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城市规划产生的背景

西方城市规划产生的背景


Transportation Transportationmodes modesonly onlyreflect reflectprivate privatedecisions decisionsand and governmental governmentalpolicies, policies,not notdetermine determineland landuse usepatterns. patterns.
24
Three Land Use Models: Multi-Nuclei Model
Internal City Structure
2013-10-11
25
Rural Land Use Model
Von Thünen (1783-1850): 1842 model
1.CBD;2.批发及轻工业;3.低收入住房;4.中等收入住房; 5.高收入住房;6.重工业;7.外围商业中心;8.居住郊区化;9.郊区工业
2013-10-11
2
¾ 思考:
1)为什么会出现城市?城市存在与发展的根本理由是什么? 资源稀缺性制约下对于效率的追求——集聚经济 “农业革命使城市诞生于世界,工业革命则使城市主宰了世界”
城市地域结构发展的动力——集聚力和离散力
1)“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2)城市发展的周期: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衰落期(或调整期) 3)市场机制:市场经济下的效益诉求,城市向心增长和离心扩张,城市 从“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化。 4)非市场机制:人的多样化需求,居住郊区化和“再中心化”过程。
2013-10-11 8
如潮的流动人口
2013-10-11
“黑夜”还是“白昼”!
9
城市规划的功与过!
“看不见的手”——市场失灵。如公共产品、外部效应; “看不见的墙”——政府失灵。“行政区经济”(刘君德,1996), “以邻为壑”、贫富不均的政府。小型水厂和小型污水处理厂的遍地开 花?? “政府对市场的臣服”。GDP迷恋、景观美化、外资的追捧和对弱势群 体的漠视。 “快速城市化”——表现在城市急剧扩展、外来人口进城等等,“速度 或许等于效率,但并不等于社会公平”。“城市规划”往往是产生城市 社会问题的重要根源。“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2013-10-11
16
• 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城市规划的社会学批判:1961年《美 国大城市的死与生》(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1. 背景:20世纪60年代,城市规划领域对城市社会问题认识提高,“睹 物更思人”,居住区社会问题开始“受宠”,社区规划逐步取代小区规 划,社会弱势群体被给予更多关怀。 2. 观点:颠覆了以前的城市规划理论;(城市更新)社会矛盾被推土机 越碾越多;所谓的物质问题的背后是非物质的;“以人为本”。 3. “1961年之前的那个美国,城市问题似乎只是一个物质问题,而不是 一个社会问题,于是希望用推土机来解决社会问题,结果社会矛盾却被 推土机越碾越多。”——一个嫁给了建筑师的新闻记者,一个“外行”,对城市规划
什么是“城市”?
1. “城”:指高墙围绕,扼守交通要冲,具有防卫意义的聚落;“市”: 即交易的场所。“城市”表示集政治权力与贸易活动为一体的人口集 中居住地,城市的主要功能是经济政治中心和商业中心。 2. 城市区别于农村的基本特征:①人口高度聚居区;②非农活动的中 心; 3. “城市是一种生活方式”,社会构成与社会活动的“异质性”。 4. 城市是多种经济方式与活动的有机聚合体,“集聚经济”是其本质 5. 城市是两种空间范畴的地理实体,一是从大的区域范围来看,城市是 存在于一定的区域之中的“点”;二是城市本身也是具有一定空间范 围的“面”。 6. 研究城市的两个视角:一是研究“空间中的城市”;二是“城市中的 空间”。
理论的发展起到了一个里程碑式的作用。
2013-10-11
17
4. 争论:1962年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在《纽约人》上以 “雅各布斯大妈治疗城市癌症的家庭药方”为题进行回击,在其眼里, 简•雅各布斯不过是一个家庭妇女罢了。——对城市表象景观的市民式的抨击。 5.警醒之语:“真正使用城市的是妇女,是她们在真正关心下水道是否 堵了,自来水是否干净,公园怎么样,孩子是否安全?而男人们则是白 天挣钱,晚上睡觉,他们是很难像妇女那样细致地感知城市的。一个小 孩子走上社会的第一步是踏上人行道,他一上人行道就会知道这个城市 对他是否友好。简•雅各布斯是孩子的母亲,她是把自己的腿放到街道上 来感知城市的,她如此敏锐地提出了“街道眼”(street eye)的概念, 论述为什么老社区是安全的,因为邻里有着正常的交往,有着对社区的 强烈认同。 ”——城市规划理论中的女性主义
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的多核心模式与扇形模式(Harris和Ullman,1945)
2013-10-11
27
2013-10-11
28
城市规划师的角色?
