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分析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春秋时期,知识分子们纷纷著书立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到了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继承了儒家学说。
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荀子提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西汉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
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
黜。
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称为“三纲五常”。
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又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其中,北宋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朱熹成为最为突出,“理学”也称“程朱理学”。
“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就是天理。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他们主张通过学习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朱熹理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格物致知”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他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王阳明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
王阳明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这一学派也称为“陆王心学”。
王阳明更多地吸取了佛教“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
命题。
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学说。
他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往往被私欲侵我蚀,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他的知行合一,是说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儒家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看完了儒家学说的发展历程,我们需要对儒家思想进行客观的分析。
先来看看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仁、义、礼、智、信。
仁即仁爱,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
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治"。
义即大义,正义,道义。
《礼记·中庸》:“义者宜也。
尊资为大。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与仁并用,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提
出了“仁义道德”、“仁至义尽”、“舍生取义”的思想。
礼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
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
是立身之道、兴业之道、治世之道。
然而儒家思想也有其糟粕之处。
首先说说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它要求臣子必须无条件绝对服从君王,妻子必须无条件绝对服从丈夫,儿子必须无条件绝对服从父亲。
这样的思想,不但彻底抹杀了任何可能存在的批判精神,还是把全国臣民变成了君王一人的奴才。
再者就是儒家思想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而且这种成分划分是与生俱来的。
无疑,这会加剧社会的不平等。
然而糟粕之处还有许多,这里就不再一一论述。
在客观地看待儒家思想之后,我们自然会问研究儒家文化对现代社会有什么帮助呐?第一,我们中华民族正处于复兴之时,我们需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第二,儒家文化对现代化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儒家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必然会对现代化建设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