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之新城市主义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之新城市主义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之我见:以新城市主义为例xxxxx摘要:新城市主义是在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规划思潮。

本文从西方现代规划理论的起源与总体认知讲起,首先划分了20世纪规划思想主要阶段,并简要介绍其中的代表思想及代表人物,其次着重介绍了新城市主义,并从其概念、三个尺度及两个模式(TND与TOD)进行阐述,最后综合并筛选了各个文献中对新城市主义的利弊的讨论,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新城市主义;TND; TOD;Abstract:New Urbanism is a ideological trend which born in 1980s. This essay starts from the original and the full view of the modern western planning theory. Previously divided the main thoughts of the modern western planning into 6 parts, then introduced the main thoughts and main person. Secondly, introduced the New Urbanism emphatically, elaborated from its identity, three scales and two modes (TND & TOD), finally, integrated and screened all the literature discussion of the pros and cons on New Urbanism, and gave the views of myself in the end of this essay.Keywords:Modern western planning theory; New Urbanism; TND; TOD1. 对西方规划理论的总体认识1. 1.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的起源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起源是多元和复杂的,例如Campbell将其归结到以下几个基本事件:(1)田园城市(Garden City, E.Howard);(2)城市美化运动(City Beautifu1,Burnham);(3)公共卫生改革(Public Health Reform)但也有学者认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柯布西耶的“当代城市”和赖特的“广亩城市”三者才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起源。

而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根源,则应追溯到更早的欧文(Owen),圣西门(Saint-Simon)。

傅利叶(Fourier)、Godin和Cabet等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和社会平等等传统的思潮。

11.2. 对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总体认知百年来,一系列西方现代城市理论的目的,无外乎便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开始,各个年代的规划师不论持着什么样的规划主张,虽然其结果各有成败,但其目的无外乎都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说到规划的可持续发展,便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便是Scott Campbell。

他在Green cities, growing cities, just cities? urban planning and the contradiction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一文中提出了“规划师三角”,客观而清晰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与规划师之间的清晰的框架体系。

即规划师应致力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方面(1.社会公平、经济机会、收入平等2.综合经济增长与效率3.环境保护)从而使其实现平衡, 而“可持续发展原则”成为实践过程中可操作的行动需要三个“钥匙”——处理“资产、资源、发展矛盾”。

通过此“钥匙”, 规划师凭借其自身职业的独特性, 不断协调三角矛盾并解决难题, 成为“善于综合协调的专家”2, 为可持续发展指明较为可行的出路。

(图1 “规划是三角”3)1.3.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进纲要1吴志强.2000.《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史纲》导论.城市规划汇刊,(2):9)2何兴华. 可持续发展论的内在矛盾以及规划理论的困惑——谨以此文纪念布隆特兰德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发表10 周年[J ] . 城市规划, 1997, (3) : 48251 .3汝小芳、王红扬、孙明芳,Scott Campbell 理论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影响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7,6(24/2),1.3.1 1890—1910年“田园城市(Garden City)”是这个时代最有影响力的词汇。

田园城市产生的背景中,不得不提的是恩格斯(F.Engels)1845年的名著《英国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The Condition Of working Class ln England)》这本书。

他在书中触目惊心地描写和深刻分析了曼彻斯特工人的生活状况,成为导致当时社会主义的社会思潮迅猛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这些思潮,便成为了田园城市的背景之一。

而田园城市的雏形,是来源于1870年F.Olmsted提出的“绿肺”概念。

如果说恩格斯的书给了田园城市等现代城市则划方案的社会意识基础的话,那么“绿肺”概念可以视为“田园城市”方案的空间手段的根源。

41.3.2 1916~1945年这个30年中,对城市社会空间规律的研究为城市规划理论开始提供理性的依据。

这个时代的最有影响力的规划理论来自两位作者: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和赖特(Frank Lyoid wright)。

柯布西耶提出了空间集中的规划理论,即将工业化的思想大胆地带入了城市规划,1922年,他曾发表了一个称为“300万人的当代城市”的规划方案,城市的路网是方格对称地构成,几何形体的天际线,标准的行列式空间的城市。