z 规划者角色的讨论大致分为两大类:第一类,理性规划模式下技术性角 色的立场,规划者视为行政官僚,规划工作是公共行政的一部分,其正 当性来自国家的权威;规划理性与官僚理性的结合。将规划者视为政策 分析者:规划者的正当性来自科学知识及其运用能力的权威,他们的工 作是目标与行动之间的连接(理性模式);或将规划者看成是都市发展 管理者:规划师是为了生产良好的都市环境及其发展秩序而工作的,都 市建设与发展的目的则是为了“公共利益”。规划就是达成公共利益的 手段,而规划师是无私的、有远见的、能全盘考量的公共利益追求者, 规划者的中心工作是在不同的群体之间分配资源及环境品质。规划师在 面对争议时,则称自己并不作决策,决策是依循由政治人物所代表的大 众意愿而做成的,而技术有其权威性,而且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因而 逃避了决策后果的社会、经济责任)
2013-10-11
31
③规划师的两种来源,一个是协助决策发展、制定的过程,技术上类似 于政策分析者,但因强调协助决策的功能而不强调技术的主导性,故专 业的权威性受限(北大、中大、南大等学校的角色?)。另一个是制式 的专业规划师,让业主(往往是私人利益者)直接使用并带来产值。 ④思考:官僚規劃師的權力如何受制衡?(專業理想與公共辯論?)規 劃師在政治(或官僚)利益與民眾利益之間如何自處?規劃者與作為資 本積累之維持者的國家之間應保持何種關係?規劃師在雇主與使用者之 間有價值衝突時,如何自處?規劃師真的是有遠見、全盤 “公共利益” 的追求者嗎?「公共利益」又如何界定?可能界定嗎(不同利益或價值 立場的團體間的目標是很難以技術方法來 “彙整”或加總的,因為價值 立場的不同是質的差異)?等問題,在值得我們深思。 ——国立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王鸿楷教授 (1975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都市计划学博士学位)
2013-10-11
3
如何认识城市?
研究城市的两种视角:“融入其中”和“置身其外” 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既依赖于它对周边区域 人口和经济因素的集聚,也依赖于它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和扩张。 城市内部结构:“家庭——社区——功能区——城市” 1)芝加哥学派和社会生态学 2)三种经典的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模型:同心圆、扇形、多核心模 型等。
2013-10-11 10
2013-10-11
11
2013-10-11
12
2013-10-11
城市增长的控制!
13
2013-10-11
14
Urban sprawl
2013-10-11 15
城市规划新的走向?
避免或尽量规避城市规划实施进程之中出现的“负面效应” 重大城市建设项目前期的分析,如“城中村”改造前的预 研究 项目实施过程的社会效应。“旧城改造”、人们的感受如 何?“亡羊补牢” 城市规划的后期评价。“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思考1:“人权时代”的城市规划将走向何方? 思考2:“城市规划师”的社会角色是什么?
2013-10-11 20
Internal City Structure
Transportation Modes
2013-10-11
21
Land Uses within Cities by Eras: Land Use Curve and Spatial Pattern
Internal City Structure
2013-10-11 30
规划过程(process)中从事官僚体系本身最难解决的“协调”问题,使 最后的规划能被各相关机构接受并成为可行。 ②将规划者视为社会改革者:规划的目的不可能(也不应该)是维护既 存之不公平的社会利益分配模式。“倡导式规划师”到“激进市规划师” 都在设法透过“规划”来改革社会的权力及资源分配的不合理状况。 规划师是“社会变动专家(social change experts)”,其业主则是受动 员的社区或团体。规划者扮演的是反省社会结构、整合社会进步的角 色,他们的任务是“中介”理论与社会变革的实践。 ③规划师的两种来源,一个是协助决策发展、制定的过程,技术上类似 于政策分析者,但因强调协助决策的功能而不强调技术的主导性,故专 业的权威性受限(北大、中大、南大等学校的角色?)。
2013-10-11 29
这一立场受到的批评大多集中在“技术中立”,弱势群体的偏好常难以表 达(思考!:弱势群体包括哪些?城市规划是给谁做的?其目的是什 么?)故规划师不能只做技术性的“分析”而不采取社会立场、不作社会 性的动员、挖掘问题的工作,否则只是在维持现存的社会不公而已(思考 2:城市规划师与社区规划师)。 z 第二类的立场基本上是将规划工作放在社会现实之中,方法论上比较务 实(田野调查、社会访谈、体验、观察等)。其中的主要立场包括: ①将规划者视为协调者、中介者:在不同的利益团体之间寻找共同的立 场(求同存异),提出建议,使方案可行(技术上、社会上、财政上均 可行) 规划师除制式的专业技术之外,规划者尚需沟通与协调的能力(“社会 学习”模式),规划不只是技术性的工作,涉及理念、知识的交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