告和中共x委x党代会报告等。
二、基本概况(一)区域概况。
X位于x中部,江淮之间,长江流域中下游,东经117°16′54"-117°51′46",北纬31°43′28"-31°25′18",通过x通达长江。
规划区国土面积473万亩,其中:山地90万亩、丘陵186万亩、平原186万亩。
现有耕地面积181万亩,其中:岗区63万亩,圩畈区118万亩。
规划区呈蝶形盆地。
自西向东:西部较为平坦,中部岗冲交错,东部山岭叠荡。
规划区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岗冲交错,起伏显著,圩畈众多,塘坎密集,星罗密布。
x年,规划区总人口154.76万人,乡村户数36.54万户,乡村总人口130.68万人,农业总产值76.96亿元,农业增加值38.5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200元。
(二)产业概况。
规划区x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90万亩,其中:水稻、小麦、油菜、蔬菜瓜果、棉花、茶叶面积分别为194万亩、71万亩、47万亩、33万亩、15万亩、2万亩;水面面积26万亩,其中:水产养殖面积13.7万亩;规模化养殖场总数822个,其中鸡、鸭、猪出栏头(只)数分别达3788万只、78万只、30万头;有林地总面积61万亩,其中苗木花卉8.5万亩、经果林5.8万亩、生态林32万亩;湿地植被面积5.8万亩。
(三)条件与分析。
1.区位优势。
规划区地处江淮之间,居中靠东、连南接北,紧邻最具活力的长三角经济圈,是沿海的腹地、内地的前沿。
以x为圆心,半径500公里范围涵盖中国东中部七省一市,有近5亿人口。
境内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发达,6条铁路、6条高速公路交汇,内湖码头通江达海,交通条件便捷。
2.资源优势。
规划区不同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适合于多种农作物生长。
丰富的水面资源,适合多种鱼类生长繁殖。
既有湖面、田园、温泉等自然生态资源,又有名湖、名山、名人等众多人文资源。
3.科教优势。
x是全国重要科教基地,是全国首个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拥有安农大、农科院等诸多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市级以上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1个,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服务和科技支撑。
4.政策优势。
党的十七届x全会作出的“三化同步”,是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将有力地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x成为全省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x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合芜蚌自主创新配套改革试验区,其优越区位、优惠政策,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全新发展平台。
5.产业基础。
环X流域是历史上的“鱼米之乡”,初步形成了优质稻米、水产、蔬菜、茶叶等主导产业,重点建设了一批优势农产品供应基地,培植了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扶持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推进生态高效农业向环X区域延伸奠定了坚实基础。
6.气候条件。
X地处中纬度地区,位于江淮之间,全x年气候冬寒夏热、春秋温和,为亚热带和暖湿带过渡性季风气候,x年平均气温15.7摄氏度,x年降雨量近1100毫米,日照X多小时,无霜期224-252天,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适合南北等多种作物生长。
7.限制因素。
一是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
二是农业结构不优,主导产业不强,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不高。
三是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不够,土地规模流转机制不活,农业的开放度不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偏低。
四是缺乏统一的规划,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很大,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偏低。
三、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护湖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按照“高效农业、新型农民、生态农村”的总体布局,强化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生物功能定位,着力构建以“高效低碳、绿色生态、生物科技、文化休闲”为主要标志的现代生态农业体系,促进“优势稻米、蔬菜瓜果、苗木花卉、现代渔业”等优势主导产业全面提升,充分展现环X“稻海麦浪、碧波鱼跃、水清岸绿、蔬果飘香”的江淮鱼米之乡农业特色,把X沿岸建设成为全国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农民收入快速提升区、农村改革试验区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二)基本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
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发展道路,注重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农业生产向有机和无机协调投入转变,向综合生态控制转变,向资源综合利用和低能耗转变,向优质、安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转变,实现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效益相统一。
2.因地制宜原则。
坚持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分类指导,适度超前。
按照梯度推进、分步实施、联动发展的思路,x先期重点启动沿湖岸线、环X旅游大道和主要河流圩区的生态修复与产业开发,逐步向周边拓展延伸、辐射带动。
3.整体推进原则。
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优势资源与优势产业匹配,种养业与加工流通等环节相衔接,主导产业与农村服务业相协调,促进产业集聚和提升,着力培育专业合作组织,推进环X农业优势产业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建设,提高产业整体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4.统筹协调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和农业生态保护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统筹休闲农业与旅游产业发展,统筹农业与二三产业、农村与城市、经济与生态,相互促进,区域联动,协调发展。
5.产业优化原则。
围绕区域经济和生态特点,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产业、技术、资金、人才等优势,优先发展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对经济、生态有一定支撑、对农民增收有显著带动作用的优势产业和产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分工和产业布局。
6.功能提升原则。
在充分发挥农业产业经济功能的基础上,延伸开发科技示范功能、景观旅游功能、休闲观光功能、科普教育功能、提高农业附加值。
(三)功能定位。
1.生态平衡功能。
通过植树造林、发展林网、蔬菜园艺、水生植物、生态果园、湿地、生态系统等建设,发挥生态农业在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方面的作用,促进生态平衡,使规划区生态农业成为城乡区域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保障供应功能。
发挥生态农业融于城市、环X交通便利的优势,以现代生产技术,配套先进的保鲜、储藏、运输等设施装备,为城市提供优质、新鲜的粮油、蔬菜、果品和苗木花卉、水产等农副产品,适应市场需求,满足城市消费。
3.观光休闲功能。
利用生态农业的自然生态景观,开发农业特色旅游产业,丰富旅游业态,为城市居民观光、休闲、度假提供宁静、清新、优美的田园风景和生态环境。
4.文化科普功能。
将生态农业建设成为农耕文化和现代城市文明的宣传教育基地,让城市居民特别是青少年了解农业,增长知识、体味耕耘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传承传统美德。
5.美化城乡功能。
营造粮、菜、茶、果、花、林、渔合理搭配、四季如画的环X农业景观和城乡风光,使规划区成为重要的城乡园林景观、生态景观,美化城乡环境,提升城乡品位,增强竞争力。
6.产业带动功能。
着力提高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营销等产业化水平,实行园区化示范、基地化种养、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经营、产业化开发,显著提高农业的产出水平。
同时,对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旅游等功能进行综合开发,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使之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为农民增收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发展战略。
1.生态保障战略。
建立生态农业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强化条件和手段,提高监管能力。
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农村能源工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健康养殖工程、绿色植保工程、水体修复和水土流失治理等工程建设项目,加强农业环境资源监测评估等基础性工作,创新生态补偿机制,确保X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持续改善,为实现农业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目标提供基础保障。
2.基础先行战略。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快现代标准农田、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农业装备能力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产品产后处理、加工与流通为重点的市场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条件。
3.科技支撑战略。
落实国家、省关于农技推广体制改革部署,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加快重大技术研发创新,创新技术推广机制,巩固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大力推广普及生态农业技术。
4.产业化提升战略。
加大市、县财政投入力度,争取国家、省各项政策支持,整合资金项目,扩大招商引资,集中力量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创建名特优农产品品牌,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推进基地的特色化、规模化、园区化和品牌化发展。
5.创新推动战略。
突出农业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全方位激发农业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