而赖特却恰恰相反,提出反集中的空间分散的规划理论。

赖特倡寻的美国化的规划思想,强调城市中的人的个性,反对集体主义。

5对比柯布西耶和赖特两个极端的理论时,也可以发现共性的地方:在城市中有大量绿化的区域;都考虑到了当时出现的新技术:汽车和电话。

1.3.3. 1945~1960年这是二战后的时期,战后时期的西方社会沉浸在一种和平恢复和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气氛之下。

在这样的氛围之下,规划师一方面忙着恢复城市的相貌,不断地忙于工程实践,而另一方面又急需形态设计方面的理论指导,和操作性强的分析方法。

人们关注于如何将城市设计得美观而使业主满意。

于是,F.Gibberd的《市镇设计(Town Design)》和Kevin Lynch 的《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City)》便应运而生,立刻成为当时的畅销书和规划师指导手册。

同时,在规划师都忙得不亦乐乎的同时,也有人在思考规划理论的问题。

R.Glass便是这样一个代表人物。

他1948年的《规划的社会背景(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a Plan)》、1959年的对规划进行评价的一些社会学思考(The Evolution of Planning:Some Sociological Considerations)》都影响较大。

而在战后,各国编制的几乎是清一色的越来越繁琐的城市综合规划给了规划师越来越高的要求和越来越大的压力,要求大多的数据和过高综合分析水平,这些都远远超出了一名规划师的领悟能力。

所以,Charles Lindblom指出,必须冲破综合性总体规划的繁文缛节,重新定义规划自己的能力作用,去达到真正能达到的规划目的。

61.3.4. 1961~1980年Jane Jacobs于1961年发表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是这一时期开始的标志。

有些学者毫不夸张地形容这本书对当时美国的规划界相当于一次“大地震”。

她在书中无情批判了当时规划界奉行的一些最高原则,比如她认为城市中的大面积绿地与犯罪率的高发有关;把大尺度的现代主义与柯布西耶提倡的城市形态批判为对城市历史文化感的缺失;她认为大尺度的城市更新获利的只是国家和开发商,而那些平民百姓却成了旧城改造的牺牲品;等。

4吴志强.2000.《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史纲》导论.城市规划汇刊,(2):125Wright,Broadacre City:A New Community Plan,[J] Architectural Record,19356Lindblom,C.E.,The Science of“Mudding Through”,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59,19(Spring):79—88.更重要的是,从专业理论的发展角度,规划师们过去集中讨论的是如何做好规划,而Jane Jacobs让规划师开始注意到是在为谁做规划。

而1970年代是城市规划思想混沌交锋的时代,在这一时期,西方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转型,城市规划思想也产生了的二次根本的转型。

7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思想出现了;与此同时,出现了有关文脉、场所理论和现代城市设计的理论。

城市更新与社区发展如火如荼,人们开始了未来学思潮和“未来城市”的探索。

这时,社会公正思想与城市规划公共参与开始逐步发展渗透。

1977年的《马丘比丘宪章》制定了,表明《马丘比丘宪章》并不是完全替代《雅典宪章》,而是对其予以补充、发展和提升,《雅典宪章》的一些规划理论至今还是有效的。

《马丘比丘宪章》在前言中所写:《雅典宪章》代表的是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学说中的理性主义,而《马丘比丘宪章》所代表却都是理性派所没有包括的、单凭逻辑所不能分类的种种一切。

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大背景,无疑对《马丘比丘宪章》的主体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1.3.5. 1981~1990年上一个阶段的思想碰撞产生了两个规划理论的思想内核,那就是规划过程理论的理性内核和规划目的理论的系统内核。

但是这种理性系统的规划理论并没有长时期地独占城市规划理论的论坛。

而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更是从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的商业机制远比规划官僚运作高效得多的角度,质责规划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权威到底有什么。

880年代后期,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展示给人们一个多元的倾向,学者逐步摆脱了1960、1970年代期间以批判和总结理性主义为重点,规划理论的探索和讨论出现了几个方面的热点:1、关于城市及其空间发展理论,代表人物是M.Gottdiener9、D.Gregory和J.Urry10、Neil Smith11等等。

2、重新出现的关于城市物质形态设计的研究文献。

相关主题